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
3、适当提高资源税。 4、在部分垄断性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将价格 调整与引入市场竞争结合起来。
BY:金融1班 赵悦 杨荻 李珍 刘茜 蔡俊杰 林谋性 刘君 陈曦
金融自由化
官僚体制、政府效率低
没有实现金融自由化
政府效率不高 乐观但不失理性 金融危机
民众心态 国际背景
极度乐观 国际社会秩序混乱
启示
一、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客 观判断我国经济状况。
我国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以流动性资 金过剩为根源的泡沫经济已经形成,而且愈演 愈烈,似有难以控制之势。
二、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
樱花银行从董事到各支店的员工,都有房贷指标,一 个普通员工每个月的放贷指标高达2亿日元。
在东京商业区银座五丁目有16个人以一个警察岗亭当 作私产抵押,在银行申请到了共计630亿日元的贷款。 日本歌手以名字作为担保,向五家银行合计贷款 2700亿日元到夏威夷投资酒店 有人对日本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三菱地所的社长 开玩笑说:什么时候把纽约的洛克菲勒大楼买下来吧, 那可是美国最高的大楼呀。一年后,三菱地所果然宣 布花2000亿日元收购了洛克菲勒大楼,并在大楼的最 高处插上了日本国旗。”
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
第一次失误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 升值萧条”。
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5次 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 %,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 国家之最低。 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 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 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 产价格大幅上涨。
1985年9月21日,日元兑换美元为240:1
1987年4月末1美元= 140日元 日元大幅且急速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特别是对美出口比重很高的汽车、家电、机械等 制造业。据日本有关机构调查,每升值1日元,丰田、 索尼、东芝等企业就要损失100亿—150亿日元。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与房地产设施高潮
80年代有一种说法叫“割青麦”,就是公 司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就把他订下来,然后 以进修的名义送到夏威夷去,因为怕被其它 企业抢走。而一进公司的时候,老板就拿出 10万日元说“今天不用上班了,你拿着钱去 银座买衣服。”市道曾经是如此地景气。
1980年代,日本制造的汽车和电器在全世 界通行无阻;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 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银行开始追着 企业放贷;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三 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 洛克菲勒中心……
BY:金融1班
赵悦 杨荻 李珍 刘茜
蔡俊杰 林谋性 刘君 陈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日本泡沫经济 事件介绍 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于1985-1990年
在泡沫经济的最高峰, 银座四丁目的地价是每坪(3.3平方米)1.2亿日元, 按现行汇率折算为人民币700万元。
“光东京23区的地价就能买下美国的国土, 还能有找零” “卖掉皇居的话能买下加利福尼亚一个州”
大规模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建设的高潮以及 土地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投机热, 投资膨胀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迅猛扩张。
金融自由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
1985年日本开始放开存款利率。
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 连续5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 %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 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
第三,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促进结构调 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1、要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土地、 水资源等不同资源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完善各种资 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各种资源价格不仅反映稀缺 程度,还要充分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反映生态和环 境成本。
2、资源价格改革会直接影响低收入家庭的生 活水平,可通过政府行为将价格改革的收益收上 来,用于低收入者的补偿、保护环境和开发节能 新技术。
1985
日本
一、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 二、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加速。 三、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
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
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 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 济”转变。
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时 间内,有可能使宏观政策失去回旋的空间。 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国内政策协调与国 际政策协调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宏观政策 的权衡、选择和调整会变得非常困难,可能 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严重失误。
哈佛教授傅高义在惊呼《JAPAN IS NO.1》 日本人接着高呼《日本可以说不》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达到 其历史最高点38915点。
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为转折点, 日经股价落入了地狱,日经平均指数暴跌 至28002点。
自那时候开始,日本股票市场陷入长达十多 年的熊市之中。直到今天,日经指数仍然在1.7 万日元的位置振荡。
第二次失误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为了对付 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联邦德国等相继提高 利率。
1987年10月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 “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 “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 美国 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 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 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 日本 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 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回忆,他在东京的表 哥在泡沫经济前夕,用5亿日元买了一套房子, 结果到1990年中期,只值1亿日元。
日 本 泡 沫 经 济
1985
宏观政策失误 日本泡沫经济 日元升值
日元对美元升值: 根本原因是日本对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
1980-1985年 劳动生产率平均 美国 0.4% 日本 3% 经济增长率 美国 1.5%,日本 4.8%。
泡沫破灭前的日本 现在的中国
贸易顺差
人民币逐步升值(被迫) GDP(7%—10%) 居民储蓄率高
经济状况
贸易顺差
日元大幅升值(自愿) GDP(4%—9%) 调利率前居民储蓄率高
股市、楼市价格暴涨
股市、楼市价格快速上涨
国家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扩大内 适度扩张货币政策、扩大内 需财政政策 适度紧缩 需财政政策 紧缩货币政 货币政策 策
直接原因是日美贸易差额的变化。
1980-1984年 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 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76.6亿美元增加到461.5亿美元 1985年 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 美国对外债务为1114亿美元。
到1985年,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都已经 无法避免。实际上,1985年2月美元走低/ 日元升值的过程已经开始,1985年9月的 “广场协议”只是加快(而非启动)了这一 进程。
(1)股价持续猛烈暴涨
1985年末,日经225股价指数收于13083点。 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占到全球股市总 市值的41.7%,并赶超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89年底股票总市值继续膨胀至896万亿日元, 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 1989年末收于38916点,四年间日经225指数 累计上涨197.45%。
第三次失误
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
1. 日本银行5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 %至6% ;
2. 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要 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
3. 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 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 1. 日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 跌幅达40%以上; 2. 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 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
(2)房地产价格持续暴涨
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 1980年为100 1985年为120.1 1988年为334.2 在短短的3年间暴涨了近两倍。东京都中央区的地价 上涨了3倍。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 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 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 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楼市崩盘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 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 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 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 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破裂前背景VS中国现状
上 帝 欲 使 其 毁 灭 , 必 先 使 其 疯 狂
日 本 泡 沫 经 济 全 景
——
日元升值,政府动用财政、货币措施扩大国内需求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与房地产设施高潮 金融自由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
股市与房地产价格暴涨
日元升值——“日元升值萧条”
1973年初约为1美元=266日元 1985年初的约1美元=258日元
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 一直到1989年5月份日本银行才提高利率, 这时距离“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距 离日本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经27个月。
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 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 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 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
1986年和1987年“前川报告”确立了扩大内需的基本思路: 第一,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兴建公共工程;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企业设备投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第三,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减少储蓄。 1987年5月出台了“紧急经济对策”,扩大内需政策正式实施。该政 策主要内容包括: 补充增加4.3万亿日元资金用于公共建设项目; 减税1万亿日元;增加7000亿日元资金,以期通过住宅金融公库等机构 强化住宅金融制度。 1989年又公布了总额达430万亿日元(相当于1985年度中央和地方财 政支出总额4.76倍)的“公共投资基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