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21世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论21世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求实 2001.6精神文明建设论21世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王京跃(广州大学 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本文针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理论阐释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20世纪末我国集体主义理论的体系、特征、渊源和影响,指出了以“服从”为特征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理论存在计划调节的不平等性、以“契约”为特征的“个人与集体形成权利与义务利益关系”理论具有制度文明的自由性,均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论证了以“互利”为特征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平等互利”理论体现了伦理道德的“应当”性,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应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

[关键词]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服从;契约;互利[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1)06-0048-04[收稿日期]2001-04-01[作者简介]王京跃(1959-),男,江苏盐城人,广州大学法学院讲师,哲学硕士。

20世纪中国社会道德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转变。

中国人民从封建社会的道德礼教到新民主主义的道德理想,从中国革命的道德原则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实践,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德变革。

特别是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道德建设更趋向于理性化;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原则在理论上还未能加以全面正确的阐释。

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建立和完善之中,道德的建设比起制度的建立更有其与历史难以割断的联系。

一方面计划经济“服从”式的非理性道德原则,以一种天然的合理性延续到21世纪,并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现了法治精神,要求个体实现“契约”式的自律,以至于有学者试图以“契约”架构代替道德原则。

因此,在理论上正确地阐释适合新时期特征与需要的道德原则,成为21世纪道德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

21世纪决定我国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将在三个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第一,市场经济制度将全面完善。

随着中国加入“WT O ”,市场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使经济成份多样化、市场主体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第二,法制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全面建立。

20世纪末确立的“依法治国”的国策,将在21世纪得到全面的贯彻,“权力”意志将被权利取代,“奉献”精神将融进义务内涵;第三,人们的科学与民主观念全面增强。

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科学理念,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广泛的合作强化了人们的民主意识,人们的思维方式更趋向于理性。

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道德原则要反映社会经济生产关系的特征、体现道德的“应当”,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规律。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集体主义道德要战胜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个人84主义道德,其道德建设更应寻求理性的科学内涵,发挥道德规范应有的作用。

集体主义应成为人们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定目标的价值导向。

一 20世纪末集体主义的理论探索 纵观20世纪末期,我国理论界围绕集体主义原则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通过细分,可归纳为三种理论模式:1、代表伦理学界和意识形态领域主导的集体主义理论。

它“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①,第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提倡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第二,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集体充分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第三,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这一以“服从”为特征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理论体系,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是我国目前权威的集体主义界说。

2、追求道德原则与市场机制相统一的集体主义理论。

它强调“个人与集体在建立利益关系时也需要像市场经济社会的个人与个人建立交换关系一样,将其关系契约化,即通过契约来分配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②“社会从伦理化走向法制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伦理化的个人向法制化的个人、伦理人格向法制人格转变的过程。

”③“本文将这种新型集体伦理观称之为契约集体主义。

……一个社会劳动集体……是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来协调劳动分配关系和社会关系。

”④这一以“契约”为特征的“个人与集体形成权利与义务利益关系”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理论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依法治国”宪纲提出的。

3、探索现实社会道德应当的集体主义理论。

“这种新集体主义原则是以个体主体的平等自由为基础的,通过维护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达到对个人利益追求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⑤、“平等互利的伦理价值向度是社会历史道德规范的客观要求。

”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规范体系表现为新集体主义为原则,……即是说人们的生产和交易活动必须是互利的。

”⑦这一以“互利”为特征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平等互利”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理论体系,是从道德的伦理向度,依据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定性阐释的。

有学者将上述三种集体主义的理论模式,分别冠之以“传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和“新集体主义”。

笔者认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导向,它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理论体系来考察,三种关于集体主义的理论模式,是我国在探索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过程中的三种认识的反映,它们存在一定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互相补充的作用。

但“服从”和“契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典型的两种共同体的政治模式,具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不符合道德原则特征;而以“互利”为特征的理论模式,更进一步完善了集体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原则的应有之义。

二 “服从”的计划调节特征与不平等性 在我国,集体主义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舍己利他”和改革开放之初的“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历史发展阶段后,在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型时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理论成为主导。

应该承认以“服从”为特征的集体主义理论,比起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并没有彻底转变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仍保留了“服从”这一计划调节特征的内容,它更强调“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必要的情况下,个人应当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直到牺牲自己的生命”。

⑧这种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背离,依赖道德能力产生持之以恒的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的奇迹终未发生,历史选择了市场经济。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以“服从”为特征的集体主义的理论,却是形成于1990年之前,已滞后于社会主义的实践。

虽然,这其中也进行过一些类似于修补的理论填充,如提出道德原则的“层次论”,但仍旧坚持以计划经济权力分配资源特征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核心理念,并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享有要求个人和局部作出服从的权利。

所谓服从,是指在利益发生冲突而难以同时实现难以同样充分实现的境遇中,个人和局部把自身的一部分或全部实现条件让渡给集体,使集体利益能够较早地或较充分地实现,因为后者体现了更多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⑨这种关于“服从”的条件和含义的阐释,显然是违背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平等的客观要求,违反了权利与义务平等的法理准则,与“依法治国”的宪法不相符合。

“服从”意味着两者不是同等的重要,必定会导致个人与集体的不平等,得不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的结果,并不能消除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94矛盾。

相反,它只能导致社会行政化,是滋生官僚腐败的温床。

它与历史上强调统一意志的强制性政治架构和贫穷化的平均主义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它在现实社会中只会使个体失去“先富”的权利,特别是在市场主体多元化、复杂化、国际化的今天,强调服从和牺牲,更有利于利己主义者。

维护集体利益是个体应尽的义务,是与享受的权利相对等的,但履行义务不是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主体关系。

“服从”是权力分配资源,“公平”是市场调配资源。

由于“服从”的道德调适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以“服从”为特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实践上又提出了一个“层次论”作为补充,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分解为“先进的”、“较先进的”和“较低层次的”。

而将个人主义的“利己不损人”、“利己不损公”也当作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较低层次来宣扬,从“左”的一面走到了右的一面。

这充分证明了以“服从”为特征的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不能成为我国21世纪的道德原则。

三 “契约”的制度文明特征与自由性 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德治”,伦理道德的社会基础远远比契约精神的社会基础更深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集体主义”理论,强调“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在现实意义上,“对于纠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实践过程中忽视个人利益的偏颇不无益处”。

契约的现实意义是经济上的协议,表现为约定自由和完备的契约法。

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民主的精神由契约而来,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宣称国家或社会是由许多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人自由协议和通过契约结成的,如果没有契约,就会使“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社会。

”⑩卢梭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对民主的理性探索,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充实了西方精神的核心个人主义的内容,也直接影响了民主主义、利己主义、市场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若将契约的自由意志上升为所谓的“契约集体伦理观”并作为道德原则加以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必然是个人主义的多元化倾向,而决非集体主义。

“契约”不符合道德原则的特征,“契约集体主义”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

“契约”关系是行为规范的法制形式,“契约”通过规定集体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以法的形式保障道德主体“应当”的权利实现,规定相对道德主体必须履行的责任。

虽然,道德原则与“契约”关系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同一性,法律与道德都具有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关系,但道德原则是伦理特征的,总体上是体现行为规范的“应当”。

伦理的应当是人的理性、社会性和责任,是满足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属性,表现为自觉履行“契约”义务。

它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理念规范人的“应当失”和“应当得”,从而反映法治的政治核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契约”本身并非法律,而是代表了主体的自由意志。

契约虽也包涵道德的应当,也体现人的需要的属性和人的创造性,但更多的是体现主体为满足需要在行为上的“正当”性,通过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力实现其权利。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的互相关系一样,“契约”与“道德”既有相通相融的一面,也有各自独立不同的领域。

“契约”对应于“实然”;“道德对应于“应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