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垂线教案【篇一:5.1.2 垂线教案设计(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5.1.2 垂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垂线的概念和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2)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并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初步形成几何概念的认识方式和几何结论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探究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对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初步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垂线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垂线的两个性质的归纳。
2、教学难点:垂线的两个性质归纳的语言表述。
[教具准备]相交线模型、绳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提问:某人在下雨时想要跑进屋檐下躲雨。
此人会以怎样的路线跑到屋檐下?2、板书课题:5.1.2 垂线二、动手操作得出新知学生操作:学生拿出相交线模型旋转,引导学生从角的变化过程中体会垂直与角大小的关系。
教师指出:四个角有一个是直角时,两直线就垂直了,此时四个角都是直角。
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垂线: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作另一条的的垂线。
三、提问升华举例感知1、问题1:垂直的两条直线其夹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问题2.怎样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3、请列举生活中具有垂直形象的事物。
学生回答好以上三个问题后,教师指出:垂直定义即可以作为垂直的性质又可以作为垂直的判定。
四、探究思考讨论归纳(一)性质1师:生活中我们常用垂线知识解决问题,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1、问题1:与一条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一共有几条?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2、问题2:如图(1),过p点可以作几条直线与直线l垂直?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3、问题3:如图(2),过p点可以作几条直线与直线l垂直?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这3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画图再小组内交流。
4、讨论归纳: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二)性质21.出示图(3),过点p与直线r上各点有无数条连线,如pa、pb、pc(pc⊥a)、pd?? 哪条最短?(测量)实验:用一根绳子分别重合于pa、pb、pc、pd,比较它们的长度。
讨论归纳: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2.回到导入的实例,有上面的知识解释。
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做补充。
3. 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如何确定?结合图形分析归纳板书: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指的是数量而非垂线段。
五、变式练习灵活解题1.如图,过a点作bc的垂线; 2.如图,过a点作bc的垂线;3.如图,过p点分别作ab、bc、cd、da的垂线;完成3道题后,教师指出:过点作已知线段的垂线有时需要先延长线段,再作垂线。
六、巩固强化不断提高1.如图(1)直线____与直线____相交于a点,d点是直线_____与直线____的交点,又是直线____与直线_____的交点;(2)_____⊥____,垂足为____;3.如图,一艘船要从河岸一侧的a处到达另一侧,怎么走最近?为什么?如果他要到对岸的b处,怎么走最近?为什么?七、提问梳理加深了解1、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垂线的有关知识,我们得到了哪些结论?2、提问2: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几何结论可以通过观察图形来得到,请你们回忆一下垂线的性质是如何得出的?以上问题先由学生发言,不足之处教师给于补充。
3、作业布置:p8第5、6题。
八、承上启下设下悬念如图,已知a⊥c,b⊥c,a平行于b吗?生活中有类似的图形吗?请举例。
[板书设计]2、板书设计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5.1.2 垂线》教案说明观察、实验、猜想是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与说理论证恰好构成了学习平面几何内容的基本途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感知、思考、归纳和抽象,形成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垂线》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学习过垂线,对垂线图形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也了解了垂直的一些简单性质,但对垂线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没对垂线给出严格的几何定义,也没对垂线的性质作深入的探讨。
学生在七年级第三章学习了基本的图形点、线、角,这使学生学习垂线有了基础。
《垂线》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包括垂直概念、垂线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垂直、垂线的两个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等知识。
它是在学生对基本图形点、线、角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向学生参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其学习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今后认识图形、形成空间观念起到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对今后要学习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理的领域也不缺少垂线性质的应用。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归纳能力的重要内【篇二:垂线教学设计】5.1.2 垂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感知、思考、归纳和抽象,形成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在理解上较为容易,因此在本教案的内容安排上,尝试利用“发现法”教学,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特征猜想结论,通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探究得出垂线和垂线段的有关性质。
二、教材分析《垂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内容,包括垂直概念、垂线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垂直、垂线的两个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等知识。
它是在学生对基本图形点、线、角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向学生参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其学习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今后认识图形、形成空间观念起到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对今后要学习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理的领域也不缺少垂线性质的应用。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归纳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学习过垂线,对垂线图形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也了解了垂直的一些简单性质,但对垂线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没对垂线给出严格的几何定义,也没对垂线的性质作深入的探讨。
学生在七年级第三章学习了基本的图形点、线、角,这使学生学习垂线有了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几何的时间太短,理论性的证明往往使他们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物的特性,尝试数学家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会使学生充满极大的乐趣去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的效果将会很好。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垂线的定义,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
难点: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教学手段:利用相交线模型和图片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过程设计⒈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出示中国跳水队员和国外跳水队员入水前的精彩图片。
我们用直线a表示水平线,用另一条直线b表示运动员入水时人体所在的直线。
外国选手外国选手中国选手 b b 图1图2图3如图(3),直线a与直线b的位置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垂线。
设计意图:以实际生活中实例引出本章内容,目的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⑵利用相交线模型引入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教师出示相交线模型,如图5.1-4,其中固定一个木条a,转动另一个木条b,在这一过程中,它们的交角在不停的变化,这一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它们的交角等于900的情况,这时我们说a与b互相垂直,这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记作:a⊥b,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5.1-5,可记作:ab⊥cd,垂足是o。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垂足是相交的一种情形,使学生对垂直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入相关的概念。
同时通过教师对图像的描述,使学生逐步学习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像的语句。
⒉认识生活中的垂线教师指出,生活中有大量的相互垂直的直线,如下图,你能说出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线的吗?你能再举出其他例子吗?例如:(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找出图中相互垂直的直线,再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发言,举例,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的垂线的认识,使学生加深对垂线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问题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问题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问题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学生讨论,探究,动手尝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师巡视指导。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画出相互垂直的直线,同时对这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能否想到两种情况,这是个关键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过一点,这个点在什么位置,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过一点包括两种情况:⑴点在直线外,⑵点在直线上。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讨论、探究,找到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使学生手脑结合,加深印象。
通过师生的共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两种情况。
⒋巩固应用教材第5页练习第1,2题。
教师出示练习,学生思考完成,对于第1题,教师应当注意让学生规范口述过程,第2题可安排学生板演,通过板演发现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当注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一个难点,尤其是过一点画已知线段的垂线,有些学生更是不知该如何下手,所以应当加强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解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垂线段的定义理解,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过一点画已知线段的垂线其实就是画线段所在直线的垂线,这一点向学生讲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⒌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对垂线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对垂线的认识,对学生多加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理解垂线,相交线的关系,并再次回顾垂线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