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的停止形态介绍

犯罪的停止形态介绍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犯罪论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P105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
1.概念:是指故意犯罪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 因而出现的结局性状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犯罪既遂。
2.特征:
1)是故意犯罪过程中出现的形态。 2)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的结局 性状态
3.如何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应当综合考虑 所预备犯罪的罪行性质和严重程度;预备行为是否实施完毕、 预备行为本身能否导致实行行为造成重大危害结果等。
4.由于犯罪本身本质特征的制约以及证据证明问题,实践中 处罚预备犯的很少见。
第三节 犯罪未遂P112
一、 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 未得逞的犯罪形态。
第四节 犯罪中止P115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 罪停止形态。 两类: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
(二)特征
(1)中止的时间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中 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与犯罪实行阶段
迷信犯:由于愚昧无知误认为实施某种行为能发生危害结果,但实 际上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导致结果发生。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与认识的 行为一致。迷信犯不是犯罪。
(二)、实行终了未遂与未实行终了未遂: 以客观上实行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为标准。
(三)未造成任何危害结果的未遂与造成了一定危害结果的未遂
三、 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1)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 (2)法定结果说 (3)犯罪目的说
3.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这是区分于犯罪中 止的重要标志。(“欲而不能”)
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犯罪人的意志,客观上 使犯罪不可能既遂,或使犯罪人认为不可能既遂而 被迫停止犯罪的原因。
二、 犯罪未遂的类型
(一)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这 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的重要标志。
二、犯罪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区别
1.犯意表示:以口头、书面或其他方法,将真实 犯罪意图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2.单纯的犯意表示不工具、制造条 件的行为,是实现犯意的行为,对犯罪的实施起 促进作用。对法益构成了威胁
(2)中止的自动性:“能而不欲” 本质特征。
“能”是行为人在主观上认为的能,而非客观上的能
自动性应当有两层含义:其一,行为人自认为当时可 以继续实施与完成犯罪。其二,行为人出于本人意志而 停止犯罪。
(3)中止的有效性:有效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区别: (1)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是指犯罪的结局状态,各种犯罪 形态之间不是前后相继、依次递进的关系;而犯罪阶段 则是前后相继、依次递进的。
(2)某一具体故意犯罪不可能出现几种形态,但可能经 过几个犯罪阶段。
(3)故意犯罪形态影响量刑,犯罪阶段则不影响量刑。 研究犯罪阶段是为确定犯罪的结局形态服务的,最终是 要达到对犯罪和犯罪人准确定罪量刑的目的。
犯意表示仅仅是单纯流露犯意,没有去实现犯 意,不对法益构成威胁。
三、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 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一般情况 下得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某些情况下,可不 从宽。
2.所比照的“既遂犯”,应当是预备犯向前发展可能形成的, 或者必将出现的既遂犯或者类似的既遂犯,预备犯与所比照 的既遂犯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
1.近现代各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中,主要有必减主义、不减主义(同等主 义)和得减主义三种规定与主张。 2.我国刑法采取得减主义的处罚原则。(“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 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对未遂犯定罪量刑,在罪名后应加括号标明未遂形态,如“故意杀 人罪(未遂)”。
2)对于未遂犯一般应当予以从宽处罚,但特殊情况下也可不予从宽。 3)对未遂犯确定是否从轻、减轻处罚时,应综合全案情节统筹考虑。
3)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
犯罪预备阶段
犯罪实行阶段 犯罪实行后阶段
开始
着手
预备
实行
预备或中止
未遂或中止
实行 终了
法定既遂 状态出现
未遂或中止
不同犯罪阶段可能出现的犯罪停止形态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和故意犯罪阶段的联系: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形象地说,犯罪形态与 犯罪阶段之间是点与线的关系。
以犯罪行为本身能否达到犯罪既遂为标准。
能犯未遂,是指犯罪人所实施的行为本身可能达到既遂,但由于意 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不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所实施的行为本身就不可 能既遂。它又进一步分为以下两种:
1、对象不能犯未遂:如误把晾着的衣服当作人进行射击
2、手段不能犯未遂:如误把砂糖当作砒霜投毒杀人
第二节 犯罪预备P110
1.概念: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 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形态。
犯罪预备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
2.特征: (1)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实行犯罪。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3)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这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 重要标志。
(二)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与犯罪预备区别的重要标志。 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 成要件的行为.
(1)行为已经直接指向了法益 (2)行为可以直接造成对法益的危 害 (3)行为已经能够明显显示犯罪人的犯罪意图
2.犯罪未得逞 :这是区分于犯罪既遂的重要标志。 判断未得逞的标准:
三、故意犯罪形态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1.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规格,解决的是犯罪是否成 立的问题
2.故意犯罪形态是在犯罪成立的基础上认定犯罪是何 种形态,解决的是量刑问题。
3.故意犯罪形态(包括犯罪既遂、预备、未遂、中止) 以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为前提。
4.不能认为犯罪既遂符合犯罪构成,而犯罪预备、未 遂、中止不符合犯罪构成,其符合修正的犯罪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