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


历史演变
• 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 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 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 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 话。 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 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 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 “庶音”。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 合。
2011年,《刘顺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朱晓丹《南京方言语气词研究》 马栋才《南京方言浅析》 张志凌《言语社区的层次性和可变性—— 南京方言鼻尾韵研究》 张薇《南京方言程度副词“蛮”》 李梅平《南京方言词汇三本著述比较分析》 汪婷婷《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研究》 李玲洁《南京方言中的“连V是V”结构》 黄灵燕《开口呼字的声母在清末官话和现 代方言中的分化》
南京方言
• 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南京官话特指曾 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 国音。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 11区、溧水县北部和句容市。南京话在历 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明代及清代 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 话。
• 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 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 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 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 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 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 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 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 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 音为重。唐着《唐韵》,沿隋《切韵》; 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 宋为元灭, 旋明灭元,明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 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 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 系确立标准国语
• • • • • • •
1991年,卢海鸣《六朝时期南京方言的演变》 1992年,邓兴锋《明代官话基础方言新论》 1993年,费嘉《南京方言社会学初探》 《南京方言志》 20世纪90年代 刘丹青主编《南京方言词典》 1994年,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引论》 邓兴锋《<南京官话>所记南京音系音值研究—— 兼论方言史对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 2003年,孙华先《南京方言声调若干问题》 • 黄进《南京方言儿化合音的演化与语法意 义的磨损》 • 《南京方言儿化现象探究》 • 2005年,黄进,《南京方言儿化语音机理 分析》 • 2006年,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 究》
• 柏莹,《南京方言中的高密声调》 • 宋益丹《南京方言入声实验研究》 • 2007年,柏莹,《轻声音高模式的特性— —以南京方言轻声和入声音变为例》 • 张锦文《南京方言中”X得—Y“句式解析》 • 王曦《明代南京作家南曲用韵研究》
历史来源
•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 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 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序录》云:“方言差别,固 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 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 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 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 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 言区。
• 孙华先认为南京方言的入声特色可以从四 个方面来考察:一是高。在南京话的五个 调类中,入声的调值最高,这一点是南京 话入声自成一调类的区别性特征。二是短。 南京话入声较短,但也不是非此不可。三 是入声字的喉塞韵尾[?]。现在喉塞韵尾 趋无的倾向更加明显。四是紧。南京话入 声字的元音是紧元音,单念时喉头肌肉和 口腔肌肉紧张
• 2012年,朱晓农《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话 的基础 》 • 张志凌《南京方言阳声韵变异研究》 • 陈婷《南京方言语音考察 》 • 李梅平《南京方言词汇考察》 • 费涵妮《南京方言时体助词“到”字的用 法分析》
语音研究
• 从研究方法看,南京方言的语音研究大致可以分 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语音学视角下的研究,一类 是实验语音学及西方语音学视角下的研究。前者 的代表性成果有《南京方言志》、刘丹青的 《〈南京方言词典〉引论》、孙华先的《南京方 言声调的若干问题》和《南京方言的轻声和入 声》、柏莹的《轻声性质探赜———以南京方言 轻声为例》和《轻声音高模式的特性————以 南京方言轻声和入声音变为例》、黄进《南京方 言儿化合音的演化与语法意义的磨损》等。后者 的代表性成果有马秋武的《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 变调的优选论分析》、宋益丹的《南京方言中的 入声喉塞尾实验研究》等
• 巢湖市:市区,含山,无为,庐江县,约 453万 • 马鞍山市:市区,当涂县,约124万 • 池州市:市区,青阳县,约91万 • 总计2700万
江西
九江市:市区,九江(北部)县,约142万
江淮官话湖北省黄孝片,由于存在较大争议, 未列入其内。
音系概况
• (1)江淮官话的声母数量一般在17个到24 个之间 • (2)江淮官话的韵母数量一般在36个到54 个之间,以45个韵母左右为多 • 江淮官话的声调数目是5个到7个之间
• 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鲍明炜的《六十年来南京方 音向普通话靠拢情况考察》。作者考察了自1928 年赵元任《南京音系》以来南京话向普通话的靠 拢情况,主要有[n]、[l]的分混,尖团音的 分混,[a]、[ai]两韵的开齐问题,撮口韵的 有无,e韵的读法,鼻音韵尾的读法等问题。与 20年代的南京话相比,操南京方言的青少年有些 能够区分[n]、[l],已经不再分尖团音, [a]、[ai]两韵的开齐情况基本上与普通话相 同,有撮口韵的人大大超过无撮口韵的人
音系
• • • • • • • • 声母21个 韵母47个 声调5个 阴平: 31 帮端今西花灰江哥播 阴平: 31 帮端今西花灰江哥播 上声: 22˨ 米摆假悔鲁港蟹里敏 去声: 44˨ 动静弄痛病重信卫练 入声: 5 ʔ˨ 黑白赤脚接吃喝乐铁
•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南 京成立,,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发表 了《南京音系》[1],深入细致地讨论了 南京方言的音系系统 • 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进行了一次大规 模的方言普查,南京方言音系的调查成果 发表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2] 一书中
• 1995年,邓振明《南京地名讹变初探》 • 1997年,刘丹青《<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 义类型研究》 • 张升余《从日文唐音看明清时期的南京官 话与江南方言音》 • 戎文敏《各地方言词典的引论》 • 马学仁《何为”建康七妙“》 • 群一《<儒林外史>与云南方言词汇集》
• 1998年,鲍明炜主编 ,《江苏省志· 方言志》 • 2000年,孙华先 ,《吴烺<五声反切正韵>》 的韵母系统》 • 卢偓《南京语音向普通话语音过渡的理论依 据和阶段》 • 2001年,孙华先,《南京方言的轻声和入 声》 • 颜逸明,蒋冰冰《江苏方言研究的世纪硕 果——评<江苏省志-方言志>》
• 2008年,刘顺,潘文,《南京方言的VVR 动补结构》 • 姚伟嘉《南京方言反复问句使用情况调查》 • 常丹丹《南京方言中的”到“》 • 柏莹的《轻声性质探赜———以南京方言 轻声为例》 • 刘存雨《<南京方言中的亲密高调>商榷》 • 马秋武,洪薇《南京方言两组字组连续变 调的优选论分析》
• 王萍《南京方言态度差异研究》 • 王越越《南京方言儿化音使用中的社会差 异》 • 刘存雨《江宁方言的地理地理语言学研究》 • 孙华先《赵元任<南京音系>研读》 • 2009年,马秋武《南京方言两字组连续变 调的优选论分析》 • 张薇《南京方言选择问研究》
• 2010年,刘瑞明《六朝乐府“风人体”对 后世方言的影响——以南京方言为例》 • 朱晓艳《浅谈“还+VP”在南京方言和普通 话中的差异》 • 金鑫《南京方言“[t 5]雨”本字调查》 • 王伟超; 许晓颖《南京言语社区语言态度调 查报告》 • 聂平《江宁方言语音研究》
• • • • • • • • •
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引论
• 讨论了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作者认为南 京话有21个声母,49个韵母和5个声调,在 韵母的数量上与《南京方言志》的描写有 所不同。而且作者还具体描写了新老南京 语音的不同,对南京方言的一些音变现象 也进行了阐释[4]81102。从总体上看, 《〈南京方言词典〉引论》中描写的南京 方言
语音特点
• ⑴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 就是有入声: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 • ⑵咸山摄三分:即:“关”与“官”不同 音、“站”与“战”不同音。 • ⑶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除海州 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其他地区阴 平调值多为31或21。
• ⑷、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即阳声韵韵 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 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 ⑸、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 保留j、q、x的读法:例如:淮阴、扬州、 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 母分别为“j”、“q”、“x”。 • ⑹、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
• 镇江市:市区、句容市、扬中市,约187万 • 南通市:市区,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 约430万 • 泰州市:市区,兴化,姜堰,泰兴,约 438.5万 • 连云港市:市区,东海县(西北部除外), 灌云县,灌南县,约304万 • (总计约3812安,定远,全椒县,明 光,天长市,约433万 • 合肥市:市区,肥东,肥西,长丰县,约 456.5万 • 淮南市:市区,约139万 • 六安市:市区,寿县,金寨(西北部除 外),霍山,舒城县,约499万 • 安庆市:市区,枞阳县,桐城市,约231.5 万
• 民国以来,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 多变化。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 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 崇。即便到了清末,在上海滩依然有“申 话不如京话好,南京土白更堪嘉”的说法。 清末汉语拼音的创制者卢戆章,仍然倡议 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近百年来, 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多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