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8(林学)
病原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属细菌的薄壁菌门,革兰氏阴性好氧 菌根瘤菌科的野杆菌属,鞭毛周生, 引起组织肿大
只有携带Ti质粒的菌株才具有致病性 Ti质粒同时还控制对细菌素的抗感性
和寄主范围 Ti质粒可用热处理或其它因素丢失,
使细菌失去致病力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瘤中、土壤和土壤中的寄 主残体内越冬(可存活1年多,2年 内得不到侵染机会即失去活力) ―――伤口侵入(嫁接、虫害及中耕 造成的伤口)―――发病―――进行再 次侵染
检验处理方法
从疫区调运的松苗要进行严格检疫,发 现病苗要及时销毁
当年采伐木材及带皮原木用溴甲烷熏蒸 处理,一年后调运,用药量每立方米200 克
在感病部可涂松焦油或煤焦油,发病率 在40%以上要皆伐补种其它树种
调运黑果茶镳子时,发现叶背有黄色疹 状夏孢子堆或冬孢子柱应立即销毁
(二)板栗疫病
•可单独或同时侵害苗木
•在幼苗期可连续多次发病,每次病程留下的 死苗又成为病菌的营养物质,借以繁殖
•病菌以菌丝在土壤中蔓延
•随雨点飞溅,或产生孢子随气流传播,扩大 危害,造成流行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应采取以育苗技术为主的综 合防治措施: 做好苗圃地的选择,推广生荒地育苗 结合整地,每亩施生石灰20~25kg 在柴草方便的地方,实行“三烧三挖”
分布及危害 板栗疫病又称板栗干枯病,溃疡病
(与云南板栗溃疡病不同) 世界性栗树病害,本世纪处欧洲栗
和美洲栗几遭覆灭
我国板栗一直认为是抗病的
但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四 川、福建等省均又蔓延
云南金殿后都有。栗实产量和质量 都有危害,当病斑环绕主干时,整 株枯死
症状
初期被害主干树皮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 水渍状红褐色病斑----病部组织松软----略 隆起----湿度大时会溢出黄褐色汁液----病 部继续扩大,向上下蔓延----病部肥肿 (病状)----呈湿腐状,有酒糟味----后期 失水,干缩凹陷----感病树皮纵向开裂---春季产生橙黄色瘤状子座----遇水挤出橙 黄色卷曲状分生孢子角----秋后子座变为 酱红色,其中子囊壳进行越冬----木质部 和皮层间可见羽毛状扇形菌丝层(病症)
检疫处理方法 严格检疫,禁止到疫区引种苗木种子,接
穗 必要从病区调苗时,除严格检验外 还需在萌芽前用2-5度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
喷施
种子用福尔马林消毒30分钟
在疫区内要清除病株及病枝,并及时 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发病轻者可用刮治处理:即用刀子把 病皮刮除用401抗菌剂涂抹伤口
可用无毒品系(Hypovisulent strain)
病原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Endothia parasitica
子囊菌内座壳属,分生孢子器不规 则形,大小不一,多室,分生孢子 无色单生 子囊壳暗褐色,烧瓶状,在子座底 部产生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子座,子囊壳在病株上越冬---分生孢子,子囊孢子都可侵染----分生孢 子为初侵染主要来源----风雨、昆虫传播---伤口侵入----发病----进行再次侵染
传播途径
风雨昆虫自然传播 远距离传播主要是调运带病苗木,
接穗,原木、栗实
检验及鉴定:是检疫对象
症状检验 观察树干及枝条伤口处是否有圆形或
不规则形水渍状或隆起的黄褐色病斑 病斑上有无黄色子座 后期皮层是否龟裂 露出木质部等典型症状
保湿培养
病斑无子实体出现 可将有病树皮放在25-30oC的条件
传播方式
病原以担孢子和锈孢子靠风雨的方 式自然传播
远距离主要靠感病松苗、幼树、小 径材及新鲜带皮原木的调运
检验及鉴定
检查是否产生锈孢子器 对于1-3年的幼苗及幼树,用染色检验方
法,检查松针、小枝树皮中的病原菌菌 丝
取有斑点的松针及下方的小枝皮层作徒 手切片,用基姆萨(GIEMSA)染色剂染 色,在皮层细胞之间有玫瑰红色菌丝时, 可以证明被松针锈病或疱锈病侵染
病原Cronartium ribicola
红松疱锈病的病原与其它松树的 病原属名是相同的
都是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 柱锈菌属引起
侵染循环
冬孢子8-9月在转主寄主上茶镳子叶片 上产生―――萌发产生担子、担孢子――- 风传播到松针叶上,萌发后由气孔侵入 ―――菌丝蔓延到树干皮层―――2-3年后, 8-9月间在枝干皮层上产生性孢子器 ―――3-4年5-7月间产生锈孢子器,以后每 年都产生锈孢子器―――风传播到茶镳子、 马先蒿转主寄主上,气孔侵入―――6-8月 产生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12-1月 产生冬孢子
子器
病原
栎柱锈菌(Cronartium quercuum)
性孢子无色,单细胞 锈孢子卵形或椭圆形
侵染循环
栎柱锈病是转主寄生菌 早春松树上产生性孢子----锈孢子----
随风传播----栎类叶片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松 树上产生性孢子器
发病条件
松树发病与空气湿度有密切关系 山高雾多的山区发病重 丘陵地区发病轻 与海拨有关 在云南松林,一般发生在海拔2100m以
合理施肥
适时适量播种,加强苗圃管理 促使出苗齐,苗健壮,增强抗 病能力
幼苗发病后,要及时施药,防 治可用0.15%的百菌清喷雾,防 效可达86.6%,有效浓度0.1%的 多菌灵喷雾,防效为80%
冠瘿病
分布及危害 冠瘿病有叫根瘤病、根癌病、肿根
病等,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福 建吉林等的许多县。为土壤习居菌, 寄主范围广,至少包括331个属的640 个不同种植物
接种检验
将新鲜病瘤小块接种到番茄植株上, 待发病后再取病组织分离
病原鉴定
取瘤与健康部分的交界处作徒手切 片镜检病原,能看到细菌溢向外扩 散
检疫处理方法
严格检疫,禁止到疫区引种苗木,发现 病苗应销毁
可疑苗木用2%硫酸铜100倍液浸泡5分钟, 再放入生石灰50倍液浸泡1分钟,或用 链霉素100-200毫克/克浸泡30分钟消毒, 用清水冲洗后再植
苗木栽植前用A.tumefaciens非致病 菌株K84的细菌悬浮液对苗根或插 条浸根处理,可以保护苗木免遭侵 染,种疫苗,但不能治愈感病植物
用热处理可使病菌丢失Ti质粒失去 致病性
上 尤以2500~2800m内分布较普遍
防治方法
直播造林时,应从健康的母树采种, 以保证种子质量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保持林分一定疏 密度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以提高松树抗病性
对株数感病率低的林分,可结合间伐 清除受病枝条或植株
苗木幼树可喷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不宜营造松树和栓皮栎的混交林
松疱锈病
分布及危害
松疱锈病是世界有名的危险病害,我国 已发现数种疱锈病,分别在五针松和两 针松上,马尾松、赤松、樟子松、黄山 松、云南松、油松、华山松等,主要危 害幼苗和20年生的幼树枝干部位皮层
发病率极高,3-5年后干枯,严重 影响松树生长
云南在曲靖地区的会泽,东川,大 理的耳源
症状
进行以菌治病
无毒品系接种到活动的树干病部
第七章 根部病害及其防治
苗木猝倒病
•症状 •由于发病时期不同,病苗可出现不同 的症状 •种芽腐烂 •苗木猝倒 •苗木立枯 •幼苗出土两个月以后,茎部木质化病 菌从根部皮层或侧根侵入,使之发生腐 烂,苗木直立枯死,也称苗木根腐
病原
引起苗木猝倒病的病因 有非侵染性和侵染性两类
前者因地表温度过高,灼伤幼苗根茎 部位造成
一般以侵染性病因为主,常见的病原 菌有三种
Rhizoctonia 丝核菌属 Pythium 腐霉 属 Fusarium solani腐皮镰孢 Fusarium oxysporu以植物残体为营养,对环境适应性强,分布 广
传播途径
病原菌栖息于土壤及病瘤的表皮 主要通过带病苗木、插条、接穗和
幼树的人为传播 也可通过灌溉、雨水和地下害虫自
然传播 土壤微碱性,粘重、排水不良切接
苗木幼苗发病重
检验及鉴定
症状检验 检查根冠及根颈部的根瘤,表面粗糙、
龟裂 培养检验 用细菌培养基,取白色幼嫩的瘿瘤的
表皮组织2mm2的小块,用无菌水洗3次, 放入灭菌培养皿内,滴一滴无菌水, 压碎静止30分钟,用常规方法划线分 离
第六章 干部病害及其防治
(一)松瘤锈病 危害性 松瘤锈病是松树枝干上的病害 云南西北部个别云南松林分发病率达30% 个别植株上出现40多个木瘤 瘤上部分枝条枯死
症状
病状 松瘤锈病典型病状是干枝上形成近球形的
木瘤 病症 春季瘤表层裂缝处溢出黄色蜜滴,干后形
成桔黄色斑痕 次年再在瘤的表面出现浅黄色疱状的锈孢
病状:肿瘤、黄叶等 病症:用肉眼或扩大镜可以看到的病
原菌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初期在枝干皮层出现淡黄色病斑,边 缘色淡―――病斑逐渐扩大―――8-9月病 部产生白黄色蜜滴―――第2-3年4-5月间 ―――病部长出橘黄色泡囊,囊破散放 出黄色的锈孢子―――年年发病,树皮 加粗变厚,病部稍显粗肿
在转主寄主马先蒿(茶镳子)叶片上 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柱
也可用代森锌,多菌灵,敌克松等 25%,与细沙土混合,制成药土,播 种前垫盖在播种行里约lcm厚,用药 量4~6g/m2
干燥地用2%~3%的硫酸亚铁溶液喷 洒,约9kg/m2
雨天或湿土,则可用细干土混 2%~3%的硫酸亚铁,每亩撒放 100~150kg,用于土壤消毒
种子消毒
可用0.5~1%的硫酸铜溶液浸种1~2 小时,阴干后拌石灰粉播种,也可 用相当于种子重量1%的硫酸亚铁 或占种子重量0.2~0.5%的敌克松、 托布津、菲醒等农药拌种
该病主要危害幼苗和幼树干基部和 根部,有时也发生在根的其它部分
受害树木生长衰弱,如果根颈和主 干上的根瘤环干一周,则生长停止, 叶片发黄、早落,甚至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