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例儿童哮喘的规范化管理回顾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的规范化管理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方法:对96例哮喘儿童实施规范化管理。
结果:患儿经1~2年的规范化管理,哮喘控制75例,部分控制18例,未控制3例。
结论:对哮喘儿童实行规范化管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基层医院儿科推广使用。
【关键词】儿童哮喘;规范化管;临床控制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7-0115-01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中国儿童的病率显著上升,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制订合理的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用尽可能少的药物达到治疗目的,使这一慢性的身心疾病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本院自2009年3月对于哮喘儿童规范化管理,现对96例哮喘儿童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诊断支气管哮喘96例,均符合《褚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3~14岁。
根据患儿有无日间症状,有无日常活动和活动受限,有无夜间症状或因哮喘发作而憋醒,有无需接受缓解药物治疗,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无哮喘急性加重,
将哮喘分为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
96例患儿根据初次诊断分为控制35例,部分控制40例,未控制21例。
1.2 方法
哮喘治疗方案是在以患者哮喘控制水平为主导的一个持续循环
过程中进行的。
每三月复查1次,根据哮喘控制水平修改治疗方案,最终达到临床控制。
如果目前治疗方案不能使哮喘达到控制,治疗升级直至达到哮喘控制。
当患儿达到哮喘控制后(须经过3个月才可确认)并至少维持3个月以上,考虑减量治疗。
如果患者在最低剂量控制药物治疗下仍能维持哮喘控制,而无哮喘症状复发至少1年,才考虑停用药物治疗。
建立患儿哮喘档案,教会患儿掌握简单的自我管理方法。
给家长发放“儿童哮喘控制测试”,根据分值评价近段时间哮喘控制水平。
督促患儿使用简易峰流速仪,根据测定的最大呼气峰流速监测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就诊或升级治疗,控制病情,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避免住院治疗。
对哮喘儿童及家长进行哮喘知识普及。
儿科医护人员对患儿家长进行哮喘知识普及,鼓励其参加患儿的治疗方案制订。
使之对哮喘这个慢性疾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如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危害、预后以及坚持治疗的益处。
消除患儿及家属的错误看法,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经常就诊的自觉性及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哮喘治疗失控。
发放心连心医患沟通卡,成立哮喘儿童之家,为患儿及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教育患儿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采取避
免或减少哮喘危险因素的措施。
2 结果
96例患儿经1~2年的规范化管理,哮喘控制75例,部分控制18例,未控制3例。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
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将最终迁延发展为成人慢性持续性哮喘,肺功能严重受损,个别患者甚至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哮喘的治疗目标是通过规范化管理达到并维持哮喘临床控制[1]。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对96例哮喘儿童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儿童哮喘长期管理的药物治疗计划。
根据临床控制水平进行哮喘评估,逐级调整治疗方案,维持控制和明确维持控制所需要的最低治疗级别和治疗剂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疗费用和提高安全性。
在哮喘管理中与患儿及父母建立伙伴关系,提供进行自我管理技能的训练。
使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可提供可反复使用的客观指标,有助于加强医生和患者间的交流,也便于基层医疗单位中患者哮喘控制评估。
督促哮喘儿童家中使用峰流速仪,通过连续测定肺功能密切监测哮喘严重程度及评价对治疗的反应。
健全随访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普及哮喘知识[2]。
最终达到哮喘的临床控制。
本组临床研究证实对哮喘儿童实行长期规范化管理,达到并维持哮喘临床控制儿童病例数明显增多,疗效确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基层医院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育智.儿童哮喘的定义与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643-644.
[2]韩忠.哮喘的长期控制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644-646.
(收稿日期:2013-02-04)(编辑:王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