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第九章
会的力量,吸引劳动力加入,转移
劳动力的心理成本;
L
在现代部门工资高于传统部门的
L1
L2
L3
L4
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将无限。
图9-1 经济发展的过程
刘 易 斯 模 型 下 的 经 济 发 展
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和资本—劳动比率条
件下,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就业量决定
于资本积累水平,资本积累越多,工业 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利润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 资本积累增加会增加资本劳动比率,从 而提高工业部门劳动的生产力。
某些发展中国家。对埃及、印度或牙买加等国的经济来说,则是一个 适用的假设。
传统部门劳动力状况
生产的产品用于部门内部消费,生产投资非常少,
不存在工资劳动力者,生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 人均收入维持在生存水平上,仅仅能保证人口的再 生产(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 存在大量的零值劳动力和不充分就业劳动力,这些 隐蔽性失业劳动力(disguised unemployment)成为现 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储存库”(labor reservoir)
3.工资水平
扩大的资本主义部门所必须支付的工资取决于人们在这一部门以 外所能赚得的收入。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决定于 生存部门的收入。 资本主义工资与生存收入之间存在差额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部门生活费用比较高; ②劳动力从熟悉的生存部门转移到陌生的资本主义部门的心理费用;
③工人在资本主义部门中的生产力水平可能较高;
(3)自然灾害频发
黑海地区、澳大利亚、乌克兰等酷旱、 俄罗斯森林大火、加拿大和印度北部 水灾。俄罗斯粮食减产30%,德国小
麦减产20%,加拿大小麦减产17%。
(4)能源紧张的争夺
玉米燃料乙醇生产突飞猛进,已占 美国玉米总产量的27%;欧盟生物
柴油的消费量连年增长。2005年
303万t;2008年达到1154万t。
重要的作用是为非农业部门扩张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本。
(1)资本贡献的含义
产品贡献是农业部门为非农部门提供剩余农产品,是扣除农民自己消费 和继续生产的部分农产品之后的剩余,即通常所说的农业剩余。
资本贡献则是指农业剩余的净流出。农业部门除向非农部门提供农产品
外,还需购买工业品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从农业剩余中减去农业部门 购买的工业品数额即得到净农业剩余,即农业部门的资本贡献。
他们的消费必须少于其收入;③农民的储蓄必须超过他们在农业上 的投资,或者说,必须有农业净储蓄或资本净流出。
一般认为,要满足上述条件就必须给农民适当的刺激,使他们增加
市场剩余,愿意节制消费,并情愿把储蓄转为非农业投资。
历史上,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市场机制来转移农业剩余,如美国、加拿 大等。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宁愿运用政权力量强制 性地把农业部门的一部分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既有制度上的原因,
机器设备为主的资本集约型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先进国家进口。
经济性质上,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也称为非资本主 义部门;后者在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资本,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
也称为资本主义部门。
刘易斯指出:不应将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制造业,但主要是工业 部门。传统部门也不仅是农村或农业部门,但主体是传统农业。
现代部门劳动力使用情况
主要由现代工业部门组成。 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短期内受到劳动力和资本的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资本家将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边际生产力由劳动的边际 生产力和工资水平决定。
因此,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资本是完全可能的。
(3)农业资本转移的途径
把资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依靠
市场机制自动转移;一是依靠政权力量强制性转移。 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农业部门必须向非农
业部门出售产品,即必须有市场剩余;②农民必须是净储蓄者,即
粮食供应的情 形日益严重 引发粮食 价格飞涨 粮食争夺和 冲突加剧 国家政 治危机 人类文 明危机
二、粮食供给能力低下与农业生产停滞 1.粮食供给能力
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减少; 发达国家人均消费667.1Kg; 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 323.8kg,不足前者一半 粮食产量增速减缓; 粮食消费量持续超过生 产量; 粮食缺口趋势日益加大
4. 外汇贡献
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 获得十分宝贵的外汇。特别是在 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工业很不发
达,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
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 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二、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是非均衡增长论的理论之一,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A.O.Hirschan)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的,核心内容
例如,假设一国在某一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
剩余是1亿吨的粮食,价值1000亿元,而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
门购买工业品的花费为600亿元,则该年农业剩余的净流出是 400亿元,它就是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作出的资本贡献。
(2)农业资本转移的意义和规模
工业化依靠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的扩张,而非农部门的扩张需要 巨额资本投资。投资来源可分作三类:国外援助、外商投资和国内储 蓄。但是,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来说,国内储蓄 是最重要的来源,外部资金只能作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补充。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一个国家的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规模 甚小,依靠自身的储蓄和积累来筹集发展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这样, 规模巨大的农业部门必然是国内储蓄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兼论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
简史:对农业作用认识的变化 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三、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
简史: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
农 业 作 用 的 历 史 演 进
生存之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部门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产品剩余的供给,而农业部门市场贡 献则来源于对非农业部门的产品需求。 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投入一部分来自本部门的供给,一部分来自非农 业部门的产品。 农业人口所需生活消费品一部分来自本部门的产出,另一部分来自
工业部门。
农业部门对非农业部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的增加,扩大了非 农业部门的销售市场,促进了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
二、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是指能通过某一项目发展带动其他项目发 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优先增加一类部门的投资,应集中资
本优先投资于直接生产性部门,即实行不平衡增长战路。
“联系效应”理论: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可分为“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两种形式。一国在选择工业化模
④资本主义部门中工会的力量也是一个原因。
4. 经济发展的过程
“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先前储蓄 和投资占国民收入的4%或5%(甚至更少)的社会如何转变为自愿储蓄 达到国民收入的12%或15%或更多的经济。这一问题之所以是中心问 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快速的资本积累。” ——刘易斯(A.W.Lewis)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要通过不断扩大现代工业部门,为传统部门的
式时,应当选择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优先发展,以加快发展进程。 “进口替代”原则:是指一国应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 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 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
核心内容
三、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
1.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
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组成的:传统部门和现 代部门。 生产技术方面,前者采用以手工为主的生产技术,后者使用以大
二、粮食供给能力低下与农业生产停滞
2.粮食价格上涨 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
——玉米、大米等农产品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36个国家出现了粮食 危机,海地、孟加拉等多个亚非国家因此发生骚乱。
2010年“疯狂”的小麦
——国际期货市场的小麦价格连续暴涨,最高涨幅42%。
21世纪后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只有当传统部门的隐蔽性失业或不充分就
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发展中国家才能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
——工业部门如何发展? ——劳动力以什么样的机制转移?
D D4 D3 D2 D1 W S A O K1 K2 K3 K4
K4﹥K3﹥K2﹥K1
现代部门的工资高于传统部门: 传统部门的平均收入水平等于 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最低费用; 现代部门的生活成本较高,工
2. 劳动力无限供给
采用弹性概念,劳动力无限供给可以概括为:如果资本家欲以现行 工资招收更多的劳动力,争求职业者会大大超过需求,即资本主义生 产的劳动力供给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有无限弹性。 刘易斯并不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是普遍适用的。他认为,这
一假设对于英国和西北欧并不正确。它也不适用于非洲、拉丁美洲和
更主要的是因为市场机制转移农业剩余的速度太慢。
政府转移农业剩余的手段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手段主要是对农业 征收重税,如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课以重税。间接手段主要是 对两部门产品交换比价进行控制,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收 购农产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销售工业品。如台湾在20 世纪50年代实行的“化肥换谷制度”和当时的中国大陆,都是采用农 工产品不等价交换方式进行的。
(1)耕地面积减少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人均耕 地迅速减少。世行统计,全球人均可 耕 地已从1961年的1.45公顷降至2007
年的0.74公顷,减少到了46年前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