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大众传媒
• 结构主义-符号学推行 一种“陌生化” 解读,反对认为符号的意义是自然的, 鼓励大众争取符号权力,寻求意义的 解放。其途径和方法是,在对符号、 文本进行“权且利用”的解读中,颠 覆、篡改、曲解、对抗意识形态意义, 传媒文本如何建构新的能指与所指, 以及建构什么新的能指与所指(而不 建构其他新的能指与所指),则是它 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 《新闻联播》中,上层建筑的表述方 式一般包括:发布(如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告知(一条高速公路开始运 行),颂扬(一个普通人的英雄事迹), 劝诫(下岗再就业),惩罚(一盗版团 伙被破获),监督(污染问题),保护 (消费者的基本权利)等。可以说, 《新闻联播》的每条新闻都必须由相 应的上层建筑机构发布出来。
▲综合概括 a.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新事物、新观念;广告 b.赋予价值和地位:合法化、命名 c.维护社会规范:提倡和批评 d.激励和麻醉精神
传媒&文化 传媒&权力 传媒&文本 传媒&游戏
法兰克福学 意识形态批 文化研究
派
评
后现代思潮
文化研究
结构主义与 政治经济学 符号学 研究
女性主义
媒介帝国主 义
★大众传媒与文化
▲文化与大众文化 ▲从霸权理论到文化工业批判 ▲制码/解码与民族志观众研究 ▲公共领域与传媒 ▲文化经济与抵制理论
2、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
是一种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又译人种学。该方法 试图进入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内部,自内而外展示 意义和行为。
洪美恩的《看<豪门恩怨>》研究:不喜欢、嘲讽、 喜欢。
四、媒介帝国主义
• 媒介帝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有直接关系。伴随着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实 质就在于,发达国家透过媒介对第三世界进行全面 的文化渗透、文化支配和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当 代文化帝国主义则通过传播媒介来对发展中国家的 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实施价值观与人生观 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文化帝国主义就是 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出版媒介、 影视音像产品以文化及信息产业等形式对第三世界 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形无形的主宰、支配、统治和控 制,以达到在军事殖民主义和重商殖民主义时期都 难以达到的目的。因此,媒介也已成为了文化帝国 主义的组成部分。“媒介帝国主义”就是在这样的 语境中提出来的一种国际传播效果的理论,是对于 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进一步的“空间”解读。
二是关于“言论自由竞争”的神话。人们 常常一厢情愿地认为,大众传媒与客观、 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一脉相承,实 际媒体已经沦落为资本权力的获利工具,
媒体在本质上也往往成为反民主的工具。
★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
在任何一个若隐若现的叙事痕迹中,通过文本表征
的分析都可以剥离出意识形态的蛛丝马迹。 一、文化研究
人开放,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社会经 验。
b.在公共领域中,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的
讨论来展开交锋。
c.系统地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是这种公众领
域的首要任务。
• “公共领域”理论的启示
首先,一个合理而健康的国家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公 私分明、自由和责任界限清晰的社会;
其次,现代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使传媒与国家、社会和公共形成良性互动,维系民 主与法治;
1关于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1、拉斯韦尔: a.监视环境(岗哨) b.协调社会各部分的关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论坛) c.社会文化的世代相传(教师) 2、施拉姆: a.守门人功能 b.决策功能 c.教师功能 d.娱乐功能 e.商业功能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委员会”: a.获得消息、情报 b.社会化 c.动力 d.辩论和讨论 e.教育 f.发展文化 g.娱乐 h.一体化
• 狭义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是指1950年代诞生、而在1960年代以后以伯 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英 国学者的研究取向与研究成果。广义的“文 化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是指包 含了许多传统、理论和方法的有关文化的种 种研究。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牢笼一切的世界:婚姻、 时尚、玩具、身份认同、公民性、全球经济 力量、城市贫民、消费、广告、肥皂剧、性 别歧视、同性恋、地理政治、民族主义、女 性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新 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派眼中的传媒
• 传媒政治经济学致力于揭露传媒的两个神 话:
一是关于“公众服务神话”。大众传播领 域日益商业化、私有化,市场原则取代公 共服务原则、大众传播业作为公共服务机 构角色也被文化产业部门角色所取代,因 此,从资本和政治角度考察媒体因权力滥 用而导致的异化趋势,必须成为传媒批判 理论的重要组成。
• 结构主义不满足于法兰克福学派等第一 批现代人文主义者对传媒的批判,因为 这种批判带有精英主义的偏颇即一种非 理性的感性义愤,这使其分析的科学性 大打折扣。
结构主义的优势就在于,它与经验学 派一样追求传播的规律和模式,具有科 学的分析方法、可操作的步骤;又不同 于经验学派对既定体制的认同即其御用 性研究,而是有着批判学派的质疑立场。 简单地说,它具有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的双重特质,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 结合。
• 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很 大变化,其中一个重大变化是,国家 的意识形态职能大大增强了,意识形 态对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存 的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旧保 存着镇压性的国家机器来维持自己的 统治,但事实上他们更多地借助意识 形态,同化人民大众的思想,消除人 们积极反抗的意识,从而保持自己的 统治。意识形态发挥了暴力镇压无法 起到的作用。
第三,传媒应明确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公器角色, 成为公众的信息平台和公共论坛,防止在不良政治 和经济势力的侵蚀下退化;
第四,传媒所传递的是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的理 性的和批判性的声音,而不是非理性的和被操纵的 意志;
第五,传媒与高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关系以及新技 术对传媒和社会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五、文化经济与抵制理论
• 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符号建构。其 基本论点是意识形态是由日常符号表现 出来的,符号的意义是与受众发生互动 而产生,由于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文化 经验,多元解读以及意义抗挣成为能。 简单的决定论忽略了意识形态的日常性 和复杂性,而符号学、结构主义却从符 号的建构这一微观之处同构了宏观的社 会结构层面。这样一来,传播经验学派 视作传播失败的地方,就成为符号学、 结构主义分析欢呼意义解放的场所。
(文化研究中的“他者”概念主要来自于福柯与 赛义德的理论,指一种文化通过塑造一个与自身 对立并低于自身的文化影象,来确定的自身为中 心的价值与权力秩序并认同自身。)
文化研究学派把大众传媒看作是一个公共空间, 将大众传媒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世界来考察。 意义并不是事物是什么,而是事物被指涉成什么。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1、约翰·费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 金融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 钱。 文化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 第一阶段是制片商(生产者)生产出电视节目(商品), 然后卖给电视台(消费者)。第二个阶段则是电视台将观 众(商品)卖给广告商(消费者)。
2、德赛图的抵制理论 福柯的“权力说”:权力是关系性的,“权力来自下面”。 德赛图“大众文化中弱者的权力和策略”:大众文化就是 一场游击战,支配文化生产的统治集团是正规军,而大众 则是游击队,其目的不是赢,而是不被击败——始终保持 对抗的地位,反对正规军主宰社会秩序。
四、公共领域与传媒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 :介乎于国家与社会 (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 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其由来可上 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出现了“公”(公共事务) 与“私”(私人事务)的分化 。
公共领域概念是以如下要素为基础的:
a.公共领域需要这样一个论坛:它对尽可能众多的
三、女性主义
• 它致力于解构媒介话语的深层结构, 揭示长期以来由居于统治地位的父权 制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媒介构建性别认 同机制,揭示媒介究竟如何生产这种 性别话语方式,并且如何获得再生产, 进而,揭示性别媒介话语得以产生的 根源。
•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虽然女性形 象无处不在,但背后隐匿的却是文化工业 将其转换成市场利益的种种阴谋,因此却 又偏偏女性自身处处不在。更有甚者,女 性自身的形象被男性所欣赏、消费,而市 场需要又使得“女性”成为媒介再生产的 文化资本,成为传媒再生产的目标消费群, 妇女竟然成为被媒介双重物化的客体(往 往即便女性自身也无法冲破男人“看”和 女人“被看”的藩篱,这并非女性主义理 论所说的“女性的沉默”,而是女性自身 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主动进入市场的结 果),这一切在女性主义的传媒研究中也 得以深刻呈现。
谢谢
3、鲍德利亚的大众文化“非抵制”论
“沉默的大众”
★ 传媒作为权力世界
传媒世界即意识形态权力的世界、传媒世界即政治经
济权力的世界
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the
Ideology State Apparatus)” • 阿尔都塞将“国家机器”的概念进行扩展,在
他看来,只要某种机构能够执行国家统治的职 能,就可以称为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将意识形 态国家机器与马克思所说的“镇压性”国家机 器概念并立。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强制性国家 机器(the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共 同构成了国家的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
• 文化研究倡导的是一种“弱者的政治反抗”。失 语的被压迫、排斥、统治的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 起而反抗文化强权,而且用一种对于自身及自身 与他者的关系的更加真实、更加正确的“再现” 来取代占据话语权的统治群体对自身的错误的甚 至是歪曲的“再现”。被压迫、排斥、统治的文 化生活和文化行为因此而被“文化研究”学派成 功地打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