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第5卷第1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v2008Vol.5No.11一、前言节日是人们为庆贺丰收,纪念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缅怀先人的一个特殊日子。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人类的发展和历史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注意。
世界各国的节日不计其数,它们的起源,风俗,传统故事体现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
鬼节是世界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的鬼节主要有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西方的鬼节主要是万圣节。
它们的起源,风俗习惯都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二、中国鬼节的起源与风俗(一)清明节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是清明节。
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的忠臣—介子推。
他的主人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直到唐朝,清明才被作为节日流传了下来。
通常在这一天,全家人带着鲜花、蜡烛、糕点等去给故去的亲人扫墓。
人们清理杂草,打扫墓地周围的环境,然后把带来的糕点放在墓前供先人们享用。
(二)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又称盂兰节,是融道教、佛教、儒教思想于一炉的鬼节。
在岁时节令中有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而这“三元”是根据道教的三官而来,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又名三元大帝。
天官治理天界,主为人赐福;地官治理地下,主为人赦罪;水官治理水中,主为人解厄。
他们分别在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执行赐福、赦罪、解厄的职责。
正因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2]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通常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三)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同属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习惯叫“过十月一”。
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
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
其来源于秦时孟姜女为被抓去修万里长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间传说。
三、西方的万圣节(一)万圣节的起源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是“Halloween ”,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 ”,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
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
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
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
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
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
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
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
(二)万圣节的风俗万圣节这一天不论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尽其所能的作怪,而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
其中一个有趣游戏是“Trick or treat ”,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
打扮成鬼精灵模样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张炎(河南教育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中西方鬼节的时间,起源,庆祝形式表明了节日与中西方人的宗教,社会价值观念和特点有关。
Hofstede的价值取向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鬼节;价值取向;中西文化134··的孩子们挨家挨户的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
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
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
四、中西鬼节的起源,风俗折射了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Hofstede是荷兰的Maastricht大学(University of Maastricht)的名誉教授。
他是最早用大量的数据来检测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人士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他对40个国家的跨国公司的上千万的员工进行了调查,经过认真的分析和对比,以数据的形式对这40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作了总结,提出了价值取向(Value Dimensions)理论。
Hofstede的价值取向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西鬼节的起源,风俗不同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1.权势距离(Power-distance)权势距离是Hofstede价值取向理论之一。
他把各国文化从权势距离的角度由大到小作了分类。
“权势距离大(High-power-distance)的国家的人们相信权力、权威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
这种文化在有意无意中教给它的成员: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属于他的位置。
但处于权势距离小(Low-power-distance)的文化中的人们则认为,每个人都有得到权力的机会,等级制度是不平等的。
”[1]中国人崇敬权威,这也反映在鬼节的风俗上。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人死后即进入一个不可名状的世界。
生活在那个世界的人,其物质生活品和货币都要从生前的社会带去。
如果死者在生前有很好的社会地位,那么为了继续享有这一切,对他的祭祀和祭品就非常隆重和丰富。
而对普通人,每逢鬼节,其家人只简单的烧些纸钱。
对中国人来说,另一个世界也有一个最高权威即阎王———他主宰着那个世界的一切。
在那个世界的人要想过的幸福就要屈服于阎王并经常向他行贿。
从这些传统中可以看出,中国人不相信人人平等。
中国文化属权势距离大的文化(High-power-distance)。
但西方文化不同。
“在西方,进入基督教文明的欧洲哪怕是帝王的丧葬陵寝也没有如同中国般的殉祭。
在基督教文明的观念中,每个人都只对上帝负责或者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从而求得上帝的宽恕或青睐在死后进入天堂,在上帝面前,在‘最后的审判’时,无论亲疏尊卑贫富都是平等的。
”[4]因此西方文化应属权势距离小的文化(Low-power-distance)。
(二)避免不确定的程度(Uncertainty Avoidance)根据Hofstede的研究,“避免不确定程度强的文化试图通过给它的成员提供稳定性,建立规则来避免模糊和不确定性。
”而“避免不确定程度弱的文化更容易接受生活和社会中的变化,对各种变化的容忍性较强。
”[1]其强弱是通过不确定性回避指数(UAI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来表示的。
每个文化中的人们对于模棱两可和不确定事物有着区别其他文化的容忍度以及应对变化的方法。
避免不确定程度弱的文化易于容忍非传统的行为举止,善于通过不确定因素和模棱两可的局面来应对压力和不安的情绪,所以人们喜怒形于色,积极活泼,在沟通中更加积极主动,灵活性也更强,而且在交流中更能应对自如;而在避免不确定程度强的文化中,人们习惯生活在确定性强的环境中追求稳定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显得更沉静些,也更矜持,随遇而安、怠惰、喜静不喜动,认为变革会带来动荡不安环境,并把避免冒险作为其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鬼节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
鬼节的风俗如扫墓,烧纸钱等代代相传从未改变。
不仅是风俗,几千年来人们对死人,鬼魂的观念也从未改变。
在中国,鬼节一直是哀伤的节日,人们以此来缅怀故去的亲人。
因此,中国文化避免不确定的程度较强(High-uncertainty-avoidance)。
但西方人更容易接受新观点,新事物。
万圣节在西方也有很长的历史,但现在的万圣节更像是狂欢节—人们戴面具,开舞会,玩游戏。
以前凄惨的气氛被欢声笑语所取代。
因此,西方文化避免不确定程度较弱(Low-uncertainty-avoidance)。
(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Hofstede指出,在个体主义文化中“我”是第一位的:个人目标优于集体目标;人们在情感上不依附于某个组织;每个人都有他拥有个人财产,思想,观点的权利。
与之相对的是集体主义。
处于这种文化中的人们把社会分为群内(in-group)和群外(out-group)。
人们依赖群内人(亲属,宗族,组织)的照顾,相应的,人们也要对这个群忠诚。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同时含有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倾向。
这里所提到只是通过个人主义指数(Individualism Index)来衡量的这种倾向性的强弱。
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按照儒家的观念,每个人的生命是父母与祖宗给的,所以孝敬父母崇拜祖宗就是天性的必然。
”[3]因此,中国人有很浓厚的宗族观念,高度重视族类而忽视个体。
中国鬼节的祭祀活动也以家族为单位: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扫墓;给自己故去的亲人烧纸钱;认为后辈要供奉祖先,希望先祖保佑其家族兴旺发达,同时希望先祖在另一世界也过着舒适的生活。
因此中国文化属集体主义比较强的文化。
但西方人只对自己负责。
因为“按照基督教的观念,每个人一生下来,父母给予的只是带有原罪的与恶魔相近的感性的肉体,而属神的灵魂则是上帝赋予的,而且是与众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