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目前的教育改革,童话以其独特的价值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深受儿童喜爱。

研究童话教学艺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审美教育为出发点,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从童话教学的意义、特征等方面对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进行简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童话教学; 审美教育一、童话教学的意义陈伯吹在《作家与儿童文学》里说过:“童话这两个美丽的字眼,标志着一个具有诱人魅力的世界。

”[1]童话是儿童的天使。

它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在童话里收获着纯真,憧憬着幻想,升华着情感。

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小学心理学研究认为,低年级学生产生意义(包括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

童话爱憎强烈,是非分明,促人醒目,催人奋进。

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童话通过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

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

语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作者在上《小草之歌》这篇童话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与复述课文,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

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

”[2]小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写套话、大人话,根本没有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文章贵在求真,童话为孩子找到心灵的栖息所——一个儿童的真实情感世界,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提供了机会。

学生在学习童话时培养的想象力对写作文又有促进作用,因为丰富的想象力会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

在吉首市光明小学教学时,作者发现平时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的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形象,而缺乏阅读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呆板、简单。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了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等。

[3]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丰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也是很有好处的。

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进入光怪陆离的童话幻境,体验现实生活中未曾体验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从童话作家独具特色的审美个性、粗犷的美、幽默的美、抒情的美以及喜剧美、悲剧美……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使心灵日渐丰富,审美品位不断提高。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精神。

[4]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惟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

在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想中,在对动物生活的向往中,都是儿童的想象在活动。

童话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

童话作品能把小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引导他们去向往、去思考、去奋斗。

生动的形象,精辟的比喻,自由飞翔的幻想,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本来比较艰深的思想道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二、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一)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我们看,《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小牛郎说到大牛郎,再说到他与织女的相遇、给合、生儿育女,最后天各一方。

这些情节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动人,而且形象鲜明,一读不忘。

《神笔马良》的故事,说的是穷孩子马良,凭着顽强刻苦的精神,得到了一支神笔。

他拿着这支笔,帮助贫苦大众,智斗财主、皇帝,使人读后无不称快。

这篇童话的情节生动,马良的形象鲜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幻想是一种创造想象而不是再造想象。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

而文中小女孩四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

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

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最后跟着奶奶“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童话离不开幻想、幻想离不开夸张。

在《皇帝的新装》里,安徒生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位赤裸裸的皇帝和那些虚伪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这么愚昧的人,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就是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了一幕幕谎诞的剧目。

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意义。

(三)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童话这种特定的体裁,又有其独具的特点。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活泼、准确、朴素。

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来讲,童话多用似人、对照、反复等表现方法。

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金鱼、渔夫和贪婪凶残的老太婆构成鲜明的对比,一些情节、景物的反复叙述,形成了有节奏的反复。

这样的语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曲折有趣。

三、小学阶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

“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

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

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请看童话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5]: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后来,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多次变化?用刚才的方法,自学交流。

很多童话的教学与上面的案例相同,只注重故事情节,忽视了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

学生阅读了童话故事,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判断童话所表现出来真善美和假恶丑。

(二)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

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6]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

(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教师面对文本,没有保持一颗童心和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觉去领悟、去体验,总是想着让学生来接受自己的知识与劝导,没有尽力激活儿童的阅读欲求。

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美妙。

“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7]。

在儿童眼里,看见波涛滚滚的大海,会以为有个发怒的怪物藏在里面;看见天上的月亮会以为是一张脸。

如果告诉儿童大海波涛滚滚是因为潮起潮落,并没有怪物在里面;告诉他们月亮的发亮是反射太阳的光,月亮是围绕着太阳转动。

儿童不一定可以听得懂,也没有兴趣听这种“科学”的解释。

四、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同行提出诸如“抓美育,会不会影响小学语文智育?”“怎样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操作方法?”等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不会。

因为美育与智育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相辅相成。

认为美育会影响小学语文的智育,大抵是出于把美育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独立出来,分开进行的做法,审美教育须结合教学过程来进行。

第二、第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概言之,即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有哪些方法。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老师的描述,感知形象。

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形成,主要还是依靠接受性学习。

儿童又正好是天生的幻想家,老师可依据他们爱幻想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时,配上音乐、图片,描述故事内容。

运用描述的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引导儿童通过联想走进童话中的幻想世界。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

如教学《青蛙看海》时,老师将描述语言导入: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蝇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

“那么大海是什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8]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使其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

(二)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个人阅读感受学生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会导致其解读方式的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实践。

请看一则《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片段[9]: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说说你是喜欢小白兔呢还是喜欢小灰兔?生1:我喜欢小白兔,因为他自己种菜,有吃不完的菜。

生2:我也喜欢小白兔,他自己种的菜吃不完,还送给老山羊。

生3:我喜欢小白兔,他不像小灰兔那样懒惰,老向别人要菜吃。

生4:我喜欢小灰兔,老山羊来送白菜,小灰兔就去帮忙,他也是爱劳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