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70502)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人文地理学科理论基础,掌握人文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具有严谨的学风以及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独立的学术人格。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明确导师。
每一位研究生必须拥有明确的导师,采取主、辅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作用。
2.自学为主,听课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学习方式。
研究生学习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注重本学科发展的最终成果的了解和掌握。
3.加强能力培养硕士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和加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每个研究生至少要参加一门相关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
4.因材施教导师对硕士生培养要充分考虑不同本科背景,因材施教。
5.严格考核制度在导师确定、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等方面都必须严格进行,制订行之有效的制度,切实执行,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五、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考核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4门,8学分)、专业基础课(3门,9学分)、专业核心课(3门,9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门,6学分)。
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2、课程考核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
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
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5次以上,主讲学术报告2次以上,并有相关摘要或笔记。
2、实践活动(1学分)本专业研究生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
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
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七、科研能力培养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相关课题研究,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并促进专业学习。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八、学位论文1、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一般为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
3、论文评阅与答辩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学位论文经导师认可后全部盲审。
盲审通过的论文送专家评阅和答辩,答辩委员会人数为5-7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外聘专家担任。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人文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空间规划附件二人文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032002课程名称:现代自然地理学英文译名:Modern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贾玉连副教授;胡启武副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1)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阐述学科前沿和国际热点,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和部门自然地理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途径,如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生产潜力、岩石学、地理模型与建模等;2)实践应用:结合中国东南部自然区域特点,阐明环境演化、地域分异、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以“自然存在—人地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探讨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3)讲述以双语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描述自然地理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
吸收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经典教材和更新教材的优点,在本科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突出各地理要素研究的最新成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地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刻意求新而不求全,并以“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掌握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特点、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教材及参考书目:1.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 等著. 现代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2. A.N.斯特拉勒, A.H.斯特拉勒.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3. 胡兆量, 等. 地理环境概述.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4. 牛文元. 自然地理新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5. 王铮, 等著, 理论地理学概论. 科学出版社, 2000.6. Michael J. P. Fundamentals of Physical Geography. Okanagan University College.(e-book), 2002.7. Strahler. A.N, Strahler. A.H. Elements of Physical Geography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JohnWiley &Sons Inc., 19898. Strahler. A.N, Strahler. A.H. Physical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9. 陈述彭, 主编. 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界展望.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0. 任美锷, 主编.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11. 王建, 主编. 现代自然地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课程编号:0032003课程名称:现代人文地理学英文译名:Modern Human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马定国教授;郑林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为学术系列讲座课程。
课程追踪人文地理学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地理问题,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采取专题讲座形式,介绍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理论研究进展、应用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等。
课程近期涉及的主要领域有:城镇体系与城市化、人口与就业、现代旅游、文化地理、人地系统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前言研究领域。
2.深刻认识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绩3.提高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1.外文杂志(1)Urban Studies(2)Regional Science(3)Economic Geograph(4)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有关中文期刊地理学报、地理学进展、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课程编号:0032004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英文译名: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赖格英教授、赵安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GIS 的应用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将结合GIS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学生运用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以GIS为核心的空间思维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利用GIS分析和解决地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的内容与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的处理与编辑、Geodatabase构建、GIS查询与空间分析、空间统计与空间插值、空间叠置分析与地图的代数运算、空间数据可视化、专题地图的制作、基于VBA的二次开发等。
通过地形分析、流域分析、路径分析、资源配置分析、缓冲区分析、适宜性分析和选址等典型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基本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Mapinfor、ArcGIS等主要GIS软件的操作,以及运用这些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地理空间分析与地学计算、空间建模和制图的基本技能。
教材及参考书目:1、吴静:《ArcGIS 9.3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罗年学,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附光盘)/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课程编号:0032030课程名称: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郑林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综述国内外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的进展和主要理论成就,通过对国地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大都市区规划、概念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各种不同类型规划的介绍和剖析,深入了解区域规划原则、目标、方法、程序等环节,探讨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