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第2节 临床营养学(肥胖症)

第十二章 第2节 临床营养学(肥胖症)


可维持静息代谢率(RMR)不降低或降低较少,能消耗更
多的能量,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还
可以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一般来说,在膳食疗法开始后的1~2月,可减重 这样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3~4kg,此后可与运动疗法并用保持每月减重1~2kg,
2002年全国调查肥胖发病率
成人超重 22.8% (大城市 30.0%) 肥胖 7.1% (大城市12.3%) 大城市儿童肥胖8.1%
二 原因与分类
(1)依照发病原因
单纯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
①体质性肥胖
是由于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与25岁以前营养过度 有关。多半有家族性遗传历史。超重的儿童通常 成为超重的成人。据报告,0~13岁时超重者中, 到31岁时有42%的女性及18%的男性成为肥胖症 患者。在胎儿期第30周至出生后1岁半,脂肪细 胞有一极为活跃的增殖期,称"敏感期"。在此期 如营养过度,就可导致脂肪细胞增多。故儿童期 特别是10岁以内,保持正常体重甚为重要。
反映腹部脂肪,表明存在脂肪堆积和(或)分布异常情况 测量: 腰围/臀围

诊断标准:
男性 >1.0
女性>0.85
超过此值为中央性肥胖(又称腹内型肥胖、内脏型肥胖)。
中国人虽然高BMI者数量不多,但在BMI不高的人群中已存在
WHR过高的人。
腰臀比率與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機率比較表
腰臀比率 小於 0.72 0.72~0.75 0.76~0.83 0.84~0.87 大於0.88 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機率 低危險群 較低危險群高出50% 較低危險群高出102% 較低危險群高出128% 較低危險群高出143%
1.遗传因素
2.年龄和性别
3.饮食因素
(1)摄食过多
又称过食。膳食中能量的摄入总
量是决定脂肪贮存与否的关键因素。
能量过剩, 脂肪的形式储存,导致体内脂肪的增加 。
(2)膳食结构中各营养素间失去平衡
①脂肪比例: WHO的建议,膳食中脂肪供能比
不超过30%,动物脂肪供能比应在10%内。 膳食中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摄入增加是 肥
行为改变
根据体质指数制定肥胖治疗方案的原则:


体质指数25~30: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体质指数30~35:制定生活方式计划 体质指数35~40:制定生活方式+药物治疗 体质指数>40:制定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极 低热量的饮食疗法
(二)肥胖的控制与治疗的措施 (一)饮食减肥法 饮食控制同时辅于体育锻炼是合理的减肥措施
在现代富裕生活中,节约能量的设施可以减
少机体的能量消耗,从而容易使机体产生
肥胖。
5、其他因素 (1)妊娠期营养因素: 有报道表明,妊娠最后3个月营养较差的母亲,
其子女发生肥胖者较少,而妊娠前六个月营养
较差的母亲其子女肥胖的发生则较高,提示胚
胎生长发育早期孕母食物摄入量对胎儿生后的
营养状态存在较大影响。
胖人群增长的重要原因。 当膳食中的脂肪含量
超过30%时,增加体力活动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很容易被抵消。
②碳水化合物含量

高GI食物(主要来源于精炼糖类食物)易使机 体遭受糖的冲击性负荷,导致反馈性的胰岛素过 度分泌,增加机体的饥饿感并可能引起额外的能 量摄入。经常摄入高GI食物明显增加肥胖、2型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三、肥胖的危害
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 危险度大于3) 2型糖尿病 胆囊疾病 血脂异常 胰岛素抵抗 气喘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 危险性中等增高 (相对危险度2-3) 冠心病 高血压 骨关节病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脂肪肝 背下部疼痛 危险性稍增高 (相对危险度1-2) 女性绝经后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
肪分解和促进脂肪合成,导致肥胖发生。
④缺乏维生素B族饮食可能造成肥胖症
近年来,日本专家发现造成肥胖症的饮食营养,也可能是缺乏
维生素B族,因为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素, 尤其是维生素B族。 饮水不足易造成肥胖
⑤饮水不足易造成肥胖
体内如果水分不足,就无法对脂肪进行充分的代谢,从而储存 体内。肥胖者体内水分比正常者少15%~20%,因为脂肪组织含 水少,而肌肉组织含水多,肥胖者即使不减肥也需要及时补充水 分。
2、体重指数
BMI=体重( kg ) / 身高( m ) 诊断标准:
WHO (1997) 正常 超重
2
单位:kg / m2
亚洲(2000) 中国(2003)
18.5 ~ 24.9 ≥25
18.5 ~ 22.9 ≥23
18.5 - 23.9 ≥24
肥胖前
Ⅰ度 Ⅱ度 Ⅲ度
25.0 ~ 29.9
30.0 ~ 34.9 35.0 ~ 39.9 ≥40
(5)影响肥胖者进食的其他行为因素还有:

吃甜食频率过多,非饿状况下看见食物或别人进
食也易诱发进食动机、以进食缓解心情压抑或情 绪紧张、边看电视边进食、以及睡前进食等,这 些进食行为的异常均可加速肥胖的发生发展。
1.遗传因素 2.年龄和性别 3.饮食因素 4.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减少对肥胖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4)不良的进食习惯 1)进食能量密度较高食物 食物的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 of food ) 指 平均每b百克食物摄入后可供能的热卡数。脂 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往往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2)不良的进食行为 肥胖样进食(the obese style of eating)几乎见 于绝大多数肥胖患者,其主要特征是:进食时 所选择的食物块大,咀嚼少、整个进食较快, 以及在单位时间内吃的块数明显较多等。在这 种方式下不仅进食快而且进食量大大超过了非 肥胖者。
②营养性肥胖
亦称获得性(外源性)肥胖,多由于20~25岁
以后营养过度,摄取热量超过机体各种新陈代谢
活动过程所需要;或由于体力活动过少或因某种 本类型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增生
所致。体质性肥胖,也可再发生获得性肥胖,而
原因需较长期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
成为混合型
(1)依照发病原因
四 治疗
(一) 目标
(1)控制肥胖的发展,防止进一步超体重;
(2)降低体重,但不一定降到理想体重的范围。
(3)减少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危害性,一般而言, 如果能够将体重减轻5%~10%,就可使危险性 显著降低。
市面上減肥的方法
減肥种类 节食 减肥药 泻药 运动 瘦身中心 抽脂 效果 副 作 用 危 险 性 可 饿到沒力 厌食症 尚可 伤害心脏 危及健康 尚可 拉到沒力 危及健康 佳 無法持久 小 可 花钱又不稳定 須賺大钱 佳 花大錢 皮松弛
单纯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 和臀部型肥胖(又称外周型肥胖)两种;
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

苹果型肥胖:腹部肥胖,俗称“将军肚”,多见 于男性。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 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 响很大。中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 因素之一。这种肥胖很危险,与心脏病、脑卒中 高度相关。

GI 71.8 82.0 66.4 54.0 32.6 18.0 22.3 27.2
食物名称
GI
荞麦面 59.3 马铃薯(用微波炉烤) 82.0 甘薯(红,煮) 76.7 苕粉 34.5 豆腐(炖) 31.9 豆腐干 23.7 蚕豆(五香) 16
③钙的缺乏也与肥胖发生相关
当膳食中缺钙时,机体在 甲状旁腺素和活性维 生素D 作用下,提升细胞(尤其是脂肪细胞) 内的钙浓度,而脂肪细胞内的钙积聚能抑制脂
胖和大细胞性肥胖
二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1.遗传因素
多基因遗传,易发的作用 父母 子女 一人肥胖 40%肥胖的机率 双方皆肥胖 70%~80%肥胖的机率
二 病因 二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1.遗传因素
2.年龄和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肥 胖率均增高,机体总体脂量增加。女性通常比男 性容易肥胖。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脂肪细胞数 比男性多,约占体重22%(男性占15%)。雌 激素本身有增加脂肪沉积的作用。

鸭梨型肥胖:肚子不大,臀部和大腿粗,脂肪在 外周,所以叫外周型肥胖,多见于女性,患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小于苹果型肥胖。
肥胖分类
(1)依照发病原因 单纯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以分为腹
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又称外周
型肥胖)两种;
(3)依据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将肥胖分为多细胞性肥
诊断标准: WHO 男性 女性 94cm 80cm 中国 85cm 80cm

3.腰臀比(WHR)
①腰围
②臀围:由侧身找到臀部最高点。软尺必须经过 臀部最高点及耻骨位置,测量最大臀围。 为了准确起见,最好各量三次然后求出
腰臀比率(WHR) 将腰围平均值除以平均臀围 平均值,
③ 腰臀比(WHR)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
多囊卵巢综合征 生育功能受损 麻醉并发症
四、肥胖的常用评价指标
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 (WHR)、标准体重等
1.标准体重

计算公式:男性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可对肥胖程度进行粗略估计。

4.皮褶厚度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身体的脂肪含量。

肱三头肌部皮褶厚度(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是最
常用的评价脂肪贮备和消耗的良好指标.

正常参考值:
美国男性:12.5mm;女性:16.5mm 日本男性:8.3mm;女性:15.3mm。 我国尚无群体调查的理想值(无参考标准),但可作为 患者营养治疗的前后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