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第31卷第1期2014年3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V ol.31No.1Mar.2014文章编号:1001-4543(2014)01-0089-06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周益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200031)摘要: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

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文中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关键词:我国现代大学;太学;书院;起源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B0引言众所周知,大学有着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

随着大学功能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逐渐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变成社会的“轴心机构”[1]。

但是,我们对大学自身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大学起源的研究显得十分单薄,即使有些零星研究,也存在着诸多分歧。

为了更为准确、清晰和客观地审视我国大学的源头,很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的起源做一番探讨。

本文主要从我国现代大学、古代太学、古代书院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我国现代大学的真正起源。

1对我国大学源头的争议1.1我国现代大学起源之争大学在我国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大学的双重起源,湖南大学甚至为此做过努力,曾经向教育部申请将岳麓书院作为自己的历史起源。

1.2起源于“太学”说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有伍振鷟、高奇、熊明安以及曲士培等人。

在教育史家毛礼锐为熊明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所撰的序言中,强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高等教育居于世界教育史上的领先地位”,并批评以往将创立于11世纪末、有12000名学生的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Bologna,后来人们译为博洛尼亚大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学的观点[2]。

在毛氏看来,中国的大学,或从殷周算起,或从战国算起,退一万步,“如果从汉武帝设立太学算起,那么我国在公元前124年便无可置疑地有了较为正式的大学。

”在上述四位学者的著作中,曲士培的著作甚至在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宣称“夏、商、西周时期的大学教育”[3];谨慎一点的则将书名冠以“高等教育”[2,4];而熊明安的著作中更是断言“我国的大学教育起源于商代是毫无疑义的”,其理由是《礼记王制》中的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收稿日期:2013-10-08;修订日期:2014-01-22通讯作者:周益斌(1979–),男,湖南桃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估、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电子邮箱yibinzhou@。

90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1卷为学。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1.3起源于西方“大学”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最多,也是目前达成共识较多的一种观点。

该观点认为,我国的大学应该以清末西方大学堂作为源头,其理由如下:我国现代大学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制度到文化,都与古代的太学关系不大,我国大学本来就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无论承认与不承认,其事实就是如此。

作为现代大学最具特色的学位制度、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所弘扬的大学精神等,都是现代西方大学的引鉴和学习。

既然将西方大学作为我国大学的源头,那么毫无疑问,建于11世纪末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就是现代大学的鼻祖,因为现代大学最具特色的学位制度、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所弘扬的大学精神也是从博洛尼亚大学开始继承与发展来的。

1.4“双重起源”说也有研究者,如樊艳艳,通过考察出现于19世纪末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不能将古代书院的功绩全部腰斩。

她指出,我国的大学有着与欧美国家不同的境遇,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两条有明显差异的途径:一是直接建立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以移植西方制度为主;二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向现代转型[5]。

特别是第一种方式,在西方外力的支配下,移植外生的途径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如:北洋大学堂自创办之日起,就以美国大学为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学校的一切设置都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耶鲁为蓝本;仿照东京大学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不仅学科设置效仿日本,还使用日本大学的教科书;山西大学堂也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设计下向现代大学靠近。

蔡元培等大学制度设计者进一步借鉴外来的制度,比起维新运动之前的高等学校,民国早期的大学开始注重学制、科系的建设,并逐步由个别学校的设置进步到整体学校制度与行政体制的建立。

表面看来,制度移植的轨迹非常明显。

这三种关于我国现代大学起源的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都遭遇到一些无法说服其他观点的尴尬。

因此,还是需要回到对太学、书院以及西方现代大学三者关系厘清的问题上来。

接下来将逐一对以上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比较与澄清。

2大学与太学之间的关系2.1太学的演变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周朝已有太学之名,当时的太学指中央设立的辟雍等大学。

《大戴礼记·保傅》中“学礼曰: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代始“太学”成为中央在京师所设大学的正式名称。

汉代,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国学的不同之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

西汉在长安(今西安)设太学,东汉、西晋在洛阳设太学,东晋在建康(今南京)设太学。

在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经历南北朝以后,隋代改为国子监,从此绵延了1000多年,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这一最高学府也随之寿终正寝。

2.2太学与大学的区别事实上,关于我国的大学与太学之区别,陈平原教授已经做了十分清晰和有力的说明。

他认为,大学存在着两种大学史的叙事,一种为我国的大学史应该从四千年前的太学开始算起,一种则认为只能从清末的西式高等学堂开始溯源。

到底哪种大学起源的说法更为合理?陈平原认为,只能是后者,并借用辞书的释义进行论证。

“大学”一词,在《辞源》中是“古代贵族子弟读书的处所,即太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在我国一般指综合性大学”。

前者念tai xue,后者念da xue,即便是读音,也都泾渭分明。

《汉语大词典》兼及两者,既讲实施现代高等教育的da xue,也讲包括周之辟雍、汉以后的太学以及晋以后的国子学的tai xue。

依此类推,tai xue史只能讲到晚清;da xue史则只有百年。

之所以长期不被学界所正视,就因为涉及所谓的“民族自尊”。

如果认为我国现代大学应从清末西方引入的大学堂作为开端,那么意味着大学和太学的关系已第1期周益斌: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91经厘清。

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书院与大学以及太学之间有关系吗[6]?如有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3太学与书院之间的关系3.1对太学的基本共识太学如前文所述,滥觞于我国4000多年前的周之“辟雍”和“泮宫”,正式成型于汉朝,鼎盛于唐宋的国子监,寿终正寝于晚清,经历了我国的奴隶制社会末期和整个中国的封建王朝,对“太学”学界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共识:太学是我国的中央官办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帝王将相子弟进行专业教育的场所,以及为封建王朝选拔与培养高级官员的场所。

在我国的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国子监为例,它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这说明,国子监是古代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是高等教育的管理机构也是高等教育的实施机构。

3.2书院与太学的关系3.2.1书院简述书院起源于唐代,兴旺于宋代,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

它历时悠久,对我国学术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以北宋的书院为例,现在可以确考为北宋书院的有73所,其中71所为北宋所建,2所是修复前朝旧书院,如果考虑到尚有125所不详南北两宋何时所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北宋一朝实际存在的书院当在百所左右。

73所书院,分布在直隶、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14个省区,每省平均5.2所[7]。

到了清代,书院可分四种类型:一是考课式的,以习八股文、应科举为主;二是以学习古文义法为主,如姚鼎的钟山书院;三是以考据经史、整理古籍为主,如阮元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书院”,戴震(东原)讲学的山西寿阳书院;四是以经世致用为主的书院。

到了满清后期,书院日益腐败,每况愈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国书院多达三百余所,都丧失了实际存在的价值,在欧风西雨的冲击下,纷纷改为新式学堂。

3.2.2书院与太学的关系古代书院与太学之间除了有地方性高等学府与中央高等学府的区别之外,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围绕封建政治这一中心服务。

书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官学的关系不一,但是总体来说,与太学一样均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学府,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也是古代朝延传播政令、教化的重要阵地,是研究学术、著书立说的据点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书院有与官学目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致的时候,但是在一定时期,书院不再是替代官学,而是匡正迷失方向的官学教育,并用于宣传理学思想,这为繁荣我国学术思想、呈现理论争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大学与书院之间的瓜葛4.1西方大学简介4.1.1中世纪大学起源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地方,师生们为了使自己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会仿照手工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或学生行会:教师按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facultas),学生按籍贯组成“同乡会”(nation)。

由于需要,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9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1卷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universita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