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30年_兰州商业变化论改革开放30年_兰州商业变化(一)商贸流通业快速向现代化迈进自古以来,地处丝路重镇的兰州就是商贾云集,物流发达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商贸流通史。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兰州先后被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确定为商贸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和内陆开放城市,成为全国32个大型物流中心城市,商贸业得到了快速、有效、空前的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地区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
商务行业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助推者,也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实践者。
30年的改革开放,兰州商务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由分散的单兵种,整合成为了多兵种的集团军;由单纯的商品物资供应部门,改革发展成为了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由凭票供应的紧缺型经济,发展为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生产生活的消费型经济;由封闭型体系,发展成为有一定开放度的外向型体系;由本地小区域型商贸流通,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兰州市的商业形态基本都是民百大楼等为数不多的单一的百货店和副食店。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兰州市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百货店、专卖店、特许加盟店、连锁店、便利店、尾货折扣店、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商品摩尔、批发市场、商业街、电子购物、影视购物等新型商业形态。
亚欧商厦、华联超市、东部综合市场、西北电子商贸城、国芳百盛、西太华商厦、阳光酒店等一批高规格、大规模的新型商业设施投入运营,兰州作为西北重要商埠的商业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连锁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引进了肯德基、新世界百货、家世界、华联、国美、苏宁、大润发等知名连锁企业入驻,使兰州新型商业形态从无到有,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连锁经营已经涉及粮油、餐饮、美容美发、医药、百货、农资等35个行业,连锁经营店已经发展到460家,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
物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市物流企业已达100多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物流企业已达13家,其中超过5000万元的有4家,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商贸流通竞争力的提高。
(二)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1.改革开放30年来,兰州商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市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兰州通过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市场建设,先后建成了东部综合批发、瑞德摩尔、西北电子商贸城、兰大科技广场、兰新电子电器、金港糖酒、兰海商贸城、西部综合、张苏滩粮油批发、雁滩日杂、雁滩建材、光辉布料、兰州陶瓷等一大批综合和专业市场。
使市场从无到有,从地摊式、大棚式、低水平、低档次发展到今天的大规模、高档次、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市场群,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转变。
2007年,商品市场239个,其中批发市场120个。
年成交额1亿元以上的市场51个,10亿元以上的15个,50亿元以上的3个。
同时加大了商贸设施的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亚欧商厦、西太华商厦、国芳百盛、西单商场、华联超市、家世界、新世界百货、大润发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的商贸流通设施,引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营造了舒适的居民购物环境。
2.目前,我市商业网点达到8万个,从业人员约67万人,10个一级商业中心实现了上规模、上档次,二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全市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市市场投资主体形成了以国有投资、民营个体投资等多种方式,资金来源广泛,融资渠道广阔,已经形成社会办市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2)市场种类多样化。
我市已经形成了金属、家具建材、汽车及配件、电子电器、糖酒副食、粮油、药材以及蔬菜瓜果、肉禽蛋、布料服装十大特色区域性批发市场,服务的范围已完全满足社会和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3)市场服务层次化。
目前已经形成了可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市场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城市高收入消费阶层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中低收入的消费群体,市场的服务范围已经囊括了社会各阶层;(4)大中小型相结合;既有投资几亿、十几亿元的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也有投资几千万的中型和几百万的小型专业市场,大中小型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格局已经形成;(5)综合性和专业化相结合。
既有服装、蔬菜瓜果、粮油等综合性批发市场,又有建材、电器等专业市场,达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6)城市和农村市场互为补充。
在完善、提升、改造城市市场的同时,加大了农村市场的建设进度,尤其是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推进,农村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2007年,全市市场成交额达到473亿元,有100多个大类40余万种商品辐射西北五省区和天津、重庆、四川、内蒙古、西藏、广东等20个省市区,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三)服务业成为兰州经济主导产业1.我市把加快以商贸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与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借助改革开放,整合商业资源;借助城市建设,推进网点建设;借助改造提升,增强竞争实力。
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从规划、政策、服务、准入等方面入手,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引导、扶持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而使全市服务业(第三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2007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01亿元,是1978年5.45亿元的49.53倍;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亿元,是1978年0.2亿元的272倍。
2.目前,兰州的产业结构已由过去的“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2007年,实现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370.5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57%;服务业(三产)从业人员达到71.4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4.83%,其中商务行业解决就业57.26万人,占服务业从先后建成4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20个城区菜市场,30个2000平方米以上社区综合超市,210个放心早餐连锁经营网点和150个“放心豆制品”销售网点,100个标准化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新建畜禽定点屠宰厂6家,改造提升12家,推动了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
正在建设的市场集中集约发展体系、民生商务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规范推进,必将对我们这个城市更加有效地利用城区土地资源,治理城区交通和环境卫生,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形象,推进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七)积极构建新农村市场体系长期以来,我市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发展相对滞后。
一方面,假冒伪劣和过期商品使农民群众深受其害。
另一方面,农产品卖难问题也较为突出。
因此,我们商务围绕新农村建设,狠抓了新农村双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先后建成标准化农村便利超市373个,其中农资超市131个,覆盖3个县区的90多个乡镇,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消费不安全、不便利、不实惠的问题;同时,建成6个农产品市场,3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为农产品外销和农民了解全国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发布销售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深受农民群众的称赞。
(八)市场供应保障成效明显市场供应保障直接关系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和稳定大局。
两年多来,特别是面对猪肉等副食品涨价、冰冻灾害、地震灾害等特殊情况,政府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应对困难。
1.在组织流通企业加强产销衔接上,重点保证肉、菜、粮、油、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使市场货源充足、供应平稳,没有发生断档、脱销现象;2.在制定保障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矿泉水、方便面、饼干、手电筒等应急商品为主的政府储备;3.在市场运行监测上,建立了覆盖市县区两级100户流通企业的市场监测体系,实施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日报制度,为政府调控市场及时提供决策依据,这种做法得到了国家商务部的表彰;4.在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上,实行宰前通知书制度、强制实行病害猪肉高温处理、安装电子监控设施三大措施,实现了对屠宰的全过程监督,市县定点屠宰率达到100%,乡镇达95%以上,确保了出厂肉品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了国务院检查组和商务部的高度赞扬;5.在市场监管上,重点加强了对节日市场、特殊时期市场以及各专业市场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18家重点商场、超市、市场经营的肉、菜、粮、油等食品实行了市场准入和公示制度,促进了放心消费;6.在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上,先后集中组织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商业欺诈等二十多项专项整治,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三、数字兰州数字商务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经过10年商贸中心建设,兰州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全市现有各类商业服务网点8万个;商品市场239个,其中批发市场120个,年成交额1亿元以上的51个,10亿元以上的15个,50亿元以上的3个,物流企业62家,100多个大类40余万种商品吸纳辐射全国各省市区,形成了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外贸进出口企业628家,主要出口矿产、机电、纺织、农副、化工、轻工、医药等七大类800多种商品,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18个。
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02户,合同利用外资18.55亿美元。
累计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7.8亿美元,输出各类劳务人员11000人次,接受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2836.29万美元,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0户,投资额1500万美元。
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7.57亿元,是1978年的57.69倍,是1978年—1987年10年总和的3.13倍,比1978年—1992年15年的总和还要多28亿元。
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01亿元,是1978年5.45亿元的49.53倍,是1978年—1987年10年总和的2.65倍;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亿元,是1978年0.2亿元的272倍,是1978年—1987年10年总和的5.11倍。
改革开放30年来,兰州商务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兰州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消费、出口两项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56%,拉动GDP增长了7个百分点;服务业缴纳税金64.3亿元,占全市税收的53.58%,其中商务行业缴纳税金40.94亿元,占服务业纳税额的63.67%,商务行业解决就业57.26万人,商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兰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2%,比例占全省的45.31%;完成市场成交额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省的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37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2%,占全省的35.96%,占全市GDP的50.57%;完成商务投资2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合同利用外资8211.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3%;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15亿美元,其中出口5.66亿美元,分别增长19.01%和21.2%,占全省出口的34.12%四、理论保障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