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经济0901 严海霞【摘要】:自古以来,性别歧视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性别歧视。
随着女权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女性劳动者加入就业队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严峻的就业歧视问题。
许多女大学生,甚至是女研究生,成绩优秀,有能力,但在择业时, 机会却总是少于男性。
女性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倾向、措施一、就业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相关法律中明确了女性就业的平等地位及相应权利,女性的就业形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仍存在各种性别歧视现象。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女性就业门槛高于男性现实生活中女性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了比男性更加苛刻的要求。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表明,67% 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于2003年8月进行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行为调查”发现,在“支付同样的工资水平,用人单位愿招用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的调查中,选择“愿招用男大学生”与“愿招用女大学生”的比例为16.31:3 。
(2)男女收入差距日益加大女性不但就业难,且收入也比男性要低。
上海市的有关数据显示,该市2005年男女收入之比为1:0.65;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计算的各职业内男女收入对比数据,也显示出不论是男性相对集中的机械设备修理、中西餐烹饪等职业,还是女性相对集中的批发零售、餐饮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女性收入都明显低于男性,最高也仅占男性的70%多。
(3)男女职业隔离及“玻璃天花板”现象明显所谓“玻璃天花板”指的是由于性别等原因,妇女的职业选择和职务晋升如同被一层玻璃天花板挡着,可望而不可即。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状况调查显示,尽管部分中国女性在企业中的职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大多数女性劳动者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工作层次。
例如,2004 年一项调查显示,总经理层级中,男性占83.4%,而女性只占16.6% 。
二、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造成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性别差异、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1)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职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基础,包括性别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两个方面。
性别的生理差异是男女性别之间天然的无可抹煞的差异。
其最大的差异在于大多数女性承担着不可逃脱的生育责任。
而用人单位却需要为此付出直接和间接成本。
一方面,我国劳动法第51条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女性雇员产假期间的工资奖金,承担岗位空缺填补成本,这是用人单位不愿录用女性的最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生育会造成女性阶段性的体能下降, 精力不足, 从而降低女职工的实际生产能力,这又给用人单位造成了间接成本负担。
在生理差异的基础之上, 性别差异更主要指性别的社会差异。
其在物质层面上, 表现为男女分工不同。
比较优势是劳动分工的思想基础,“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相夫教子”等传统社会分工的基本格局在许多家庭中依然保留着,通常男性在市场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度更强,女性的优势则体现在家务劳动方面,尤其是照顾孩子效率更高,而这种分工完全来自于两性不同的比较优势。
在意识层面上, 其表现为男女的心理差异。
一般认为, 男性的主体意识比女性强得多,在对成功的期望上, 男性强烈要求事业成功, 而女性则对成功持有某种恐惧心理。
(2)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对职业性别歧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以这样说, 性别差异是导致职业性别歧视的基础性因素, 而失灵的市场则是激活这一潜在基础并使歧视得以现实发生的引发机制。
首先, 市场存在外部性问题。
市场的运行规则是: 市场主体追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市场规则下, 市场主体对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外部影响, 即对其本人之外的社会、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关注的。
雇佣女性这一经济行为存在着外部性。
正如前文所分析,女性承担着许多责任,无论是生儿育女,还是从事一般家务劳动,它们不具有市场价值, 不可能带来市场意义上的收益。
而且, 这部分没有市场价值的劳动总是要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有时甚至会排挤正常的工作,用人单位聘用人员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够带来市场价值的那部分劳动, 通过对这部分劳动支付工资来获得用人单位自身的经济收益, 任何市场主体不愿意为非市场劳动支付成本, 因此聘用男性是经济的选择。
其次, 市场存在着不完全性问题。
市场是不纯粹的, 并非总是恪守成本效益分析原则。
市场总是运行于某种社会文化之中, 市场决策也总是由处于这一特定文化之中的个人或团体作出。
雇佣是一项用预定成本获取能带来未来收益的劳动的活动。
人们对劳动效果、劳动方式和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评价不可避免具有某种社会偏见, 传统的社会分工和男强女弱、男主女次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观念容易先入为主地否定女性的社会价值。
(3)政策失灵政策失灵既在某些方面加大市场失灵作用的力度, 又在另一些方面纵容市场失灵消极影响的发挥, 进一步激活性别差异这一基础性因素, 导致职业性别歧视的普遍存在。
首先,政策具有挤出效应。
如同工同酬的政策规定,女性所负担的多重责任造成女性劳动力价值降低的事实, 使用人单位倾向于不雇佣或少雇佣女性职员, 或以低工资、差福利为条件增加对女性的雇佣。
而同工同酬会使用人单位觉得聘用女职员非常不合算,这往往会导致原先可能属于女性的职业被压挤到男性手中。
再比如说对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按照现行法律,中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统一为60岁,女干部的退休年龄为55岁,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则为50岁。
这样一来,对企业而言,如果雇用女性至少要比男性少5年的收入,利润目标驱使下,显然会减少女性的就业机会。
其次,政策效力的软约束性。
政策执行过程要比政策的制定复杂得多, 政策失灵很大一部分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灵。
比如,录用和解雇的程序化程度低、透明度低, 政策规范漏洞大,争议解决的手段不得力。
三、就业性别歧视的危害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各种就业性别歧视,有些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更多的却是企业和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筛选的结果。
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对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它形成了一个“就业性别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倾向—就业性别歧视”的低效率的恶性循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倾向。
现实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都更偏好于将人力资本投向男性,从教育投资来看,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妇女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41.2% ,不仅低于农村男性21.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值也低9.5个百分点。
全国3700万青壮年文盲中妇女占70%;数据也显示出一个基本趋势:教育层次越高,女性人数比例越低。
到了博士阶段,女性人数仅为男性的一半左右。
就业性别歧视使女性人力资本的预期市场收益率低于男性,是人力资本投资出现性别倾向的主要原因。
劳动力市场中,女性结婚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数量绝对高于男性,女性的职业寿命低于男性,女性的职业层次低于男性,这势必会使女性劳动力在市场中所能创造的价值受到影响,因而预期收入要比男性低。
作为“理性人”的人力资本投资者显然会倾向于男性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性别的倾向很自然地又会“激励”就业性别歧视。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倾向的直接结果是女性人力资本积累不及男性。
在已存在的性别歧视情况下,女性就业难度尤为加大,被聘用以至晋升难乎其难。
从表面看,这种被排斥“合乎情理”,因为效率的“天平”在市场中始终向资本属性更强的一方倾斜,而较弱的一方比如女性,在就业中的被歧视也就“毋庸置疑”了。
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这个被歧视群体因缺乏资源禀赋而无力抵抗以致深受其害。
其二,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倾向的间接结果是女性社会角色地位的强化。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性间衍生出了主次、尊卑等观念。
有别于产品和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深受这些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雇佣过程中,经验的思维从一开始就将女性置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倾向作为观念的“帮凶”,使她们长期受到压抑和歧视。
就业性别歧视使得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及男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倾向又影响女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剧就业性别歧视。
这种恶性循环所带来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很昂贵。
就经济成本而言,舒尔茨的研究发现,劳动者每提高1年教育水平所带来的工资增长率,女性要高于男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本来投资收益率更高的女性得不到或仅得到相对较少的投资,自然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增加社会经济成本。
而从社会成本看,两种现象的交织首先会显著影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提高。
其次,由于女性的教育水平与子女的健康息息相关,还会影响到未来人口质量的提高。
这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非常不利的,既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还会损害女性劳动者的权益,破坏劳动力市场秩序。
四、对策分析消除就业性别歧视, 必须从造成这一问题的诸因素入手, 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的措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建立生育基金女性承担着生育哺乳等特有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活动有其特有的社会成本,但政策规定将其转嫁到独立的组织中, 最终导致女性受到用人单位的不公正待遇。
为了减轻女性的负担, 增强女性的竞争优势, 社会有必要建立生育基金,为女性在生育期提供经济补偿, 把原先要求个别企业支付的成本转化为社会支付。
(二)发展劳务市场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妇女被局限于家庭,只有把女性从中解脱出来, 女性才能更有精力、更加专注地投入社会事务中去,推进自身的独立与解放。
家庭劳务市场化是解决这一问题重要手段之一。
妻子做家务没有市场价值, 但保姆做同样的事却完全有理由索要经济回报。
家务市场化有利于女性之间的劳动分工, 知识女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报酬更高的活动, 同时也能为技术水平不高的女性提供就业的机会。
(三)完善法制体系虽然中国在多部法律中均规定男女平等就业,但仍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没有具体的责任承担规定。
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强化法制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尽快颁布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专门法律,对包括性别歧视的概念、类型、判断标准、抗辩事由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并规定对相应的违法行为应追究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和对造成损害的赔偿,同时还应规定对受到歧视者给予援助的办法。
(四)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改变中国几千年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女性、重视女性发展、促进男女权利平等的文化和政策环境,摈弃落后的文化传统,为改善女性就业和人力资本投资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