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现状与前景展望—《材料科学新进展》结课论文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06-1班曹月婵3060316126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目录1、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发展历程 (1)1.1自主开发,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1)1.2改造“垂直引上”工艺,实现“由旧到新”的跨越 (1)1. 3发展大吨位浮法,实现“由小到大”的跨越 (1)1. 4攻关创新,实现“由低到高”的跨越 (1)1. 5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由内向外”的跨越 (1)2、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现状 (2)2.1浮法玻璃生产线快速增长,浮法工艺成为我国平板玻璃工业主导技术 (2)2. 2生产线规模 (2)2. 3产品品种 (3)2. 4产品质量标准及达到的质量水平 (3)2.5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全面提高的最新成就 (4)2.5.1原料配料与称量技术 (4)2.5.2熔窑优化设计和提高熔化质量技术 (4)2.5.3锡槽成形技术 (5)2.5.4退火窑技术 (6)2.5.5自动控制与成套软件系统开发 (6)3、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7)3. 1现有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改造提高 (7)3. 2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8)3. 3浮法玻璃新品种的开发 (11)4、结束语 (12)5、致谢 (12)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生产线规模、产品品种、产品质量、以及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在原料配料与称量技术、熔窑优化设计和提高熔化质量技术、锡槽成形技术、退火窑技术、自动控制与成套软件系统开发方而取得的最新成就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现状。
并结合对世界浮法玻璃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展望,从全面提高技术、循环经济、环保节能、开发新品种等方而展望了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浮法技术;全而提高;循环经济;环保节能1、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发展历程1.1自主开发,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我国玻璃科技工作者从1963年到1981年,历经18个春秋,先后完成了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并加以改进完善,在1981年4月27日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并被命名为“中国洛阳浮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没有购买皮尔金顿公司专利技术使用权而自行发明浮法工艺技术的国家。
中国浮法工艺成为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工艺、美国PPG浮法工艺齐名的世界公认二大浮法之一。
1.2改造“垂直引上”工艺,实现“由旧到新”的跨越随着浮法工艺的发展和完善,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工艺势在必行。
由十在原有的基础和厂房内进行改造受到很大的局限和制约,当时国内外这种改造均没有成功的先例。
1985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洛玻九机垂直引上生产线改浮法的工程设计并成功投产,开创了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垂直引上”改浮法的先例。
此后我国先后约有20余条六机、九机垂直引上窑改造为浮法玻璃生产线,占到现有采用中国浮法技术生产线的约1/ 5。
1. 3发展大吨位浮法,实现“由小到大”的跨越至2004年底,我国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单窑熔化量最大已达到900t/ d,原板宽度达到5OOOm m,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建造超大吨位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国家之一。
1. 4攻关创新,实现“由低到高”的跨越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我国广大玻璃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工厂、设计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密切合作的结果,是国家大力支持和引导的结果。
目前采用中国浮法玻璃技术不但能够生产汽车玻璃、制镜级玻璃,而且能够生产0. 63~1. lmm超薄玻璃,25mm超厚玻璃、在线低辐射玻璃和在线自洁净玻璃。
1. 5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由内向外”的跨越上世纪80年代末,采用中国浮法技术和成套装备在印度尼西业建成第一条熔化量300t/ d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开了中国浮法技术和成套装备出口的先河。
随后我国先后又向印度尼西业、印度伊朗和越南出口了4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成套技术和装备,最大规模达到5OOt/ d。
这些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建设均按照国际工程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取得了圆满成功。
2004年中国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又与印度尼西业某公司签订了熔化量为900t/ d、玻璃原板宽度为5200mm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工程总承包合同。
这是中国凯盛第五次成套出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和装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进一步走向世界。
2、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现状2.1浮法玻璃生产线快速增长,浮法工艺成为我国平板玻璃工业主导技术随着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创新,浮法工艺己成为中国平板玻璃生产的主导技术。
截止2006年底,中国己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162条,其中全部或主要采用中国浮法技术的生产线达135条,占中国浮法玻璃生产线数量的83%。
2006年平板玻璃总产量达4. 54亿重量箱,浮法玻璃占81. 87%,其中优质浮法玻璃占20%以上。
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产品结构优化也取得显著进展。
采用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并进行工程总承包的900 t/ d浮法玻璃生产线己在印度尼西亚成功投产,品种从常规厚度扩展到超薄(0. 55~ 1.1 mm)、超厚(15~25 mm),开发出了自洁、超白、防火玻璃等新品种。
2. 2生产线规模采用我国自己的浮法技术的浮法玻璃熔窑的单窑熔化能力,已由最初的熔化量90t/ d发展到现在的熔化量最人900t/ d,玻璃原板宽度由1300 1400mm发展到现在的5OOOm m,成为世界上拥有特人规模浮法生产技术和装备的国家之一。
全国浮法玻璃生产线的规模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这一轮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发展高潮,大都是5OOt/ d及以上规模。
2001年,我国浮法玻璃生产线中5OOt/ d及以上规模的数量仅占34%,到2004年则上升到约43%。
我国浮法玻璃生产线规模及数量情况以及全国浮法玻璃生产线总熔化能力变化情况详见表3。
表1近5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和浮法线数量(截至2004年底)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产量(亿重量箱) 1.82 2.04 2.28 2.52 3产量年增长率(%) 12.1 11.8 10.5 19.0浮法线数量(条) 124 69 83 94 101数量年增长率(%) 20.3 13.3 7.4 22.8构成浮法玻璃压延玻璃格法玻璃引上和小平拉合计产量(亿重量箱) 2.09 0.12 0.16 0.15 2.52比例(%) 82.94 4.76 6.35 5.95 100浮法熔窑规模 (t/d )<200240-280300-380400-430450-500550-600700900 合计数量(条)653030301742124比例(%) 4.84 4.0324.1924.1924.1913.71 3.23 1.611002. 3产品品种采用中国浮法技术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已商业化生产的玻璃产品有: 玻璃厚度:1.lmm一25mm。
超厚玻璃25mm玻璃,与世界水平同步;1.lmm超薄玻璃产品质量达到电子玻璃基板标准,在电子信息领域应用,替代进口。
0.63mm超薄玻璃已试拉成功。
玻璃宽度:原板宽最大5OOOm m。
玻璃色彩:从无色到蓝、绿、灰揭粉红等不同深浅色调的本体着色玻璃。
玻璃功能:从透光透明到在线生产吸热、反射、单向透视抵辐射和自洁净等多种改性品种。
玻璃应用领域:建筑、汽车、制镜、电子信息等2. 4产品质量标准及达到的质量水平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专门制定了浮法玻璃质量标准:国标GB11614- 1989,其优等品能满足国内汽车和制镜等加工玻璃的使用需求并部分出口。
1999年又重新修订了浮法玻璃国家标准GB11614- 1999,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标准并与国际接轨。
国家标准是浮法玻璃行业的最低质量目标,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以采用国外先进浮法技术的合资企业产品的实物质量为榜样,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玻璃的需求为最终目标。
目前,国内部分采用中国浮法技术的生产线产品质量情况如下,见表4表5表6.表4 A线浮法玻璃产品质f检测数据(熔化,600dd.透明玻瑞)品种(mm )351015厚度(mm ) 2.87-2.92 4.85-4.889.82-9.9814.7815.06厚薄差(mm)0.050.030.160.23光学变形(度)62686363气泡(个/10㎡)0.1一1.5mm 1.47 2.92 1.0 2.2表5 C线1.1mm浮法玻玻质量检测数据(透明玻璃)检测项目光学变形气泡杂物点状缺陷线道表面裂纹断面缺陷厚度偏差可见光透射比微观波纹度实测值>60-64度>0.03mm无>0.03mm无无无无无0.04mm 91% 0.07-0.1mm 表6 B线浮法玻瑞点缺陷在线连续检测数据《熔化量 600t/d.透明玻瑞)2.5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全面提高的最新成就近年来,我国玻璃科技工作者实施了从选矿、原料配料称量,到熔窑、锡槽、退火窑3大热工设备以及成套控制软件系统的一系列科技攻关,成功解决了一批长期制约我国浮法玻璃实物质量提高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把中国浮法玻璃技术与装备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5.1原料配料与称量技术1)采用大型均化库和新型均化装置对硅质原料进行均化,严格控制硅质原料成份、颗粒度和含水率的波动。
2)开发了高精度自动配料电了秤系统,静态精度达1/ 2 000以上,动态精度可达1/ 1 000以上。
3)改进配合料混合过程(加水、加蒸汽)的自动检测控制,提高配合料混合均匀度。
4)开发了快速测定原料及碎玻璃中的COD 值的技术方法,通过将原料己含的COD 值(化学氧需要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一并纳入到还原剂加入量的控制中,控制原料的COD 值、芒硝含量碳粉比例以及熔化的氧化还原气氛,充分利用硫酸欲的溶解度,有效减少气泡,尤其是微气泡。
2.5.2熔窑优化设计和提高熔化质量技术1)开发了熔窑燃烧模拟技术,研究火焰空间温度场和玻璃液温度场之间的相匀关系,确立各种规模熔窑的温度控制目标。
2)研究了熔窑池底不同结构对玻璃熔化的影响,及其与回流、微气泡和能耗等的变化规律关系,优化时间 玻璃厚度(mm)点缺陷Point Defect合计 结石 气饱 节瘤 锡缺陷 冷凝滴落物 玻筋 其他 pcs./1OmZ 1 5.0 9.99 1.13 1.29 0.48 0.01 0.02 0.01 7.04 2 5.0/6.O 2.27 0.81 0.63 0.45 0.01 0.02 0.00 0.36 3 6.0 3.92 0.73 0.79 0.38 0.03 0.00 0.05 1.85 4 6.0/7.2 5.64 0.92 1.13 0.44 0.01 0.02 0.00 3.13 5 7.2 3.72 0.64 0.86 0.21 0.10 0.23 0.00 1.48 6 7.2 4.29 0.44 1.22 0.06 0.01 0.19 0.06 2.29 7 7.2 2.15 0.39 0.78 0.06 0.04 0.16 0.11 0.60 8 7.2 2.82 0.39 1.03 0.06 0.00 0.04 0.01 1.29 97.2/5.O2.44 0.58 0.89 0.100.020.790.22 1.25了耐火材料的匹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