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木病害:由病原引起的经过一个病理,造成的一种结果(经济损失)的这种过程。
2.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寄主病原诱因生产活动。
3.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
2能够传染蔓延。
3在病部可见原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非侵染性病害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
2不能传染蔓延。
3在病部无病原物。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间的联系区别:A联系非侵染性病原的发生为侵染性病原物的侵染开辟了道路。
非侵染性病原的发生降低了寄主对侵染性病原物的抵抗能力。
侵染性病原的发生降低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B区别:非侵染性病害无传染性,侵染病害有传染性。
非侵染性病害分布有一定规律。
侵染性病害检有病原生物。
4 病植物的病理变化:生理病变是基础。
组织病变是过程,形态病变是结果。
二1.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
2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3 病征: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症状类型:1变色 2坏死(斑点,腐烂,溃疡) 3萎焉或枯萎 4 畸形 5流脂或流腋 6 粉露 7 寄生性种子植物 8立木和木材腐朽1-5是以病状明显的病害, 6-8是以病征明显的病害。
三 1,真菌:是一群具有真正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一般能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的生物。
2 真菌的特征:a营养体为单细胞或丝立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和维管束组织,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属原核生物。
a营养方式属异养性,没有叶绿素或其它光合作用的色素。
a典型的繁殖方式为产生两种类型的孢子。
3.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
4.真菌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分别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有性孢子的类型: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无性孢子的类型: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厚亘孢子。
有性繁殖特点:一年只发生一次,数量少,发生在植物生长的后期,细胞壁厚,寿命长,具休眠期,耐不良环境能力强,可越冬,有助于成为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无性繁殖特点:在一个生长季可繁殖多次,产生大量无性孢子,细胞壁薄,无休眠期,抗逆性差,传播快,蔓延,危害植物。
5 真菌生活史:真菌孢子开始萌发,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阶段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6 真菌分类: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无隔菌丝游动孢子卵孢子接合菌亚门、无隔菌丝孢囊孢子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8个)担子菌亚门:有隔菌丝无担孢子半知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无子囊菌亚门:外囊菌属白粉属球座菌属球腔菌属担子菌亚门:栅绣菌属层锈菌属单孢锈属柄锈属多孢锈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葡萄孢属粉孢属附:林木病害初侵源的来源主要是病原物越多的场所。
再侵染的来源是当年已发病的植株。
四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
多可以在人工培养生长繁殖。
特点:林木病害细菌多为杆状,大多数有丝状鞭毛,不产生芽孢。
木名兰氏染色多为阴性。
繁殖方式为烈殖。
病害症状:坏死腐烂畸形萎焉细菌主要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从自然孔口或伤口处入侵,在病株和未分解的组织中越冬,也可在种子或土壤中越冬。
五。
病毒病毒由粒体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粒体的主要形态:棒状病毒(包括杆状和线状)、弹状病毒和球状病毒病毒的本质是核蛋白,核酸是芯子,外面包围着蛋白衣壳。
病毒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复制过程:吸附,侵入,脱衣,复制,装配病毒的传播方式:1介质传播(昆虫,土壤中的真菌,线虫,螨类)2 非介质传播(机械传播,种子传播,材料传播)病毒病害的主要症状:坏死,变色,畸形。
病毒病害特点:1植物的病毒病大多数属系统侵染的,在植物体内除生长点外的各个部分均可带毒。
2病毒为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生存,通过微伤口入侵植物。
3病毒病害侵染的来源主要是活的寄主植物和昆虫。
4有些植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隐症带毒。
5观察不到病症。
6病状表现受温度影响大,常发生高温或低温隐症现象。
六。
线虫:引起植物线虫病症状:根部的虫瘦茎线虫引起的坏死,腐烂或植株矮化。
引起叶部的枯斑或凋萎。
螨虫引起毛毡病无病症。
藻类引起藻斑病,有病症。
七寄生性种子植物:不能单独生存,要依靠寄主才能生存,属异养生物。
有病症。
分为:a桑寄生科植物(半寄生) b菟丝子寄生植物(全寄生)八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1.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获得营养的能力。
2 病原物按寄生性的强弱分为四种类型:绝对寄生,绝对腐生,兼性寄生。
兼性腐生。
3 寄生性的专化: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的现象称为寄生性的分化。
寄主范围:指病原物所能寄生的植物种范围。
专化性:病原物种类对寄生植物的科,属,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
生理小种: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4病原物的致病机理:产生各种酶,降解寄主细胞和组织。
产生毒素和生长激素。
掠夺营养。
5 抗病原理:林木叶和果表面的角质层,枝干的木栓层对抗病原物和入侵起着重要作用(抗侵入)。
抗扩展。
保卫反应。
获得免疫性。
避病,耐病。
6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a寄生性是致病性的前提。
a寄生性和致病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a遗传基因重组自然界突变等会造成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改变。
7 抗病性分:免疫高抗中抗低抗8 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破坏的能力。
九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1 侵染过程: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
2 侵染过程的四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3 侵染循环:指侵染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
4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有再侵染但危害很小的病害。
5 多循环病害:指病原物在一个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如锈病和白粉病6 病害的流行:某种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期普遍而严重的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7 流行病:指在一定时间在一个或几个地区某病害发生发展很普遍而严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的病害。
8 地方病:指寄主病原适应了当地的植物和环境稳定下来达到平衡的病害。
9 流行病与地方病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流行病转化为地方病,地方病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流行病。
10 流行病与地方病的区别:时间上流行病的时间集中危害上流行病危害严重流行病属于惯常发病危害较轻较稳定。
11 病害流行的条件:感病寄主病原物环境因素三者缺一不可但不等同对于任一病害在一定地区和时间内发展成为流行状态都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12 病害流行类型:单年流行病多年流行病13 病害的预测依据: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病原的侵入过程和侵染循环特点寄主感病的变化损失14 林木病害综合管理: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基础根据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有计划协调地运用预防性措施将病害和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措施。
15 森林病害的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6 森林病害综合管理措施:消灭铲除免疫保护治疗17 病害的防治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8 病害防治的具体方法: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抗病育种病害检疫选用抗病的品种改造营林措施。
19 病害防治从三方位入手:改良抗病性控制病原物改善环境条件。
20 种苗病害:特点:爆发性流行病程短。
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固地树种单一集中连片同龄密植,出土期基本一致造成固地小气候面积大而集中幼苗组织幼嫩抗逆力弱。
防治:固地选择及时催芽播种锄草合理施肥轮作灌溉及时遮阴和去除化学防治。
21 苗木病害:症状:种芽腐烂茎叶腐烂幼苗猝倒病型苗木立枯病发病规律①侵染循环:越冬传播入侵潜育期②环境有关防治:选好固地消毒土壤合理施肥细致整土药剂防治及时播种。
22 叶果花病害:特点:年周期比较明显属多循环病害潜育期一般较短扩展快分布广靠风雨传播侵入途径宽能侵入叶的病害一般也能侵入花和嫩梢。
防治原则:消除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
23 锈病的特点:由半知菌亚门锈菌目引起在植物发病部位出现锈黄色粉状物堆状物毛状物锈菌属专性寄生具有转寄生的特点具有多性现象(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24 炭疽病的特点:危害部位多寄生广分布广不同部位造成症状多样病害边界明显紫红色隆起无性阶段属炭疽病,有性阶段属小丛壳属。
25 白粉病的特点:既有病状又有明显的病症菌丝体大多表生属专性寄生无性发达产生粉孢属,有性阶段产生闭囊壳一般侵染幼嫩的绿色组织干旱发病严重潮湿多雨利于发病。
1、无形子实体的类型: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梗束2、子囊果的类型:裸露的子囊层子囊腔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3、真菌无性孢子的类型:厚垣孢子芽孢子游动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分孢子4、林木枝干病害:症状:肿瘤枯萎溃疡和腐烂枝苦丛枝病原:分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以真菌为主)侵染循环的特色(病害特点):危害严重越冬场所多传播途径多侵入途径多潜育期长短不一。
防治原则:林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松材线虫病枯萎病:·症状发展的四个阶段: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
针叶变色,树脂停止分泌,有天牛或其他甲虫的侵害和产卵疤迹。
大部分针叶变黄褐色,植株萎焉,有早虫的驻扎。
全部针叶变黄褐色,枝干枯死,有次期性的害虫。
病原:松材线虫发病规律:主要由松褐天牛进行传播,在天牛蛹室中越冬,由天牛羽化后在新脂上取食造成的伤口侵入,高温干旱对病害有利,发病高峰在7-9月。
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防治媒介昆虫,防治线虫,更换品种。
4.林木根部病害病害特点:地下发病,地上不易发现。
能主动传播。
病原难以确定病原:主要是真菌,细菌,线虫。
传播:主动传播,水流传播。
防治措施:改良土质,适地适树,提高树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