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题组一专项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总括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怀古张升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升:南宋诗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低垂。
“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浸”有浸染之意。
一个“浸”字描绘出了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语意相近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
“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的情深意切。
6.阅读下面这首清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技巧的能力。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他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答案借代、反问。
(点明修辞)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
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
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阐释运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分析效果)7.(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中吟·歌舞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
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大庾岭北驿①宋之问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写北岭北驿的一首律诗。
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②阳月:农历十月。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的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描绘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平,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
这两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心情,将抒情又推进一层。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①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
②估客:指商人。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①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
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以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
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而死。
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②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的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侧重于思亲人。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②阴虫:指蟋蟀。
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