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教材的改革与现状

校本教材的改革与现状

校本教材的改革与现状新课程改革开始我校开始设置校本课程,而对于数学来讲,校本课程讲什么,讲到什么难度一直是老师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经过几轮是试运行,逐渐摸索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校本课程。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教材繁难偏旧的改变吗?显然是不够的。

更为有价值的变革应该是教师课程能力的改进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而随着个性化学习时代的到来,课程更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应运而生就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是为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从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流程来看,需经历成立小组、需求调查、培训教师、资源调查、教师竞标、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哲学整合、动态调整等程序,其核心应该是需求调查。

第一部分:在教材编写中我们考虑了以下问题:一、注重学生需求,进行需求评估。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理念,并已逐步成为现实,任何课程的实施都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即以学生需求为根本点。

二、注重教师力量的整合。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教师力量散点分布也加大了课程实施的难度。

很多课程的开设考虑教师的基本状况与培训措置,类似于以往的兴趣活动,而在操作上又是按规定分配,按需定教师,使校本课程开发处于有序状态。

三、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需要为学校特色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哲学的有机整合。

学校的发展到底立足什么?学校的教育哲学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因而,我们编写的的校本课程不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利用上,而是关乎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

四、对校本课程的特性把握准确—。

明确区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两者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

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其次,两者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在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

(2)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3)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4)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再如,我们往往把校本课程与兴趣活动混淆在一起,甚至于有的学校把两者等同起来。

我们承认有些活动课、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但过去的活动课、兴趣课存在许多不足:目标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艺训练上;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缺乏有效的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学科化倾向严重,活动课程内容的组织套用学科课程的逻辑,教书现象严重。

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区分课程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拓展与融合的设计才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方向。

第二部分:校本教材的发展和出路,在结合点上突破校本课程当然不能停留于编编教材、无序开发、内容单一、课程混乱之中,它需要突破,需要在开发流程上加以落实,更需要在资源利用上加以挖掘,还需要在师生自主上加以转型。

在校本课程的编写中要牢牢把握三个基点,以学生为基点——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人性化、活动化,以学科为基点———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统整化,以社会为基点———实现课程的社会化与生活化,笔者认为是富有创意的,是值得借鉴与运用的。

1、校本课程需要资源整合校本课程的资源是分散的、零碎的、无序的,有的来自于学科,有的来自于校园,还有的来自于社会,因此,课程资源大部分不是显性存在的,而是隐性潜伏着的,如果要使这些资源为校本课程所用,为学生发展所需要,就必须进行整合,让那些潜在的、无序的资源活化成有效的课程资源。

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整合的策略?2、校本课程需要资源共享校本课程并不是只限于学校内部的课程,它是因学校发展、学生需求而设置的,因此,在一定的区域内各校之间因为拥有共同的教育资源,而往往有共同的学校教育哲学,也有共同的办学特色。

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在区域内应该是共有的,学校之间的开发应该成为一种协作的基础。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乡土的人文、科技、经济、社会等资源是本土的共有财产。

同时,为了使共有的资源成为校际之间的互惠互利的资源,就应该建立资源开发协作组织,以互通有无。

为此,依据教育部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有必要建立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依托区域性校本课程委员会开展课程资源库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校际共享的课程资源库的管理组织,为有关各校提供服务。

3、校本课程需要教师自主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探究文化之旅,教师自主比学生自主更为重要。

没有教师的自主,也就没有学生的自主。

而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打破了“官方课程”、“制度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校和教师完全独立自主开发课程的机会,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

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的自主性首先是促使教师课程意识的生发。

所谓课程意识是指对课程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方法论等的总称,这些观点包括课程制度观、课程价值观、课程类型观及课程开发观等。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而言,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观、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观、校本课程开发类型观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观。

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观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决策机制的综合理解以及学校自身开发校本课程中的一套制度化的程序、项目、条件、步骤等;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观是指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对校本课程进行分类主要有下面的分类:主要有课程选择、课程的改编、课程的整合、课程的补充、课程的新编等分类。

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观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开发的意义、条件、实施、评价等的综合看法。

而课程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自主探索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同时,教师立足于校本的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也是教师的一种主体价值观的直接显现。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还是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教师还可以充当课程的决策者,这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足为怪。

教师如何指定校本课程,如何对课程进行评价,如何总结和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校校不同”,甚至“生生不同”,企图通过照搬照抄的办法是完全行不同的,唯一的办法是教师立足现实,发挥创新意识,大胆变革和实践,使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意识观、课程开发实施观,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内涵,并将直接带给学生终身成长的深远源动力。

文化决定观念,教师的观念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渗透于教师的全部任职与行为当中。

有学者认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开拓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教育观、新型的过程教学观”上。

因此,教师自主将直接地体现出教师的文化价值观。

校本课程需要教师自主的文化价值观。

4、校本课程需要学生转型提倡在中小学实施校本课程,其目的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在学生身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由于身处家长固有观念包围下的以分数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环境中,学生还是会把掌握学科知识作为重要的自我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习活动中实践探索体验的重要性。

学生所呈现的古板的一面,我们是不能回避的。

这当然与我们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正是因为此,我们的教师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促进和关心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是新课程的主要立足点和着眼点。

所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开发学生个体本身的创新“潜能”。

而作为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更讲究实践与体验,为此,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有必要调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走进探究学习的时空之中。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讲究成果交流与分享,与以往的学习评价以竞争为主的形式相比,已有根本的改变。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当学生学会分享成果的时候,他的自我期望也在不断升华,由此而引领更多的学生进行成果的交流,从而促使个体与群体的相得益彰。

第三部分:校本课程的本质在笔者的探讨中,始终主要到了我们所倡导的校本课程是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的,是以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的,是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的。

校本课程并非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点缀课等,而是实实在在立足学校的、学生的、教师的课程。

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1、是学校、教师、学生自主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课程。

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实践条件,创设创新情境,是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重点。

学校以教育哲学的分析为切入点,教师以课程意识的生成为激活点,学生以内在需求为发展点,从而融合成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交汇点,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平台,营造出浓郁的交流与共享的课程氛围。

2、是凸显学校特色、发挥教师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正是基于学校、教师、学生自主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课程特性,校本课程的本质也进一步得到明晰,它虽然必须要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依托,要立足于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完善上。

但与注重统一性的国家课程不同的是,校本课程追求的是多样性,从而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整齐划一之弊端的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