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曹顺庆版)一、填空1.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已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2.比较文学的英文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其信件1895年才被出版。
3.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4.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得以诞生。
5.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6.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7.1887年科赫创办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8.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9.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10.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P.31)11.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P.331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13.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P.3114.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他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
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15.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
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16.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17.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18.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P.7719.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详见P.87)20.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最基本单位。
21.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2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P.9723.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24.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
(文本外部研究: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的关系;文本内部研究: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25.流传学的研究范围P.65二、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他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是立足于全球文化背景之下,在宏观、跨越的视野中,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现象,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开放式的文学研究。
)2、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3、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4、媒介学: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5、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6、形象学:比较文学的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7、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
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
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
8、文化误读:就是研究主体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文化系统的文学现象,从而产生理解上的错位,按我所需地加以切割、加工,读出研究对象所没有的意义。
三、简答1、“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P.99)1) 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
2) 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3) 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
2、产生文化误读的原因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
1) 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
2) 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
3) 最后,文化误读与创新。
3、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法国学派: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色,以文字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框架,构架起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
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沟通了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
美国学派: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学科界限,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的各国文学关系。
中国学派:曹顺庆、孙景尧、谢天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础和基本特色,在跨越中西异质文化中探讨中西文学的碰撞、渗透和文化的误读、变异,寻求这种异质文化的文学特色以及文学对话、文学沟通和文学观念的整合与重建,以真正国际性的胸怀和眼光来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4、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
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
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
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5、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它的特征表现为实证性,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
1) 流传学是关于“文学关系”的研究。
2) 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3) 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注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6、流传学的研究范围影响研究的研究范畴:1) 从接受者出发,对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等受到的影响追根溯源,即所谓的渊源学;2) 从中介者出发,研究沟通放送者与接受者的媒介,如翻译、改写、模仿、引述等,即媒介学的研究内容;3) 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造者的影响,即流传学的研究内容。
流传学的研究范围:1) 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2) 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3) 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 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受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文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 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样的6) 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级受影响最广7) 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 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 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 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7、流传学的影响类型1)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2)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3)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4)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其二表现在个体上。
2)技巧的影响。
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
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
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5)框范的影响。
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6)理论思潮的影响。
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
8、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1) 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
例如威廉斯接受劳伦斯的影响,卢梭接受理查逊的影响,海涅接受拜伦的影响,都是有代表性的个体媒介者。
再如闻一多接受丁尼生的影响,闻一多通过丁尼生起到了中英诗歌媒介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