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1期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Vol.1 No.1 2002年4月Journal of G uangdong Vocational C 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pr.2002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及成因郑振涛Ξ(广东省财政厅,广州510030)摘要: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投入不足,这种现状是由我国生产力不高、劳动力素质低以及体制性障碍等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科技投入;现状;成因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我国在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GERD/G NP)要达到1.5%。
随后,重庆、广州、广东等省市也将1.5%的指标写进了有关条例和规定。
但据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对2000年度全社会R&D资源清查(从2000年9月至2001年底历时一年三个月)结果表明,2000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支出897.7亿元,占当年G DP总量89404亿元的1.0%,与1.5%相差0.5个百分点,按绝对量计算少了443亿元。
表1 1995-2000年GERD/G DP情况表年 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R&D(亿元)349.0404.7481.9551.1678.9897.7G DP(亿元)58,47867,88574,77279,39682,05489,404GERD/G DP(%)0.600.600.650.690.83 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投入总量看,表1充分反映了近5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 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R&D年递增率20.8%,高于G DP年递增率8.9%达11.9个百分点,说明科教兴国战略在投入上是有体现的,但仍未能达到规定的预期目标。
从国际比较看,近年这一指标日本为3.0%,美国为2.7%,韩国为2.6%,芬兰为2.9%,瑞典为3.9%。
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基本上稳定在2%-3%的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投入总体水平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 M D)公布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我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前一年度下降2位,列第31位。
在《国际竞争力报告》列出的8大要素指标(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基础设施、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排位中,我国科技竞争力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之后,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3位,列第28位,引起了科技经济界的普遍关注。
如何客观地看待我国科技投入的现实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值得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为了使GERD/G DP达到1.5%这一目标,前些年理论界和一些实际工作者曾提出过不少建议,包括如何使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制订税收抵免优惠政策和政府购买政策、增加科技贷款和建立科技开发基金等,中央政府以及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其实施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
有不少政策措施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得到落实。
基于对我国国情和科技投入5Ξ收稿日期:2002203226现状的现实考虑,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简称《纲要》)第二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将科技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调整为: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
这一调整等于将实现1.5%的目标推迟了五年。
《纲要》提出我国“十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
12.5万亿元的1.5%即为1875亿元。
按照2000年全社会R&D 为897.7亿元的基数以及前5年R&D的年均增长速度推算,“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200亿元的R&D投入,在G DP年均保持7%左右增长不变的前提下,就可以实现1.5%的目标。
应该说,《纲要》所作的这一调整是实事求是的。
与国际上生产力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的总体水平并不算太低。
近年R&D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印度0.86%,俄罗斯0. 93%,意大利1.1%。
1985-1994年,印度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维持在0.8-1.0%之间,已经实现不了内阁批准的目标,即到2000年达到2%①。
意大利政府1998年颁布的第204号法令决定制订新的国家研究计划,提出到2003年,将意大利科技投入由2000年占G DP 的1.03%提高到1.49%,到2006年达到1.87%,接近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
近几年意大利R&D 投入在同期G DP中所占份额一直徘徊在1%的水平上,仅相当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按此计划,未来6年内,意大利全社会科技投入中,国家科技投入将由2000年的13万亿里拉增加到2006年的22万亿里拉,企业及其他方面的科技投入将由2000年的10万亿里拉增加到21万亿里拉,合计43万亿里拉(约210亿美元)②。
从投入的总量和水平看,这一指标与我国的情况比较接近。
前面提到科技部等7部委开展的2000年度全社会R&D资源清查,覆盖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统计范围除包括以往纳入科技统计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农业、医疗单位外,还增加了小型工业企业、软件开发、地质勘查与水利和综合技术服务等服务业,规模之大为历年之最。
仅广东省就通过统计渠道和政府拨款渠道分别对2万多个单位进行了前期摸底调查,从中确定了约8万个单位进入正式调查,涉及该省16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
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中,排在全国前10位的地区依次为:北京市155.7亿元、广东省107.1亿元、上海市73.8亿元、江苏省73.1亿元、山东省52.0亿元、陕西省49.5亿元、四川省44.9亿元、辽宁省41.7亿元、湖北省34.8亿元、浙江省33.4亿元,以上十个省市合计投入666亿元,占全国总量897.7亿元的74.2%。
从表2 2000年广东省各市R&D经费支出地 区R&D经费(亿元)R&D/G DP(%)广州29.06 1.22深圳48.12 2.89珠海 5.21 1.58汕头 1.710.36韶关 1.240.62河源0.020.02梅州0.230.13惠州 1.310.30汕尾0.100.07东莞 1.520.31中山 1.800.58江门 1.930.34佛山9.95 1.04阳江0.030.02湛江 1.390.34茂名 1.000.20肇庆0.750.20清远0.670.43潮州0.330.17揭阳0.590.15云浮0.160.09 注:各市用于R&D活动的经费支出是指地域概念,不是所属关系。
6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①②付红:《意大利国家研究计划简介》,《全球科技经济望》2001年第5期。
黄卫:《印度研究开发资金投入模式、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载《科技投入的模式》,周寄中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版。
R&D占G DP的比重看,前10名的地区依次为北京6.28%、陕西2.98%、上海1.62%、天津1.51%、四川1.12%、广东1.11%、辽宁0.89%、江苏0.85%、湖北0.81%、吉林和甘肃0.74%。
全国仅有4个省市超过1.5%的比例(即三个直辖市和一个陕西省)。
经济大省广东仅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
根据公布的数字,该省分市R&D经费支出情况见表2。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该省也仅有2个属于经济特区的城市(深圳、珠海)超过1.5%这一指标,广州、佛山市超过1%,其余17个市除韶关、中山两市外,都在0.5%以下,最低的市一年的R&D 经费仅为200万元。
从投入来源的结构看,在2000年全社会R&D 经费支出的资金来源中,来自企业、科研机构及其它方面(包括国外投资)的资金占66.6%,政府提供的资金为33.4%。
虽然在这一投入指标中企业占了大头,但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7%(广东省的这一比例为1%,略高于全国)。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指标为2.5-4.0%左右,韩国的制造业也达到2.6%(八十年代初仅为0.7%)。
与国际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更远。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4,038.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6万亿元。
据世界银行2002年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0年我国的G DP总额为10,799.54亿美元,首次超过意大利,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6位,即在美、日、德、英、法之后。
但近20年国家财政的科技投入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
1996年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额虽然达到348.63亿元,但占G DP的比重仅为0.51%,而1979年这一比例曾经达到1.54%,下降了1个百分点(详见表3)。
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八五”时期为4.70%,而“六五”时期为5.39%,历史上最好时期是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这一比重达到了5.91%(详见表4)。
以上从国际到国内、从企业到政府的不同侧面对比分析了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
从中可以看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投入的总体水平上是存在不足的。
对科技投入不足这个问题的解释,一些财政工作者从政府投入的角度认为是近些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所致;而不少科技工作者则从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直接对比得出投入太少的结论。
究竟制约我国科技投入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呢?一、生产力水平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
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总是与生产力的现实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现实生产力发展条件的、空想的高科技,也不存在脱离一定的科技水平武装的、虚无表3 财政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份财政科技投入(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57 5.2310680.49196213.731,149.3 1.19196527.171,716.1 1.58197029.962,252.7 1.33197540.312,997.3 1.34197962.294,038.2 1.54198161.584,862.4 1.271986112.5710,202.2 1.101991160.6921,617.80.741996348.6367,884.60.51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1996》,《中国统计年鉴》表4 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时 期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亿元)国家财政支出(亿元)%“一五”14.371,320.52 1.09“二五”97.422,238.18 4.35“三年调整”70.051,185.81 5.91“三五”109.322510.6 4.35“四五”183.333,917.94 4.68“五五”260.55,282.44 4.93“六五”403.287,483.18 5.39“七五”614.4712,865.67 4.78“八五”1,146.1724,387.46 4.7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7郑振涛: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及成因 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