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说明书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说明书

目录1、导言 (2)1.1规划背景与意义 (2)1.2规划范围与期限 (2)1.3规划依据 (3)1.4规划技术路线 (3)2、绿道系统内涵及相关经验借鉴 (4)2.1绿道系统内涵 (4)2.2相关经验借鉴 (4)3、相关规划解读 (7)3.1《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7)3.2《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7)3.3《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8)3.4《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 (9)3.5《泉州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10)3.6《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 (10)3.7小结 (11)4、绿道选线基础条件分析 (11)4.1生态格局 (11)4.2景观资源 (12)4.3城镇建设与人口分布 (15)4.4交通系统 (16)4.5旅游需求 (17)4.6选线模型与综合分析 (17)5、规划目标与原则 (20)5.1规划目标 (20)5.2规划原则 (20)5.3规划策略 (20)6、城市规划区绿道系统规划 (22)6.1规划结构 (22)6.2总体布局 (22)6.3交界面控制 (28)6.4绿道控制区及绿廊生态建设 (29)6.5服务设施(驿站)布局 (31)6.6分区建设指引 (33)7、环湾核心区绿道系统规划 (38)7.1规划结构 (38)7.2总体布局 (38)7.3绿道控制区规划 (44)7.4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45)7.5绿道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46)7.6绿道服务设施系统(驿站)规划 (48)8、古城绿道规划与建设指引 (50)8.1古城的特色与交通 (50)8.2古城绿道的定位与分类 (52)8.3古城绿道的结构与布局 (53)8.4古城绿道分线路特色 (54)8.5古城绿道服务与交通系统 (55)9、绿道与土地功能协调发展指引 (59)9.1绿道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指引 (59)9.2绿道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指引 (60)10、绿道沿线文化与旅游发展指引 (64)10.1绿道沿线文化传承策划 (64)10.2绿道旅游策划与规划 (65)11、分类建设指引 (68)11.1滨河休闲型 (68)11.2滨海风情型 (70)11.3现代都市型 (72)11.4古城风貌型 (74)11.5田园郊野型 (77)11.6山林野趣型 (78)12、近期建设规划 (81)12.1分期建设规划 (81)12.2近期建设目标 (82)12.3近期建设路线 (82)13、规划实施保障 (84)13.1组织计划管理 (84)13.2实施保障措施 (84)13.3配套支持政策 (85)图录1、城市规划区旅游资源现状分布图2、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3、城市规划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4、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5、城市规划区绿道网交界面分布图6、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7、环湾核心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8、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控制区规划图9、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10、古城绿道规划布局图11、绿道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图12、城市规划区绿道网分期建设规划图13、环湾核心区绿道近期建设规划图1、导言1.1规划背景与意义1.1.1规划背景(1)福建省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泉州市积极落实省政府组织开展的“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10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区。

为此,福建省提出“关于开展‘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计划”,全省要结合城市绿道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抓好“点、线、面”三个层次的攻坚突破,加快改变城乡环境和面貌,实现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

‘点线面’工程中的“线”包括快线和慢线,慢线就是抓好自行车和步行道系统的建设,打造人居环境走廊。

泉州市积极落实组织‘点线面’工程,为全市推动绿道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行动依据。

(2)泉州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泉州一直致力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先后掀起“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绿化上档次春季大行动”、“城市管理年”、“城市绿化建设年”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主题创建热潮,将绿道规划建设引入到城市建设中,将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3)绿道建设已在全球普遍开展,是世界城市建设新趋势“绿道”理念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并成功的运用于巴黎、伦敦等世界著名城市建设的实践中。

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倡导下,绿道建设已经成为了国际运动,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

在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的指引下,珠三角各大城市率先引领国内绿道规划建设工作,青岛、台州、绵阳等也陆续加入绿道规划建设行列,绿道建设热潮是一种大势所趋。

1.1.2规划意义(1)有利于提高城市宜居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形成集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有效遏制城市蔓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将绿色引入城区,为城乡居民开展户外活动提供空间,依托城市核心区“依山、临江、环湾、面海”的环境空间,辅以绿道建设,将极大促进泉州市宜居城乡建设。

(2)有利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传承通过绿道系统建设,可构建生态廊道,串联景观资源点,强化自然资源保护。

通过串联起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海丝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等),使历史文化资源及周边的环境既能得到完整保护,又能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色,提高居民的地方归宿感和自豪感。

(3)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通过绿道控制区及绿化缓冲区规划建设,将城市间隔成多个组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绿道可串联起破碎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有助于生态网络的完善,有效构建人居环境廊道,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4)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绿道可建设成为游客观光消费之道,除带来生态效益外,还能直接带动旅游观光、运动健身、宾馆餐饮等休闲产业和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直接壮大发展旅游业,拉动绿道沿线地区经济增长。

1.2规划范围与期限1.2.1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区层面:包括泉州市辖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面积约2980平方公里。

环湾核心区层面:包括泉州市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以及石狮中心城区,面积约1277平方公里。

1.2.2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2-2020年;近期规划:2012-2015年。

1.3规划依据(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计划的指导意见》;(2)《关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3)《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年)》(征求意见稿);(4)《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征求意见稿);(5)《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6)《泉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7)《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8)《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泉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10)《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11)《泉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12)《泉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13)《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14)各区(县级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部门专项规划等。

1.4规划技术路线(1)基础条件分析结合泉州市生态本底、景观资源、文化特色、设施基础情况以及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康体休闲等需求情况,进行资源调查和需求分析,确定泉州市绿道选线的综合分析。

(2)规划目标定位结合政策要求、上位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同时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提出泉州市绿道系统规划目标。

(3)规划方案在规划目标定位指导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绿道规划经验、结合公众参与和各区县建设意愿,在规划区及环湾核心区两个层面确定泉州市绿道系统规划方案,明确规划结构、总体布局配套设施(交通衔接、服务设施、慢行系统)规划等。

(4)绿道特色内容规划结合泉州特色,进行绿道专项规划研究,结合绿道建设进行古城绿道规划、土地功能引导与开发、绿道旅游发展策划等。

(5)近期建设规划、示范段详细规划及规划实施保障图1-1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2、绿道系统内涵及相关经验借鉴2.1绿道系统内涵2.1.1绿道概念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骑车者及其它依靠非机动工具进行户外活动的人员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绿道范围为绿道控制区范围,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其中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人工系统主要包括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交通衔接系统等。

2.1.2绿道的分级与分类根据泉州市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特点,将泉州市的绿道分为现代都市型、历史文化型、滨海型、滨河型、 山林型、田园型等六种类型。

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将泉州市绿道分为省级绿道、市级绿道(包括市域绿道、市区绿道)、社区绿道三级。

2.1.3绿道的主要功能绿道建设是集民生、环境、生态、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四大主导功能。

图2-1 绿道功能图示2.2相关经验借鉴2.2.1深圳市绿道网络——凸显山海特质,体现滨海城市特色深圳全市共规划建设2条滨海风情绿道,凸显城市滨海特质,沿滨海设置绿道串联沿海生活组团,构成“组团-轴带式”绿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16条山海风光绿道,通过从滨海向内陆延伸的绿道沟通海-城-山,强化城市山-海-城的特色体验,形成人与自然良好互动关系。

图2-2 深圳绿道网总体布局结构2.2.2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花园城市”的构建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具有多层次性,由区域公园、新镇公园、邻里公园、公园串联网络四级体系组成,覆盖全国的绿地和水体,并网络连接六类开敞空间:自然的开敞空间(如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主要公园、体育与休闲用地(如露营地、体育场等)、隔离绿带(缓冲绿化带)、局部的绿化通道(如商业绿化步行街)及其他开敞空间(如军事训练基地和农业用地)等,与滨海地区连接,并将公园、新镇中心、体育设施和公共邻里连接。

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的健身径,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所,保持生物多样性,并提高了绿地空间可达性。

图2-3 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2.2.3美国遗产廊道——强化文化遗产保护20世纪60年代后利用绿道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在美国逐渐成熟,遗产廊道概念孕育而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