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认知与人格
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防卫机制类型:泛化的或非特殊化的,如否认和压抑 特殊化的:如孤立、理智化和投射等 神经生理分裂是分化:可预测心理机能的特殊化是与脑机能的 特殊化相联系。与场依存性者相比 , 场独立性者的脑半球会 表现出较大的机能特殊化。
性当作重要的心理学现象来研究,从而把认知与人格两 方面结合起来,并通过一系列发展心理学的、临床心理
学的以及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而扩展了认知方式的含义。
8
二、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体系 ( 一 ) 认知方式的实质与成因
知觉领域中流行的占优势的研究方法:在知觉中忽视了 产生知觉的人。
“新观点”运动迅速发展的因素: 1.知觉心理学家在“新观点”运动中的促进作用; 2.人格心理学家的质问:“人格理论中知觉在哪里?”
1.高层次的概念:分化;
2.三个主要的分化指标或表现:自我-非我的分裂、
心理机能的分裂、神经生理机能的分裂。 3.次一级概念。
自我与非我的分裂:即作为个人意识、情感和需要核心的自我
与外界环境及他人分离开来,自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 , 其行
为活动较少受环境和他人的支配,较多由自我来指引。 认知改组技能:个体解决问题时,打破并改组问题情境以求 的问题解决途径的技能。 心理机能的分裂: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
一、内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意识 行为 冯特
实验内省法
意识 格式塔心理学
反对元素分析,强调原型
华生
反应和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的传播从内部削弱了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失败, 心理学重新将意识恢复为研究对象创造了条件。认知心理学所 强调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的迫切任务。
二、外部原因
1.临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
有不同的组织方式。
2.凯利:《人格建构心理学》,1955。
5
第二节 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 世界的某种认知活动特征或方式。
6
知觉领域中的“新观点”运动(二十世纪40年代末):
1。一批新思想的心理学家对传统的知觉心理学和方法提出 挑战,认为传统的知觉理论忽视了知觉过程中个体因素的作 用,只重视知觉活动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忽视了其特殊性和 差异性。 2。一部分人格心理学家也意识到:传统的人格研究忽视了 知觉者的存在。 以此为起点,这些研究把传统心理学中一向分离的两个 领域:即知觉和人格统一起来,开创了“新观点”运动。
中各部分是可分离的,分离的各部分可以相互联系,构
成一定的结构。
分离同一感:指形成自我同一性,把自己与他人分离开来,
使自己的行为更多地受自己影响,较少受他人制约。 有组织的控制与特殊化的防卫:前者用来控制冲动,后者 则用以应付失调经验,两者都是心理分化的表现。
17
(二)威特金的分化理论模型(三层次模型,晚期):
外界刺激改变的影响。
4.场依存一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征: 第一,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第二,普遍性,亦即指场依存一场独立性体现在
广泛的认知操作中; 第三,稳定性,即人们在场依存一场独立性维度中的 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内在的变化; 第四,中性,亦即场依存一场独立性不像能力那 样有好坏高低之分。
学。
机器系统 类 比 生命系统
计算机
类
比
人脑
2.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与社会需要有密切的联系。
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来源。
3.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社会的教育实践和对智力开发的需
要也密切相关。
4
三、人格心理学的兴起 1.勒温:行为的“场理论”。
认为:人们受各自认知的“生活空间”影响,在表征时 会
15
(一)威特金的分化理论模型(二层次模型,早期):
1.高层次的概念:分化;
2.四个低一层次的概念:
构析式认知机能;
构析式身体概念;
分离同一感; 有组织的控制与特殊化的防卫。
16
构析式认知机能:通过认知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分离开来, 并将分离的部分或事物组织起来。
构析式身体概念:指有机体具有一定界限的身体表象,其
表现形式:突出的、实在的、能直接看到。
2.对于它的评定的方法有效。
3.它有可利用的理论框架,可以把平常认为彼
此不相干的各种心理现象和机能组合在一起。
11
3.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是指个体倾向 于以外界的参照作为认 场独立型是指个体倾向 于更多利用自我内部的
知的依据,受外界刺激
的影响大。
参照来认知,而很少受
7
一、威特金
1916年8月出生,美国心理学家,卓越的经验研究者, 杰出的科学研究组织者。
认知方式研究的三大传统: 1.瑟斯顿:个体差异心理学传统; 2.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传统; 3.实验认知心理学传统 威特金的贡献:以格式塔心理学为涵养,抓住认知中的
形式问题,把通过直觉和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个体一致
13
5.认知方式的灵活性与固定性的假设:
假设:有的人的认知因素是多样的和变化的,有
的人的认知因素是单一的和固定的。
不足:不能解释两种认知风格的内在联系。 关系:两种认知方式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之间存 在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一定的条 件下可以转化。
14
( 三 ) 心理分化理论
基本假设:分化,这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 态特征。 1.分化较小的系统处于比较同质的状态, 分化大的系 统处于比较异质的状态; 2.分化大的系统表现出较大的自我与非我的分裂; 3.分化较大的系统也在心理机能上表现出较大的分裂 ; 4.分化在各机能领域中表现为自相一致性。
3.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对新观点运动的贡献。
9
(二) 场依存一场独立性
1.“场依存一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
主要是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
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参照的对比倾向。 它最初是为解释知觉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而提出 来的。
棍棒测验
10
2.注意的“场依存-场独立性”
重点研究它的理由:
1.它的广阔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明显表现,
第七章
认知与人格
宴会上的认知差异 认知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人格的有关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
西蒙 1956
米勒: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
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的信息加工说明;
乔姆斯基:语法生成与转换的机制与特点;
布鲁纳: 策略在思维和认知中的作用;
纽厄尔、西蒙: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问题解决的计 算机程序。 奈瑟尔:《认知心理学》,1967。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