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分析前言本研究报告由东润环能市场研究中心撰写,该报告对湖北省风、太阳能及生物质资源分布情况进行阐述,并对该省风、光、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及政策支持情况做了分析。
目录第一章资源分布情况 (3)1.1风资源分布情况 (3)1.2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 (6)1.3生物质资源分布情况 (7)第二章湖北省资源开发情况 (8)2.1风资源开发情况 (8)2.2太阳能资源开发情况 (8)2.3生物质资源开发情况 (9)第三章能源产业开发瓶颈与发展建议 (9)3.1 风电开发问题与建议 (9)3.2 光电开发问题与建议 (11)3.3 生物质开发问题与建议 (12)第四章湖北政策支持情况 (13)4.1湖北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13)4.2其它相关政策 (14)第五章湖北省示范城市建设情况 (15)附件一:湖北十二五发展规划 (15)附件二:湖北光伏产业发展情况 (16)第一章资源分布情况1.1风资源分布情况湖北省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集中在“三带一区”,即荆门—荆州、枣阳—英山、部分湖岛及沿湖地带、鄂西南和鄂东南部分高山地区。
按现有开发技术,湖北可开发的风能总计达332万千瓦。
葱坡站,为3.7m/s,其次是汉江中游的荆门,为3.1m/s,最小值出现在鄂西南山区的来风,为0.5m/s,其余大部分分测站年平均风速在1.0-3.0m/s。
图表2 湖北风资源空间风速分布情况祥等地在3000-3500h之间,鄂北的襄樊、宜城、随州、广水、鄂东南部分测站以及江汉平原在2000-3000h,鄂西大部分测站不足1000h,其余测站大多在1000-2000h。
图表4 有效风速时数1.2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两大特点:北多南少,以西部山区最显著,中东部变化相对较小;同纬度相比,平原多,山区少。
据监测,湖北省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450-4800MJ/m2。
其中, 鄂东北最多,广水、孝感、安陆、新州、黄冈、麻城均在4700M J/m2以上;其次为鄂西北、鄂北岗地、江汉平原等地,总辐射为4500-4700MJ/m2;再次为鄂东南1.3生物质资源分布情况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支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在各市县推动生物质发电项目,并在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促使全省生物质能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秸秆发电方面,在当阳、监利、宜城、京山、蕲春、来凤、崇阳、武汉东西湖、枣阳、安陆等地,开展秸秆发电项目。
垃圾发电方面,在武汉江夏、荆州、黄石、汉口、青山、东西湖、新洲和咸宁、襄樊、孝感、宜昌等地建设垃圾发电场。
沼气发电方面,有龙感湖沼气发电工程,鄂州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黄石大冶、阳新养猪场沼气发电等大型沼气发电项目。
农村户用沼气池方面,项目主要分布:一是以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神农架等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和水资源头地区;二是以黄冈市、咸宁市、孝感市、随州市、荆门市、襄樊市等退耕还林;三是结合农村血防改厕,江汉平原地区的荆州市、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和武汉、黄石、鄂州市郊区县。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生物质资源丰富,禀赋潜力巨大,预计2015年,农村生物质总蕴藏量达87229.96万吨,其中农业生物质达4554.85万吨,林业达65219.62万吨,畜禽粪便达17637.94万吨,生物质资源在理想状态下转换成生物质能源的数量将达到47776.63万吨折标准煤。
第二章湖北省资源开发情况2.1风资源开发情况根据湖北省气象局公布的《关于我省风能资源模拟评估情况的报告》,湖北省风能资源实际可开发区域面积为1664.16平方公里,可装机容量为332.8万千瓦,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风能资源可利用区域面积为5575.48平方公里,理论潜在装机容量1446万千瓦,其中枣阳至英山一线的山区占35.5%,鄂西南齐岳山区占28.4%,荆门至荆州的汉江中游地区占24.6%,巴东至神农架山区占9.7%。
据不完全统计,中电投、大唐、三峡新能源、华润电力、中国风电集团、中广核、华润电力等,还有本土企业湖北能源等企业竞相进驻湖北,抢占风电资源。
据《2013年度中国风电建设统计评价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湖北省累计核准风电容量148.92万千瓦,其中当年新增核准59.12万千瓦,为12个风电项目,累计吊装容量达64.39万千瓦,在建项目有85.7万千瓦,并网容量达63.19万千瓦,风电上网电量约5.58亿千瓦时。
2.2太阳能资源开发情况湖北省在《关于印发湖北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充分发展太阳能,继续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
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或结合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发展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水电站和风电场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实现水光互补、风光互补。
开展太阳能热发电试点,推进光热发电装备自主化。
积极培育太阳能热利用,加快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
在大中城市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项目。
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光伏发电成本达到与常规电力相当的水平。
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
根据《2013年度中国太阳能发电建设统计评价报告》显示,湖北省光电建设项目,主要为分布式光伏项目,截止到2013年,累计核准容量为119万千瓦,并网容量达100万千瓦。
2.3生物质资源开发情况“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全面加速。
五年时间中央和省对农村能源建设总投资约25.6亿元。
户用沼气建设年增量全国第一,到2010年底,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达到300万户,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180万户,全省普及率达到30%,有27个县(市、区)普及率达到40%以上。
各类沼气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已建、在建各类沼气工程1757处,其中小型沼气工程1614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36处、生物质气化和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7处,年产沼气约3000万立方米,可供7万户农户生活用气。
农村生活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推广,累计推广生物质炉具3.4万台,太阳能热水器5.9万台。
服务网点建设力度加大,建成7个县(市)级农村能源中心服务站,4298个乡(镇)村级服务网点,以县级服务中心为纽带、以乡(镇)级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村级服务为基础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012年湖北省共完成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21.1万户,已累计建设超350万户,全省农村的清洁能源普及率超过35%。
根据《2013年度中国生物质发电建设统计评价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湖北省生物质能源核准容量达957.64MW,并网容量561.57MW,其中农林生物质直燃并网容量有373.8MW,垃圾焚烧并网容量达183MW,沼气发电并网容量达4.77MW。
上网电量约20.11亿KW.h约占全国的41.05%。
第三章能源产业开发瓶颈与发展建议3.1 风电开发问题与建议一、风电产业开发问题1)风电运营企业亏损从湖北能源集团投入运行的九宫山风电场和在建的齐岳山风电场一期工程实际情况看,湖北省内风电的上网成本电价过高,电价补贴不到位,企业经营处于亏损状态。
按国家风资源评价划分标准,湖北省属四类风资源区,国家实行的风电标杆电价湖北省为0.61元/(KW•h),而根据发电成本加还本付息和合理利润的原则计算湖北风电平均上网成本电价约为0.85~0.96元/( KW•h),远高于标杆电价。
对于该省内风电场高于标杆电价的部分,目前没有明确补贴来源,电价完全落实有较大困难,影响了风电投资的积极性。
2)风电发展滞后目前就全国来看,湖北风电装机容量较小,2013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为8631.26万kW,湖北省为64.39万kW,仅占全国的近7/1000排在全国17位。
由于风电企业少,装机容量小,产业没有形成合力,风电场没有规模,导致湖北风电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
总体而言,湖北省风电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受资源条件以及建设条件的限制,风电开发利用普遍存在成本较高、资源分散、规模较小等问题,在现行市场规则下缺乏竞争力,开发利用进展不够快。
由于国家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力度还有待加大,还没有建立起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措施,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比较薄弱,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比有一定差距。
二、发展风电建议1)完善风电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已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但目前风力发电成本较高,制约了风能的开发利用。
应在《可再生能源法》的基础上制定配套法规,细化有关政策措施,还可借鉴国外对风电实行“绿色配额”制度,积极鼓励和推动风电的开发利用。
通过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实施细则,引导和规范风电开发行为。
2)设立新能源发展基金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是政府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也是国际上很多国家推进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所采用的有效办法。
目前国家建立的新能源基金补贴额度较小,难以满足省内大规模开发新能源所需要的补贴。
以目前技术水平和风力资源状况,按省内风资源情况以及投资成本预算,相对国家核定省内风电标杆电价0.61元/(KW•h),需补贴0.24~0.35元/(KW•h),“十一五”末约需补贴风电电价8000万元,随风电开发规模扩大,同时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到2020年末补贴量约需2.5亿元。
设立省级新能源发展基金,用于补偿新能源高于常规能源电价差额、电网接入费用并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的示范工程等,可以加速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有关机构更好地为新能源企业服务,进一步优化新能源企业发展经营环境。
3)培养风电设备产业龙头企业湖北“缺煤、少油、乏气”,无论是从应对新能源危机,还是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都必须重视风电产业发展。
在利用好现有风能资源的同时,将主要支撑点应放在风电设备产业上。
该省已具备风机整机生产能力,并能自主生产控制系统外的绝大部分风电机组零部件,但在全国风机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低,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外省部分风电企业已做大做强的形式下,湖北风电产业很难依靠企业各自为战、闯荡市场。
要尽快在风电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做大龙头企业。
从湖北实际来看,培养龙头企业有两种模式:一是支持湖北省的风电产业走联合发展之路;二是以一家决意进入风电产业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为主体,利用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与国外风电设计公司合作,开发或引进并规模化生产适合我国风资源特点的低风速风力发电机。
此举不仅能有效开发利用湖北省风力资源,扩大该省风力发电能力,而且有利于风电设备制造业走出一条补位式发展模式。
3.2 光电开发问题与建议一、光伏产业发展问题1)产业规模小。
从2007年起,我国就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第一生产大国,而湖北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量在全国占的比重非常低。
湖北与江苏、江西、河南等光伏制造大省产量相比,差距较大,不足其产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