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知识产权法_第七章_对著作权的限制
知识产权法_第七章_对著作权的限制
十二、制作盲文版本
第十二种“合理使用”情形是: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 文出版。以及通过网络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 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三节 法定许可
一、报刊转载法定许可
“作品(在报纸、期刊上)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 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 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第七章 对著作权的限制
第一节 对著作权的限制概述
“著作权”是一系列“专有权利”的统称。 在作品的创作、传播和利用过程中,都会涉及一系列受 著作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 著作权法规定“专有权利”的目的并不是使创作者对作 品的传播和使用进行绝对垄断,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对创作 者加以奖励,而是通过赋予创作者有限的垄断权保障其从 作品中获得合理的经济收入,以鼓励和刺激更多的人投身 于原创性劳动之中,促使更多高质量的作品得以产生和传 播。 我国《著作权法》限制“专利权利”的立法模式是接近大 陆法系国家的,因为《著作权法》并未规定一项判定特定 行为是否属于“例外和限制”的一般原则。
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公司和迪斯尼制片公司 于1976年向加利福尼亚州中区地区法院起 诉索尼公司,认为:
(1)消费者未经许可使用Betamax录像机录制其 享有版权的电影构成版权侵权, (2)索尼公司制造和销售这种录像机的唯一目的 就是引诱购买者录制电视节目,包括其拍摄的电 影,因此应当作为“帮助侵权者”为消费者的侵 权行为承担责任。 两电影公司要求获得损害赔偿,禁止生产和销售 这种录像机。 问题:消费者未经许可使用Betamax录像机录制其 享有版权的电影是否构成版权侵权?
十、对室外艺术品的复制 第十种“合理使用”情形是:对设置或者陈列
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 影、录像。
对室外艺术品复制后,能对复制件进行商 业利用吗?
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的司法解释指出:对设置或者 陈列在室外社会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 绘画、摄影或者录像,并对其成果以合理的方式 和范围再行使用,无论该使用行为是否具有商业 目的,均可认定为合理使用。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卫星频道 节目制作中心诉中国教育电视台案
2001年4月,电影频道中心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签订 《合作协议书》,约定双方出品、拍摄《冲出亚 马逊》片,讲述了我军特种兵两名年轻军官被派 往委内瑞拉接受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残 酷训练的故事,是一部扬国威、壮军威的现实题 材影片。
何种使用方式和范围才属于“合理的”使用?
首先,如果对公共场所的屏幕美术作品,如绘画 和书法等进行“平面到平面的”摄影或者临摹后, 再进行商业性利用,如制作明信片或者挂历等, 应构成侵权行为。 其次,对于室外公共场所的雕刻、雕塑和建筑作 品等三维艺术作品拍摄或者临摹后,还可能以两 种方式对其进行“平面到立体”的利用。 一种是根据平面照片或绘画,重新制作或建造完 全相同或相似的三维艺术作品。 第二种是根据平面照片或绘画,制作模型纪念品 等复制件并向公众销售。
问题1: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高考试卷中将他人 作品用作试题是否属于“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 合理范围内使用已发表作品”?
问题2: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高考试卷中对作品进行 了删节修改,而且没有指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 是否还能构成合理使用?
八、图书馆等对馆藏作品的特定复制和传播 第八种“合理使用”适用于图书馆、档案馆、纪 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著作权法》第22条 规定:这些机构为了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 可以在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的情况下 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包括以数字化形式复制本 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 第九种“合理使用”情形是:免费表演已经发表 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 者支付报酬。
“环球都市电影制片公司” 诉索尼公司案(美国最高法院,1984)
20世纪7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开始在美国销售录像机。该 录像机既可通过电视机录制正在被观看的节目,也可以通 过自带的接受器在观 众观看一个频道时录制另一个频道 的节目,还可以通过定时器在观众不在家时自动按预 先 设定的时间对某一指定频道的节目进五种“合理使用”情形是:刊登、播放 或通过网络传播在公众集会上的讲话,但 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这种情 形的立法理由和上一种基本相同,都是为 了让公众了解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事件和观 点,为公民的参与创造条件。
六、在课堂教学和科研中使用
第六种“合理使用”情形是: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 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 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以及通过网络向少数教学、 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 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审订, 应当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确定。国家教委在《全国 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章程》中规定,教科书的编写 必须经中央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经学科审查委 员会通过,并报送审定委员会批准后,由国家教育委 员会列入全国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因此,著作 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教科书,应当界定为经 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编写、经国家专门设立的 学科审查委员会通过,并报送审定委员会批准后,由 国家教育委员会列入全国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 中小学课堂正式用书。
第三种“合理使用”情形是: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 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以及在通过网络向公 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发表的作品。
四、对时事性文章的使用 第四种“合理使用”情形是:刊登或播放 已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 事性文章,以及向公众通过网络提供已经 在网络上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 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 除外。 网站转载发表于网络中的时事性文章是合 理使用还是法定许可?
美国的布什么、看完英雄说:“海湾地区连年战 乱,百姓受苦。惟有美国才能停止战乱。萨达姆 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相比便不再是痛苦。伊 拉克与美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 恨……我布什孤独一人,忍受多少责难,多少暗 算,无人能懂我心,与我心意相通……没想到最 了解我的竟然是中国的张艺谋”
三、时事新闻报道中的使用
丁晓春诉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9年2月7日,丁晓春在街头为妻儿拍摄了一张 选购红灯笼的生活照。该幅照片以“街上红灯闹” 为题,发表于1999年2月12日的《南通日报》“周 末特刊”上。在翻阅由被告南通市教育局组织编 写和摄影、由被告江苏美术出版社于2000年1月出 版、2002年1月第三次印刷发行的《南通美术乡土 教材(小学高年级版)》(以下简称《乡土教 材》)时,发现该书使用了丁晓春拍摄的上述照 片。丁认为:两被告未征得其本人同意,即在其 编辑、出版发行的图书中使用本人享有著作权的 作品,且未支付报酬,已构成对本人著作权的侵 犯。
七、国家机关公务性使用
第七种“合理使用”情形是: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 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包括在合理范围内通过网 络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
胡某诉教育部考试中心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 卷)现代文阅读第二大题中,使用了一篇主题为 “全球变暖”的文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考题。 在此考题的试题解析中曾提到:“阅读材料选自 《希望月报》杂志1997年第8期,原刊于《中国科 技画报》,原文的题目: 《全球变暖——目前 的和未来的灾难》,作者胡某。 命题时对原文作了增删和调整, 改定后全文约840字。”
个人未经许可从网上大量下载作品是 “合理使用”吗
BMG等唱片公司诉塞西莉亚
被告是个人用户塞西莉亚,她使用P2P软件下载并 保存了超过1370首由被告BMG公司享有版权的歌曲, 而这些歌曲是未经授权而被他人置于硬盘“共享 区”中传播的。
被告塞西莉亚认为:
她下载的目的是试听,以便挑出喜欢的歌曲后再 去购买正版,这种行为属于“改变(收听)时 间”,就像“索尼案”中录像机的使用者“改变 收看时间”那样,构成合理使用。
《冲》片拍摄完成后,2002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 电视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颁布了电影片公映许可 证(电审故字[2002]第013号),许可《冲》片在 国内外发行。该片曾在2001年第八届“华表奖”、 2002年第二十二届“金鸡奖”、2002年第九届北 京大学生电影节奖、2003年第二十六届“百花奖” 等评比中荣获多项奖项,并由中国三环音像社出 版了DVD影碟。 2005年9月10日(周六),中国教育电视台在第一 套节目“周末影院”栏目中播放了《冲》片。中 国教育电视台认为其播出爱国主义影片是教育教 学节目中的一部分,是当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 课堂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的公益行为,属于合理使用。
二、适当引用 第二种“合理使用”情形为:为介绍、评 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 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包括在通 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 发表的作品。这种“合理使用”是为创作 作品,特别是评论或学术著作所必需的。
“转换性使用”、“模仿讽刺”与“合理 使用”
张艺谋曾经拍过一部电影《英雄》,里面有这么 一段对话,刺客对秦王说:中原地区连年战乱, 百姓受苦,惟有秦国才能停止战乱。赵王一个人 的痛苦,与天下人相比,便不再是痛苦。秦国与 赵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秦王 说:“我孤独一人,忍受多少责难,多少暗算, 无人能懂我心,与我心意相通……没想到最了解 我的,竟然是一个刺客!”
三、播放作品的法定许可和播放录音制品的 法定许可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 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 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 外。” 这两种“法定许可”均是对“广播权”的限制,只是分别 适用于已经发表的作品和已出版的录音制品。从立法政策 上看,这种“法定许可”是为了在不影响作者“发表权” 和其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促进作品通过广播在更大范围的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