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必考点一:法律规则★★★★★考察角度是法律规则的分类,给出一个具体的法律条文,让考生判断此条文属于什么性质的法律规则。
(一)内容规定:1、授权性规则,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即规定人们的可为模式的规则(可以)2、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
命令性规则(必须),禁止性规则(不得)(二)确定性程度1、确定性规则,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2、委任性规则,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3、准用性规则,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三)程度1、强行性规则,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
如义务性和职权性规则。
2、任意性规则,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
必考点二:法律解释★★★★特别要掌握法律解释的分类,并注意考察角度的案例化趋势。
主要内容有:一、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1、正式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做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
正式解释有时也称有权解释。
(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解释)2、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一般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
二、解释尺度的不同1、限制解释,法律条文的字面涵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广时,做出比字面涵义为窄的解释。
2、扩充解释,法律条文的字面涵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窄时,做出比字面涵义为广的解释。
3、字面解释,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字面的通常涵义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1、文义解释:这是指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涵义。
文义解释的特点是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上,而不顾及根据语言解释出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
2、历史解释,通过研究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或从新旧法律的对比中了解法律的涵义。
3、体系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4、目的解释,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
必考点三:法与道德的关系★★★★★主要考察法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区别方面的对比。
法与道德的区别是:一、生成方式法由权威主体经程序主动制定认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构性。
道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自然演进生成,不是自觉制定和程序选择的产物。
二、行为标准法具体确切,可操作性强;道德对行为的要求笼统、原则,标准模糊。
三、调整方式法一般只规范和关注外在行为,一般不离开行为过问动机。
道德首先和主要关注内在动机。
四、运作机制法是程序性的,程序是法的核心。
道德与程序无关。
五、强制方式专门机构、暴力后盾、程序设置、行为针对性和物质结果构成法的外在强制标志。
道德在本质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强制是内在的。
六、解决方式可诉性是法区别于一切行为规则的显著特征。
道德不具有可诉性。
必考点四:法律推理★★★需要掌握法律推理的种类和各自的含义,对在试题中出现的推理方法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1)演绎推理。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关键步骤有:识别一个权威性的大前提;明确表述一个真实的小前提;判断重要程度。
(2)类比法律推理。
基本形式是:一个规则适用于甲案件;如果乙案件在实质上与甲案件相似,那么适用于甲案件的规则也可以适用于乙案件。
通常认为,遵循先例的推理形式主要以类比推理为主。
(3)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
与演绎推理的核心区别是在对于前提和结论的主张的强度。
演绎推理的主张是,如果前提为真并且是有效的,结论就为真且有效。
而归纳推理的主张是,如果前提为真,结则比较有可能为真或者不是假的。
(4)设证推理,设证推论是一种效力很弱的推论,但是它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是不可放弃的。
这就意味着法律人在运用设证推理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假设是开放的、可修正的,必须尽可能地寻找法律上和法学上所允许的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这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中确定一个法律上和法学上所认可的最佳方案。
法制史必考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特别要掌握“具例”的演变过程。
一、相关法律1.《魏律》(曹魏律),18篇,规定了“八议”。
改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2. 《晋律》(泰始律),20篇,结构是法例律,规定了“五服定罪”,刑名律增加法例律,张杜注律;3. 《北魏律》,20篇,规定了“官当”,“用精取宏”;4. 《北齐律》,12篇,名例,规定了“重罪十条”,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二、法律的形式律、令、科、比、格、式相互为用的立法格局。
注意:八议:以《周礼》“八辟”为依据,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八议”成为各代刑律的重要内容,唐律中的名例律在五刑、十恶之后即规定了八议制度。
注意区别“官当”(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
必考点二:中国古代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此考点比较重要,尤其是重点掌握宋朝的契约和婚姻制度规定。
(一)西周的契约制度(1)婚姻缔结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性不婚和父母之命。
(2)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婚姻解除:“七出”。
即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
例外是“三不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它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
(4)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要长妻长子)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二)宋代的契约规定:1、婚姻法规。
宋承唐律,“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宋律禁止五服以内亲属结婚,但对姑舅两姨兄弟姐妹结婚并不禁止。
实行“七出”“三不去”但是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
2、户绝和继承。
允许在室女享有部分继承权,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继承权。
绝户遗产继承。
立继(无男子继承,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命继(夫妻俱亡,命继从尊长亲属)必考点三:清末司法体制的变化★★★尤其是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的具体内容,不要混淆。
1、四级三审制近代意义上的诉讼制度,实行四级三审制。
2、领事裁判权。
即“治外法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其本国法律裁判。
最早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和《虎门条约》。
3、会审公廨。
1864年清廷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关。
凡涉及外国人案件,必须有领事官员参加会审;凡中国人与外国人间诉讼案,由本国领事裁判或陪审,甚至租界内纯属中国人之间的诉讼也由外国领事观审并操纵判决。
这是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充和延伸。
4、清末司法体制改革内容: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刑政事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实行“审检合署”。
宪法必考点一:中国现行宪法修正案★★★★★每一次的修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千万不要混淆,特别是关于对私营企业的政策变化要特别注意。
主要掌握下列修正内容:1988年修正案内容: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修正案内容:一是:明确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二是: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1999年宪法修正案内容一是:明确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二是:将国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合并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004年宪法修正案内容:一是: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二是: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三是: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规定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给予补偿”;四是: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五是: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必考点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全国人大和常委会的职权每年必考,让考生判断具体事项的行使主体,比较容易产生混淆。
务必记忆准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修宪权;(2)制定基本法律;(3)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4)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宪法、法律解释权。
(2)制定非基本法律(3)人事任免权。
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根据最高法院院长的提名,任免最高法其他组成人员和军事法院院长;根据最高检检察长的提名,任免最高检其他组成人员,并且批准省级检察长的任免;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4)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决定特赦;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必考点三:选举法修订★★★★★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一、关于新增的第9条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
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
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代表候选人的,应当辞去选举委员会的职务。
二、将《选举法》原第12条、第13条、第14条改为第14条:此处是《选举法》修改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属于此次《选举法》修改的核心条款,删除了农民在选举权上的“四分之一”条款,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地方各级人大代表,这是此次《选举法》修改的主要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