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及其解决策略摘要: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幼儿会因各种原因与其他同伴之间产生冲突。
同伴冲突是把双刃剑,既可以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沟通与协商,摆脱“自我中心化”,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在解决不当时又会给幼儿心理和身体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和伤害。
幼儿同伴冲突分为,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幼儿的秩序敏感期等内部因素导致的冲突,和争抢交往资源,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等外部因素导致的冲突。
根据影响因素从三个方面进行解决: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幼儿自行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改善幼儿园的活动环境。
关键词: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同伴之间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不同形式的冲突。
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由于教育背景、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在发生矛盾冲突时部分家长与教师会以一种粗暴的方式进行制止,或者以简单和解的方式来解决幼儿同伴冲突,正确的做法是锻炼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同伴交往的质量和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幼儿解决同伴冲突是以合作协商的方式,就会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与同伴进行合作、协商与沟通,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化”,促进社会性发展。
反之,如果幼儿解决同伴冲突是以粗暴掠夺或攻击的方式,就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概念及界定(一)冲突的概念对于人际交往中的成人来说,冲突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的双方因为意见与目的不一致行为状态,具有不同意愿的双方或多个交往群体之间明显的对抗。
冲突是个人与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因为某种目标或者动机而引发的相互争斗、制约、破坏甚至消除另一方或群体的过程。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概念幼儿同伴冲突与成人间的冲突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幼儿同伴冲突是指,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因为言语不和、意见不同、目标不一致、利益与需要的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者发生的口角的场景。
当一次事件判定为幼儿同伴冲突,是指两个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其中一方幼儿发生冲突的行为,而另一方幼儿做出的反对或做出对立的表达方式或言行举止,就可以判定为同伴冲突。
幼儿同伴冲突的表现形式一般表现在言语与肢体动作上。
在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有些幼儿会选择自己解决,一般表现成攻击性、逃避性、或者合作的方式。
还有一些幼儿会选择寻求教师与家长的帮助。
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人们往往将冲突的概念与攻击行为的概念划等号,事实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本文认为应该有必要对他们加以区分。
攻击行为被定义为,主要的目的在于伤害他人来满足自己内心需要,是其中的一方对与另外一方的消极心理的释放,攻击具有伤害他人的意图。
幼儿同伴冲突的重点是幼儿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对立而且各执己见的过程,两个人同时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相互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及类型(一)引起幼儿同伴冲突的内部原因与类型由于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较低,社会交往经验较少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这些内部因素,及其容易导致幼儿与同伴交往时产生冲突,根据幼儿的内部因素将冲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和行动的。
丽丽和菲菲在一起玩耍,说明她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当她们意见不合时,并没有选择合作的态度,而是各执己见的坚持自己的想法。
说明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对问题的判断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或者感受为中心,儿童不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感受,对于他人的观念、观点、物品都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而且思维是不可逆的。
并且,这个阶段的幼儿社会交往技能不足,不会通过合作沟通的方式去争取或表达,大部分会采取争抢或者攻击的方式。
幼儿与同伴因为某件事情发生争论时,若对方的表达能力较好,幼儿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较差的一方可能在争论不过的时候用攻击的方式进行解决,来平复自己的内心。
有时幼儿在礼貌用语或者说话的语气上表达不当,也会造成一定的冲突行为。
经验不足导致的。
菲菲在摔倒之后非常生气,去老师那里告状说小虎打他,也不接受小虎的道歉,这个时期的幼儿还不能站在其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她不知道小虎虽然把她推倒了,但是小虎的动机是好的,他只是热情去打招呼。
幼儿的身体发展还不是灵活,有时会不经意的触碰其他幼儿或者做出的动作幅度太大,就会影响到幼儿的心情或利益导致冲突的发生,小虎看到菲菲后很高兴,跑去打招呼,若是速度慢一点就不会导致的冲突的发生。
由于社会认知较低,幼儿会误解他人动作的意图,也许只是为了打声招呼,或者动作稍微有些夸张,而被其他幼儿误会成打人或者威胁,导致冲突的发生,例如菲菲一直认为小虎是有意推她的,不接受小虎的道歉。
有着特殊的认知。
幼儿在这个时期认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
一旦发现有人不遵守原本的规则和秩序,幼儿就会积极去维护。
另外,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也会给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幼儿就会关心和维护班级规则、社会规则、游戏规则。
在出现不符合规则的行为时幼儿就会出面阻止,此时,违反规则的幼儿就会出现反抗的行为和动作,导致冲突的产生。
小丽去阻止小飞玩耍,第一,小飞侵犯了小丽的利益,因为他没有排队而是跑到小丽的前面。
第二,因为来说过玩滑梯要排队才可以,这是这个游戏的规则,而小飞没有遵守,所以小丽去阻止小飞,造成冲突的产生。
(二)引起幼儿同伴冲突的外部原因及类型幼儿日常接触的人和物也会导致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根据幼儿接触的外部因素将幼儿同伴冲突分为,因争抢交往资源导致的同伴冲突;因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导致的同伴冲突。
往会造成了矛盾冲突的升级,小刚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可能造成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为了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才会选择捉弄他人等一系列错误的方式导致与同伴产生冲突。
因父母常年在外,造成幼儿父爱母爱的缺失,或者由于工作的原因对幼儿关注不够等因素,幼儿也会采取一些暴力行为,为了博取教师、家长或同伴的关注。
幼儿的挑衅和语言攻击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运用武力或言语中伤的方式,或家长在遇到不顺心、不容易解决的事件选择谩骂或动用武力的方式去解决,幼儿也会依样学样,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也会以暴力或言语中伤的方式进行解决,造成幼儿之间的冲突的形成。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家长就是幼儿教师,幼儿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较多,教师对待学生、生活的态度,会间接的影响幼儿对生活和同伴的态度。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严厉苛刻,幼儿的情绪就会感觉压抑,在幼儿同伴交往时就会表现出争吵、攻击性的行为,造成与同伴冲突的发生。
的观察中发现,因争抢交往资源而产生的冲突发生的比率较大。
因为活动区域的空间较小,玩橡皮泥的位置有限,当妞妞发现萌萌走后,有个空位时就急忙过去,而萌萌发现自己刚才的位置被抢,就急忙返回来让妞妞离开,所以有小朋友支持萌萌,也有小朋友支持妞妞。
交往资源大约包括游戏场地或空间占有、物品和食物占有、同伴的选择、游戏的角色的支配、游戏机会等,为了追寻的自己目标和利益就会选择从其他幼儿那里争抢来满足自己需求,导致冲突的发生。
由于幼儿自身的内部因素和所接触的外部因素,幼儿与同伴在交往过程中易导致冲突的发生,教师与家长是幼儿发展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面对幼儿与同伴发生的冲突,为了降低冲突事件的发生和解决冲突事件,教师、家长和幼儿园将会采用一些解决策略。
三、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是指在幼儿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为达到幼儿的目标、控制整个冲突的局势、使幼儿双方获得均衡的处理方法和对策。
根据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分析,得出导致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及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总结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一)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1.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1)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能够体验、感受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与情绪,以使在以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对其他人相似的情绪能够主动地、习惯性地理解的方法。
移情训练的重点是幼儿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与他人的情绪和思想状态产生共鸣。
移情能力训练可以采取,情绪追忆的方法,幼儿回忆自己的冲突原因和冲突的过程,向其他幼儿描述冲突时的感受。
情感换位的方法,为幼儿设定一个情景,让幼儿转换到别人的位置进行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是认识到,这种事件中如果是“我”,“我”是怎样的感受。
(2)增加幼儿角色扮演的机会。
角色扮演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模仿现实社会发生的事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幼儿扮演过程中可以感知角色间的关系、理解他人的感受、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表现出与该角色相应的社会行为。
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有利于感受社会角色、角色之间关系及其规则,幼儿的社会认知得到丰富和发展,幼儿的社会情感得到强化,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的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中表明,幼儿和兄弟姐妹的假装游戏能更好的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孩子进行角色游戏的理想场所便是幼儿园。
园内孩子较多,基本都是同一个发展阶段的幼儿。
因此,幼儿教师应开展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例如在讲完故事以后,让幼儿分饰角色,并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或者在幼儿的娃娃家设置更多角色的玩偶,在玩耍后,让幼儿讲出自己扮演的什么角色,出现问题怎样解决,感知扮演角色的内心。
2.重视语言能力与倾听能力的培养幼儿在同伴之间具有较强的能力水平,就会特别受欢迎,好感度增加,冲突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相反,幼儿的能力水平较低,无法清楚的表达自己意见和想法,就容易被交往中的同伴排斥,团体活动之中,这种幼儿也比较容易受到冷落,与他人产生冲突。
((1)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们交往的必要工具,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以便增进同伴感情。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才能自由的与同伴进行交流和玩耍,降低冲突的发生频率。
教师较早的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重视幼儿发音的准确性和咬字的清晰度,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使幼儿在同伴交往时中能说、想说、有机会说;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经常为幼儿讲故事和绘本,看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通过复述的形式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开展各种语言活动或语言游戏,如儿歌朗诵、讲故事比赛等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语言领域中提出:“养成倾听的习惯,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
”可见,学前时期是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最佳时期,倾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倾听是幼儿接触世界的第一步,是幼儿接触社会的重要方式,是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