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讲:王受之《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日期:2008年08月02日地点:珠海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主题: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主讲人:王受之教授主讲人简历:著名华裔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现任美国洛杉矶大学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全职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科发展委员会顾问,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台湾辅仁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研究包括现代设计在内的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娱乐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时装设计、汽车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插图、动漫画等等,著有《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世界时装史》、《城市史》等。
主持人黎奇:今天的讲座王教授会给大家不一样的方式,第一个小时是常规性的理论讲座,第二个小时的讲座他带了很多他到世界各地游历、研究、考察的图片,但绝大多数是美丽的海滨城市的图片,理由很简单——我们珠海也是美丽的海滨城市!因为他想结合他的经历和图片,给我们生活在珠海的市民有所启发和帮助,最后半个小时有一个互动交流的时间,在五点半会结束讲座,我们在熟悉的签售的位置有王教授的书签售。
主持人黎奇:现场的各位来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珠海文化大讲堂,我是主持人黎奇,今天的主讲人是教授也是设计师,从产品设计到平面甚至到服装设计,他都有研究,他的研究文字超过一千万字,现任美国洛杉矶大学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全职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科发展委员会顾问王受之教授。
我们掌声欢迎王教授。
今天是我和王教授的第二次握手了,因为两年前王教授也来过珠海。
他著有《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世界时装史》、《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他是批评和倡导实践的学者,并且从研究物到人,还有人背后的文化和精神,我特别想在节目的开始请教王教授一个问题,两年前的您跟现在都没有怎么变,您如何保持这么好的精神状态?你怎么能够涉猎这么广?而且你写了超过了1000万字的作品,听说最近还在要写一本超过300万字的大作?王教授:其实要做事很简单,不要把自己的成就当作什么东西,我想如果一个人总把自己当成“大师”就什么也做不出来了,不要有一个定位。
你总是把自己当成学生总在研究和学习,你一辈子就过得很轻松,如果把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化大师什么的,我们的现在的“大师”很多但我不是),我想就这么多。
主持人黎奇:永不满足?王受之:反正是不断学习吧。
你突然会发现自己做了很多事了,你不要居功自傲,那不是你可以卖弄的本钱。
主持人黎奇:现在我们就有请设计领域最勤奋的学生王受之教授带来他的讲座!王受之:我非常开心来珠海讲课。
我是第二次来珠海,我两年前左右来过珠海电视台讲课,也是主持人黎奇主持。
我今天非常高兴,因为不是小的圈子,而是面对大众(讲课),我刚刚见过了图书馆的馆长和宣传部蔡部长,我非常感谢他们让各位有机会来这边关心物质和文化的东西,(创造)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我们这个(文化大讲堂)已经超越了很多城市,我们知道很多大的城市都没有这个,有的城市的确太大了,大家都不知道该去哪里。
比如上海是一个大城市,但是大家不知道去哪里听这样的东西,像珠海就有这样的一个恰到好处的平台,我希望这样的平台长长久久,可以给大家一个了解文化的窗口,而且我知道我们的东西会录下来,下个礼拜六可以播出让更多的人看到。
我首先要说的是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上这个舞台。
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学生。
我好多年前到湖南大学讲课,我看到那个一千多年前的书院的讲台,岳麓书院的讲台,是“大家”以前论道的地方。
让我去讲课,我觉得你跟宋代的大理学家讲,我觉得我很诚惶诚恐,因为我觉得我的文化和大师的文化差很远很远。
昨天有记者采访我,我说我谈不上是真正的文化人,要当一个文化人很困难的,要当一个大师是没有可能的,这在于我们的成长的文化背景有些断裂。
我们中国的集大成的文化是“五四”运动以后,这个时期有大文化人像梁启超等人,我们这样的人物充其量是一种在他们影响之下受到一点启发的人,所以我上这个讲台有点儿诚惶诚恐,可能没法胜任这个工作,我只是把自己的东西做一些交流,不是说可以给大家带来有用的资讯,如果我有错误也请大家批评。
这是一个名家的论坛,我不是名家,别人是,但我不是。
我可能是这个讲坛第38位(演讲者),那前37位都算但我不算,如果大家这样看我的话我就坦然一点。
按照我们商量的结果我今天将演讲《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我们对城市有记忆,我们都住在城市里面,城市的形态有很多不同的,我们知道从西安到北京或者到曼哈顿(都不同)。
在北京是一个方格的城市,你基本上走不丢路,是一个正方形的。
从长安街是东西的,然后是南北的故宫的纵轴线,有东单、西单,完全是方正城市,这是典型的城市构造。
还有西安也是这样,每个街区的宽度也一样,是以之前的居住区坊建立的,是从唐代开始的。
以前是540坊现在还是540坊,城市的肢体构造是坊构成的,这是一种城市形态。
还有一种城市的形态是自然形态,这种城市没有一个方格的布局,这个城市完成是沿着自然的环境所形成的,比方说海岸线、河流、山脉等等,像重庆、珠海。
这是第二种,城市从图上看不规则是自然形态。
还有第三种形式,几何形态多一些,这跟交通要道有关系。
我们住在城市里面不注重这些,我们在很长时间里面中国的城市化水准比较低,中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
我们改革开放初期77、78年,珠海是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搞特区,原来是没有这个的,之后才建立这个城市。
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中国从77、78年经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城市化过程。
我们讲中国的20年、30年发展,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我们注意的是GDP和人均所得。
但是中国最大的影响是城市化的水准提高了,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城市逐步变成比较多的人口主要的居住区,而不是在乡村。
到目前为止中国少说还有60%以上的人口在乡村,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化的水准在全球城市化水准里面是中低水准,全球的城市化水准全球是50%—55%左右。
我为什么说房地产在中国有得做?中国想要达到国际的水准到55%左右的城市化,而我们现在只有30%多,我们在未来将有10%、15%的人口要涌到城市,有两亿人口。
要满足两亿人口和延伸至服务于两亿人口的人口,要解决三亿人的住房问题。
如果把这个考虑进去,我认为中国房地产开发20年左右没有问题,现在有人说房地产崩盘,我认为有水分的地方会崩,比如说深圳,我觉得是活该,两年前10万现在40万,太疯了,房地产老板该跳楼就跳楼,但房地产不会崩盘,因为需求存在。
我们对城市化作用的后果会有关切,我们很少人关注我们未来城市形态是什么?我们未来应该是什么城市?我们有什么挑战和问题?我们的城市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我们的住宅的户型是怎么样才合理?我们居住的户型的比例是豪宅还是中小户型为主?我们长期以来只管开发不管未来,我们用20年时间高速开发,我们对城市应该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我们没有了解。
我举一个简单例子,就知道这个只管开发不管未来的恶果,我认为是深圳。
深圳规划的时候准备做100万人口的城市,深圳从现在的上海宾馆到梅林到罗湖就是深圳,从梅林到罗湖关口以外就是郊区,其他是远郊区,当时考虑100万人口,当时的道路公共交通是按照100万人口设计的,1978年很多人在深圳工作,但现在很不幸是有1000万人口在深圳了,还有很多外来人口在这里,已经有2000万了,搞不好有3千万。
你说深圳能够好吗?好不起来!深圳压根儿没有自然景观了。
很多人从很远的北方、大西北到深圳,第一个愿望说要看到蔚蓝大海,因为他们没有看过大海,结果一到深圳看到了“黄汤”,还有深圳名字叫“鹏城”,现在没有“鹏”了,这么脏乱的一个城市,“鹏”怎么会下来呢?环境污染了。
我们只是考虑发展,没有考虑城市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讨论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如果我们没有对城市未来有一个深度的考虑,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的考虑的话,我们的城市可能会在发展过程当中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
我到珠海有好几次了,我对珠海第一感觉,虽然有一些建得不好的东西,有的很丑陋的房子,但是总的来说珠海的生态环境在全国城市是第一流的,因为没有赶上深圳轰轰烈烈的建造机会,所以海还不是太脏,山还比较绿,楼还不是太多,但是我们不清楚(城市未来发展趋势),20年(以后这么好的环境)就没有了,如果跟深圳一样我们就会变成澳门的郊区,最差的是我们珠海不是一个独立的城市而是澳门的延伸,那就完蛋了。
珠海应该是一个高度生态体制的城市而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珠海将来要给大家一个山清、水秀、天蓝、海绿的地方,而不是高楼林立有很多娱乐场所的地方,否则会毁掉这个城市的。
我们讲这些道理,我们研究城市形态是为了我们城市的发展的可能性。
这城市发展的高速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我们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差不多每年的GDP增长比率都是8%到10%之间,有几年到12%,我们今年头六个月GDP到10点多了,我们的销售指数增长6点多,我们物价上涨有很快,我们一直维持一个接近10%的增长,我们GDP总量从全球第60几位的国家,一下子列为全球第三位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们今年的GDP总量会达到4万亿美元跟日本6万亿,美国的10万亿就差不多,但人均就不行。
我们中国按这样的增长速度再十年我们可能会超过日本,变成第二大。
但是我们的发展过程当中是用了残酷的方法达到这个目标。
第一个是廉价劳动力,对环境的掠夺性的破坏发展。
我们是疯狂发展,我们天不蓝了,水不绿了,我们的森林消失了。
留下了这么多问题,我们这一代人要修改过来。
而城市变得非常糟糕,我们的城市交通堵塞,珠海是我看到全国交通最不堵塞的城市,虽然路不多但堵塞也不厉害,两个红绿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怎么也过去了,晚上有没有什么车,这是我最喜欢的。
我原来在北京可以一天办三件事,现在只能办一件事。
我从东城到海淀区我要看坐什么车?整个过程是一天,对方的单位说今天派车过来接您,过来一个半小时,接了我又是2个小时回去,一回去就吃中午饭了,下午办了一件事就回家了,北京堵起来就不由分说就停那儿了,没有人可以解释,上海基本上也有这样的水平。
北京300万辆,洛杉矶机动车1200万辆,是最大的城市,但堵塞的时候比北京好很多。
人家设计的是按照2000万人口设计的,我们非典的时候机动车是200万辆说300万辆是一个界限,但是一个非典就突破了。
北京现在搞单双号减少了一半的车,但还是堵。
我建议说尾号“1”先停掉,然后再2,然后到5。
因为你之前没有考虑到未来,这个仅仅是几年以后的未来都没有考虑进去,我们如果没有考虑我们犯的错误我们这一代人就尝到苦果。
我每次过了来珠海从广州下来一过中山天就开始蓝了,从中山往北就开始灰了,到广州就没有天了,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