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的起源及发展周小乐(城市规划071 6001207036)摘要:首先以南京的历史起源说明南京城市的发展,再以城市规划的角度说明南京城市的发展关键字:南京;都城;城墙;防御;城市规划;首都计划;都市圈一、南京城市的历史格言1、明清以前南京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是我国历史古都之一,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部秦淮河入长江处。
根据最新考古证明,南京地区在30万年前就是人类聚居地;约在公元前6000-4000年,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居民部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畔长干里,为南京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国在清凉山西的石头山上建图一吴越楚地图金陵邑,由此南京又称金陵。
图二孙吴都建康图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尔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连续在此建都共272年,史称“六朝”。
六朝是南京古代史上一个极盛时期,到南朝梁武帝时,人口总数超过一百万,当时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朝诗人谢眺描绘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建业城位于淮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周二十里十九步。
中心为宫城,外为内城。
城市格局为市南宫北,北面内城聚集了宫、仓城以及主要官署等,南面则分布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为城市经济活动区。
南朝的健康城除了在城内有宫城、东府城、西州城外,原来的石头城及越城认为重要的军事堡垒。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王朝,都城名建康。
东晋都城大体沿用东吴建业旧城,并在内城外加筑篱栅式外郭城,至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又重新建成宫城。
建康城以宫城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规划布局。
宋、齐、梁、陈四朝以建康为都,对都城随时因势作了一些改造,南齐时为了加强建康都城的防务,曾于公元48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全部改用砖筑,梁武帝时更把宫城的城墙增加到三重。
梁朝还将建康宫的正殿图三东晋建康图太极殿从12开间扩充成13开间,据说是象征着一年中的12个月再加一个闰月。
扩建以后的太极殿长27丈,宽10丈,高8丈,殿的内外地面都用锦石砌成。
但城市整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并下令荡平建康城邑宫室,六朝都城300年繁华化作了荒烟蔓草。
图四隋将州图公元914年,杨吴昇州刺史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皇帝李昪)“始城昇州”,公元937年,南唐正式定都此,改称“江宁府”,南京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后近千年里它一直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唐都城摆脱了六朝建康城的框架,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区包入城内。
该城前依聚宝山(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凭清凉山,规模宏大,周长达二十五里四十四步。
城辟东门(大中桥)、南门(中华门)等。
宫城位于今洪武路一带,为都城中心。
南出宫 图五 南唐江宁府图 门就是御街(中华路),这一南北走向线为都城之中轴线。
南唐都城为后来宋元时期所沿用。
府城之图 宋建康行宫之图元集庆路图 青溪图2、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
明南京城形制为四重环套配置,从内至外为宫城、皇城、京城、外城。
其中外城主要从城市外围防御要求出发,在应天府城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周围达180里,外城与应天府之间认为耕地及村落,说明外城只是城市外围的防图六明朝都城图御工程设施,外城大部分为土筑,仅在城门附近以砖石加固。
南京城,全长33.676公里,设13座城门。
它在建筑上突破传统都城的方形格局,因地随势而构筑,形制上屈曲多变。
外郭自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动工修筑,全长60公里,辟18座城门。
此墙三面阻山控野,一面依傍长江,系为加强南京城防而筑。
京城内有三个功能区:东部的政治活动区,西、南部的经济活动区,北部的城防地区。
明城区道路分为官街、小街、巷道三个等级,于城南地区、东部皇城新区、城北军防区三个区域自成相对独立系统。
图七江宁省城图清灭明后,把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在此设置两江总督,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
江宁府以明南京城为城垣,把明皇城改建为军事驻防城。
清代前期,南京城市布局变化不大。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南京被辟为对外商埠,市内交通量猛增,修建改造了部分城区道路。
一些明清南京图:皇城图街市桥梁图国学图历代互见图庙宇寺观图楼管图3、民国时期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选择南京组建了临时政府。
但这一时期南京城市建设进展甚微。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从此时至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城市的格局、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被称作南京近代建设史上所谓的“黄金十年”。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古城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城市遭受巨大创痛,城市建设发展濒于停滞。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因忙于内战,几年间城市面貌改观不大。
图八南京市街道群图图九新南京地图4、建国初期解放初期,南京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人民政府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城市的建设、管理,制定了市中心的布局、市区道路网和城市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逐步发展的规划。
在住宅建设上首先改造劳动人民居住的棚户区。
从1952年起,重点投资建设新住宅,先后建成了工人新村、水上新村、曙光新村等多处住宅区。
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解放初期翻建、改建各种路面109万平方米,养护、维修各种路面46.3万平方米。
1959年,新建了北京东路、太平北路,扩建了鼓楼广场、中央路、中山南路、北京西路等。
1960年1月开工建设我国建桥史上的巨大工程—南京长江大桥。
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建设,南京城市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图十南京市城区详图五、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在这场浩劫中政治、社会领域遭到极其严重破坏,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甚至出现倒退。
1967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比上年下降了25%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比1949年至1965年十六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以上。
在此背景下,南京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这期间建成的唯一大工程是南京长江大桥及其配套工程。
这一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具有世界水平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是南京的骄傲,曾令国人无比自豪。
图十一南京市街道图图十二南京人民公社图六、改革开放以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1950年改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
1952年改江苏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
1949年5月至1950年,江宁县属南京市领导。
1958~1962年,1971年至今,江宁县、江浦县两度属南京市;1958~1962年,1975年至今,六合县两度属南京市。
1983年,原镇江地区的溧水、高淳二县并入南京市。
南京市现辖鼓楼、玄武、白下、建邺、秦淮、雨花台、江宁、六合、浦口、栖霞、下关十一区和高淳、溧水两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京市城市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迈开了新的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最初几年,城建的重点主要放在住宅建设上,以解决老百姓的居住困难问题,先后建成了瑞金北村、瑞金新村、后宰门、光华东街等一批住宅小区。
随后,为解决市政道路建设严重不足的矛盾,城市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上来,先后完成了热河南路、城西干道、建宁路的修建等一批工程,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促进城市建设更快地发展,1995年南京市将六城区的面积由76.34平方公里调整到186.73平方公里,大大拓展了城市建设的空间。
同年,修订后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报经国务院批准,为南京今后的城建指明了发展方向。
该年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面貌大变”(1996—1998)的奋斗目标,掀起了一场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的大规模建设热潮。
经过几年建设,初步拉开了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图十三 南京市交通旅游图 图十四 南京市地图2001年7月,南京市被确定为承办第十届全运会的主赛地,这给南京市的城建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一疏散三集中”和“一城三区”发展战略。
经过短短几年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城市发展迅速拉开框架,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新城的大南京格局;全长21.72公里的地铁一号线贯穿古城南北;南京长江二桥、长江三桥次第建成;外秦淮河再现碧波清流南京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给地图工作者提供了新鲜的题材。
他们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吸取最新制图技术和理念,不断更新地图作品,创新地图品种。
下面这个专题展出的“走遍南京”系列地图,是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近期出版的部分作品。
它们包括“走遍南京”旅游图,“走遍南京”外文版旅游图,总统府、明孝陵、夫子庙等景区导游图,等等,有的把城区扩大后的新市区、新城等纳入制图范围,及时提供了南京最新的城区信息,有的专为著名景点度身定造,有的把最新建设成就作为表现主题,形象地展现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和现代化风采。
二.南京城市的发展南京市历史悠久的古城,自东吴、东晋、南朝、南唐及明初一直为封建都城、城垣坚固,城周达61里,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城市之一。
自明初大规模的筑城,修建宫殿,开辟道路后,城市轮廓基本形成。
南京城市在近代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开辟五口通商,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以后津浦及沪宁两铁路通车,使南京成为南北陆上交通与长江水运的交汇点。
这一时期主要在城北下关沿江一带,形成新的市区,集中各种洋行、银行、轮船公司、码头、仓库、火车站等;也在一些空地上密集地发展了棚户区。
其间南京一度由太平天国占领,并定位国都,定名“天京”,因为时间短暂,只进行了一些军事建设,曾在紫金山西部建“天堡城”,在东山麓建“地堡城”,城内变化甚少。
第二阶段,自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曾进行过“首都建设计划”,并开辟几条新的道路,在城内分散地建造行政办公机关,在山西路一带开辟为官僚等上层阶层服务的住宅区,在城东中山陵及灵谷寺一带建造道路、绿化、运动场及纪念性的建筑。
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南京出现了以中山大道为代表的宽阔的林荫大道与许多行行色色的近代建筑,形成了今日南京城的总体格局。
第三阶段,自1937年,抗战后不久南京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曾是汪伪政权的“首都”,但没有什么建设。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回到南京,除了建造美军军官的招待所、“国名大会堂”外,还继续进行了“首都建设计划大纲”,但城市没有新的建设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