辽阳民间鼓乐2007年06月28日记者昨日从辽阳市文化局获悉,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辽阳民间鼓乐已被省文化厅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鼓乐濒临灭绝据介绍,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泛指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艺等。
今年,国家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
同时,要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并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今年7月,辽宁省评出了首批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辽阳的民间鼓乐外,其他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沈阳的东北大鼓、鞍山的海城喇叭戏、抚顺的满族秧歌、本溪的“社火”艺术、丹东的单鼓艺术、锦州的黑山二人转、营口的盖州皮影、盖州风筝、阜新的蒙古勒津婚礼、胡尔沁说书、大连的复州皮影、铁岭的传统二人转、朝阳的民间剪纸。
据介绍,辽阳的民间鼓乐从明末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具有广泛的民俗性,是辽阳民间婚丧嫁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传统礼仪习俗。
辽阳民间鼓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笙、管、竹笛和打击乐器组合而成。
这种鼓乐旋律时而高亢激扬,时而细腻委婉,极富表现力。
据记载,清末时期,辽阳民间鼓乐达到了鼎盛,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衰落。
特别是“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辽阳的民间鼓乐基本处于“绝响”的境地,古老的曲谱也相继失传。
政府出资全力保护目前,辽阳地区尚存的鼓乐班有几十家,主要分布在辽阳市区、辽阳县、灯塔市。
不过绝大多数鼓乐班演奏曲目不全。
能够演奏汉曲的仅有辽阳县刘二堡镇山东村王家鼓乐班和文圣区刘家鼓乐班。
据了解,王家鼓乐班创办于清末光绪年间,创始人是王国卿。
他14岁拜师学习演奏。
后来,创办了王家鼓乐班。
王家鼓乐班第二代传承人是王庆田、王庆琛、王庆荣。
王庆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任辽宁歌舞团团长。
现在,王家鼓乐班已传到第三代王长华、王长敏和王长世。
王长世在1997年5月曾随辽宁民间鼓乐团赴香港演出。
王家鼓乐班以笙管见长,擅长演奏丧曲,演奏风格低沉凄迷、哀婉动人。
刘家鼓乐班为六代世袭,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创办人是刘曾、刘荣和刘贵三兄弟。
他们受父亲影响学习鼓乐。
刘家鼓乐班的第五代传承人、今年83岁的刘永庆曾于1988年参加全国第六届“华夏之声”音乐会。
王家鼓乐班和刘家鼓乐班演奏的保留曲目主要有:《小青天歌》、《小红梅》、《火石调子》、《迎仙客》、《万年欢》等。
辽阳市文化局的一位领导告诉记者,辽阳民间鼓乐从某中意义上讲反映出了辽阳乃至辽宁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所以,它才能够成为辽宁省首批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根据省文化厅意见,辽阳市准备在近期内将民间鼓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现在起,辽阳市还将增加政府投入,对民间鼓乐进行保护和挖掘,收集民间鼓乐绝活绝技,搜寻古老稀有曲牌,出版《辽阳传统民间鼓乐曲集》,并对具有一定技艺的民间鼓乐艺人适当给予补贴,建立辽阳民间鼓乐传承、培训基地。
(来占军)民族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辽南地区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民歌中既有劳动号子又有古曲、民间小调、新民歌等;秧歌音乐中既有辽宁海城等地高跷音乐特点,又有秧歌风味。
金州的地秧歌、长海县的秧歌也有独特风格;辽南影调音乐则以辽宁复州城为界分南北两派;鼓乐则可分为大连庄河鼓乐和大连瓦房店鼓乐及大连郊区鼓乐三大流派。
大连长海县的船工号子更具浓郁的劳动气息。
还有,相传源于满族萨满跳神的《单鼓》在满汉杂居时逐渐地演变成具有辽南地区特色的民间歌舞演唱形式,并在长年的演变与发展中,单鼓音乐与当地的民歌、二人传、辽南影调等音乐相互交融形成了粗犷、朴实的特点,具有较完美的艺术风格。
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是民族艺术作品创作的源泉。
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广大文化艺术创作工作者坚持深入农村、海岛“采风”,从劳动人民中间、从民间艺人中间挖掘整理出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
大连市文化局和大连市文联《民歌编选小组》分别于1980年、1981年、1983年编印了《北三县影调唱腔选集》、《金县单鼓音乐》和《大连地方大鼓音乐选集》等。
正是这些珍贵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及时编印成册,为广大音乐家的艺术创作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由郑建春先生编曲的《摇篮曲》就是从辽南民间音乐中演化而来的;大连人耳熟能详的具有浓烈地方气息的歌曲《梅花开得好》正是穆传永先生从辽南地区仅有的单鼓音乐中创作出来的;由王太琪先生创作的被广大观众冠誉以“海蛎子味”的歌曲《赶海谣》也是从辽南民间音乐“船工号子”中脱胎而来的;一首誉满辽南、活泼欢快、充满劳动气息的由穆传永先生创作的《俺是公社饲养员》还是从辽南地区民间音乐影调中脱颖而出的;由大连作曲家创作的闻名全国的用双管演奏的民族器乐曲《江河水》不仅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更让广大音乐家们爱不释手,他(她)们先后把《江河水》移植成二胡、大提琴等独奏曲进行演奏……这些由作曲家们从辽南民间音乐中挖掘、提炼、加工创作出来的优秀艺术作品,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需要。
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是一大片肥沃的音乐土壤,它不仅孕育着音乐艺术,更是产生著名艺术家、音乐家、作曲家的摇篮。
辽南地区广大人民殷切期待人才济济的辽南音乐专家们能在这片土壤上辛勤耕耘播种,创作出更加脍炙人口的音乐交响诗。
/s/blog_5f709c5c0100d27v.html上面的网址是一个大连很著名的鼓乐俱乐部,叫常青藤,里面有很多值得用的东西。
民间鼓乐独特技巧:大连咔戏的双重美感2008年05月27日14:24:24 辽宁日报吹咔乐,民间又称“咔戏”,在大连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吹咔乐,属于民间鼓乐的一门独特技巧,是老艺人用唢呐哨子连接一截一寸半左右的铜管,用手做共鸣箱来演奏的。
可以模仿京剧、评剧、梆子、影戏等唱段,也可模仿各种动物及自然界的声响。
目前,在大连地区比较有影响的吹咔乐班子有两家——秦家班和于家班。
现在吹咔乐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连的咔戏是从山东等地传过来的,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
“大连…串三件‟的双管,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今年60多岁的于彦盛目前是咔戏瓦房店市于家班子的第四代传人,他介绍说,当初咔戏传进大连以后,有人把两个唢呐管放在一起,还创造了转吹影调戏的双筒,逐渐形成了大连咔戏的特点。
咔戏的关键在于“咔”,也就是通过乐件来达到仿声拟音的效果,使人感受到歌唱与器乐音响的双重美感。
双管咔戏是大连人在单管演奏基础上独创的。
传说当年老辈人从山东漂洋过海来到大连,带来的是发源于河北的民间乐器单管。
单管长七寸,音色低沉、浑厚,在当时特别是大户人家丧葬,是一定要请单管乐班的。
那时候讲究红白喜事。
丧葬热闹,婚嫁更不能冷清。
但单管是无论如何不适合在婚宴或寿宴上演奏的。
不甘寂寞的“海南丢”们有了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先有人把两个单管并起来演奏——声音响亮了许多;后有人干脆把单管变成了两个各自独立的只有六寸长,膛径、音孔距离都缩小的双管。
因为发声距离短,气息流动快,双管音色嘹亮、高亢,一改单管的悲怆。
于是,在先人们的婚礼上、寿宴上,双管艺人成了塑造喜庆氛围不可缺少的上宾,而双管咔戏也从大连一炮打响,红透了辽南,火到了天津。
于彦盛小的时候,父亲作为咔戏艺人,经常在别人家婚丧嫁娶以及祝寿时去表演。
因为在旧社会,艺人是“下九流”,所以于彦盛的父亲不同意他学咔戏。
13岁时,他为了学咔戏,每天从父亲那里偷艺,然后上山拾草时在山上挖一个菜窖,没事就偷偷来练习。
半年以后,父亲偶然发现其表演咔戏,且水平还不错,于是就认可他学咔戏了。
于彦盛对咔戏学得很用心,为了买一件中意许久的乐器,他在暑假里卖了一个假期的冰棍。
由于其家传渊源,因此于彦盛的咔戏在瓦房店很快就有名了。
于彦盛是双管咔戏于家班的当代传人。
他手上有几件宝贝:至少有150年历史的黄杨板(咔戏的乐器之一)、有90年历史用复州黄牛角制成的牛角咔、13寸长的大唢呐……“在大连,能有这几样老物件儿的人不超过这个数——”老于伸出5个手指。
这都是从老于的太老爷那儿传下来的。
让老于最骄傲的是下一代争气:老于的儿子是沈阳音乐学院唢呐专业的本科生,现在在部队搞文艺工作。
“他打小儿就喜欢唢呐,喜欢咔戏。
10岁获得全省少数民族乐器一等奖;1989年,代表辽宁省进京,到中南海汇报演出。
”说到这,老于几乎是眉飞色舞的。
对此,瓦房店市志里的记载是“小戏演到了北京城,唢呐吹进了中南海”。
让于彦盛兴奋的是,现在很多人,包括有的年轻人都对咔戏很感兴趣,他的咔戏不光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和亲属,甚至还有很多外姓人,包括吉林等地都来人向他学艺。
(杨竞)民间音乐2、金州鼓乐(金州区)金州鼓乐属于辽南鼓乐。
在其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上,从音调到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金州鼓乐历史悠久,多采用元明时代的南北曲,还有一部分属于唐朝的鼓乐曲,也有些结构和唐朝“大曲”和宋朝“曲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富有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
辽宁盘锦鼓乐调查报告正盘锦市位于辽南。
有接营口,北连锦州、东靠鞍山。
盘锦鼓乐属东北鼓吹乐范畴。
通过对该地民间鼓吹乐的调查,以窥东北鼓乐面貌。
笔者在四年中走访了几十名民间鼓乐艺人,记录翻译了百首鼓乐曲和“老本谱”,并着重调查了鼓吹乐与民间习俗,艺人与班社、曲目、行规等十几个方面之内容,且一并记叙下来以供方家研考。
源流沿革盘锦虽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便为我华夏疆土、但开发晚,设制迟。
直到一六五三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方从直、鲁、豫将大批移民迁入,鼓乐的起步约从这时开始(在盘锦无此类古韵悠扬余音绕梁传承百年的金州鼓乐日期:2011-03-09作为辽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给金州地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这中间,金州鼓乐凭借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金州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并入选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前,金州鼓乐的第四代传人于大福向记者介绍了这一古老悠久又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追源溯本传承百年“金州鼓乐属于典型的辽南鼓乐,多用于婚丧嫁娶、喜庆佳节、迎送礼宾、祭祀尊礼等,它与辽南地区其它姐妹音乐艺术:影调、二人转、地方戏、单鼓、东北大鼓等,无论从音调上、结构上,毫无共同之处,是历史悠久别有特色的一种民俗音乐……”从于大福的讲解中,金州鼓乐的历史脉络渐渐呈现于记者眼前。
于大福介绍,金州鼓乐是一种吹管乐器与锣鼓乐器有机结合的民间音乐品种。
史料记载,鼓乐是古乐的一种,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北狄。
先用角类、骨类制成的吹奏乐器在放牧时吹奏,并伴以兽皮制作的鼓具敲击;进入中原后发展为用木、竹制作的管乐在马上吹奏;隋唐时,朝廷专设“鼓吹署”培养高级乐人,民间则成立了“鼓乐坊”。
此时,唢呐已从波斯传入中国成为鼓乐中的主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