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季如何养生

四季如何养生

四季如何养生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

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

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

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春季气候转暖,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很多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进入生长繁殖旺盛的阶段,加之春季天干物燥,易起大风,易引发哮喘、过敏等健康问题,因此要避之有时”。

夏季高温闷热,人体消耗特别大,各器官的衰老比其他季节更为明显,而夏季进行适当的锻炼呵以提高身体各器官的机能,有助手延缓衰老。

夏季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开放场所进行。

秋季多睡1小时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体内的两种免疫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而睡眠不足则会使免疫系统功能降低,生病几率随之增加。

秋季气候变冷,是疾病的多发季节,睡眠时间要多增加一小时,以便免疫系统能从忙忙碌碌和精疲力竭中休整过来,第二天早上醒来觉得精神舒畅,不妨一试。

冬季气温低下,皮肤裸露部位极易冻伤,如手部、头部、颈部等。

其它如脚部也易受冻,因而应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温,可围围巾,戴手套、耳套,穿棉鞋等保暖,还可随时摩擦双手和耳朵,适时垫脚、锻炼。

忌穿潮湿的衣服、鞋袜,同时,手脸洗后要揩干后才可外出。

养生要注意情绪的调节情绪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情感上的外部反应,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向上的情绪,如兴奋、愉快、希望、勇敢、恬静、好感、和悦等;另一类是消极低落的情绪,如痛苦、惊慌、愤怒、忧郁、沮丧、不满、失望等。

积极情绪能使人产生愉快轻松的感觉,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对健康有益;而消极情绪则会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对健康有害。

现代医学认为,对健康影响最大的是抑郁和盛怒。

盛怒会刺激人体的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会使呼吸急促、红细胞剧增、血液凝结、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诱发偏头痛、高血压和心脏病。

抑郁会使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大减、乃至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抑郁还会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该激素能使免疫功能失调,使白细胞或正常的抗体分不清敌我,在吞噬病菌的同时大量杀伤正常细胞;抑郁还会使气血凝滞,诱发细胞癌变并使其恶性繁殖。

英国一位学者对225名癌症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155人曾在精神上受过创伤或存在长期忧伤苦闷的情况。

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呢摆平心态。

正确对待人和事自己要树立乐观的态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设想和创造一个心情愉快的环境。

情绪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却是可以控制的,人可以通过种种手段使心理趋向平稳。

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不要过分苛求别人和自己。

想问题、做事情不要期望值过高,不做非分之想。

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好的结果,但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如果事情的结局不像预计得那么糟,反而会使人产生喜出望外的感觉。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追求,但如果把精神上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扩大化,超越了本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就变成了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最终使人因失望而感到痛苦。

因此,古人云:“养生贵在养心”。

养心则要求人们要“全神息虑”、“恬淡虚无”。

也就是说,把任何事情看得渺小、淡漠一点,尽可能地减少个人私欲,不为身外之物所动,使思想清静,乐观愉快,随遇而安。

倾注热情。

积极参与生活人们常说,热情有内在的驱动力,能驱散倦怠和忧愁,能鼓起进取的风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丧失热情。

当自己不悦时,不妨强迫自己去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看电影、电视、戏剧,阅读书籍,打球、爬山、游泳……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领略、感受生活的乐趣,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赞美自己。

疏泄消极情绪要学会赞美自己,不放过自己身上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即使自己不尽如人意,也不要贬低自己,这样做会对你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你身心健康。

另外,遇到失意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解脱,可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发泄内心的苦闷,这样有利于释放不良情绪;也可以把烦恼写下来,在冷静之中转移消极的情绪。

苏轼当年与弟弟分别七年未晤,心情忧郁,写下了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月亮的盈虚变化中得到启示,最后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名句。

过多的言语、过激的言词、过频的情感冲动、过杂的思想活动都能导致“神虑精散”。

因此,人要想在精神、情感活动中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地对待周围事物的变化,使自己的思想活动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为区区小事而大动肝火或暗自伤感,使自己的精神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样就会健康长寿。

饮食养生的四大原则(1) 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态饮之意。

“五味调和,不可偏胜”。

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

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

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

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每天吃10克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

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预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食要规律规范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

祖国医学“饮食有常”,在饮食卫生方面,包括按时、按量、细嚼、寒热适宜等内容。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

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如气血虚的人,冬春季宜进食温热生血的当归羊肉汤和桂圆肉、大枣等滋补食品。

(3)饮食顺应时节,因时而补中医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

《内经》中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记载。

这一思想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

《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获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

”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要洁净,进食有宜忌“病从口入”,饮食卫生也是祖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饮膳正要》指出:“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嫂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

《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因而有宜食宜忌之谓。

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

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

(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

小儿、病人尤当忌之。

”诸如此类,中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祖国医学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我国饮食养生的基本要则,是祖国医学瑰宝中珍贵科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我国饮食养生学与现代营养学融为一体,将给人类医疗保健和养生长寿事业带来新的活力。

产妇养生之道一、穿戴应选择宽松舒适的家居服。

不同室温选择不同厚薄的衣服。

室温12℃以下,穿薄棉衣厚毛裤;室温12~15℃,穿厚毛衣薄毛裤;室温15~18℃,穿薄毛衣棉质单裤;室温18~22℃,穿薄羊毛衫棉质单裤;室温22~24℃,穿棉质单衣裤。

不要穿过紧的衣服,以免影响乳房血液循环和乳腺管的通畅,引发乳腺炎。

产后出汗多,应该穿吸水性好的纯棉质地的内衣,外衣也要柔软、散热性好。

母乳喂养的妈妈,乳汁常常沾湿衣服,要注意换洗。

产后最初几天阴道分泌物比较多,胸罩、内裤应每天换洗。

要穿柔软舒适的鞋子,如果穿拖鞋,最好要带脚后跟的,以免脚受凉引发足跟或腹部不适。

活动或做产后体操时,应该穿柔软的运动鞋或休闲鞋,不要穿着拖鞋运动。

建议产后不要马上穿高跟鞋,可以穿半高跟鞋,2。

5厘米左右的比较合适。

二、吃喝产妇不宜吃滚烫的饭菜。

饭菜太热会伤害新妈妈的牙齿。

习惯上让产妇喝热汤,尤其是冬季,让喝很热的汤,吃滚开的火锅。

这对孕妇的牙齿是不利的。

产妇身体消耗大,还要给婴儿喂奶,油炸、油腻食物及辛辣饮食不易消化,容易加重便秘,也会影响乳汁分泌,或通过乳汁刺激婴儿诱发湿疹、腹泻等疾病。

让产妇喝红糖水、水煮蛋、炖母鸡汤、鱼汤、小米粥的习俗都是好的,如果再配以适量的新鲜蔬菜、水果,就更有益于产妇身体复原和哺乳。

三、睡觉产后子宫韧带松弛,需经常变换躺卧体位,即仰卧与侧卧交替。

从产后第2天开始俯卧,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产后2周可膝胸卧位,利于子宫复位并防止子宫后倾。

每天保证8~9小时睡眠,有助于子宫复位,并可促进食欲,避免排便困难。

产妇夜间要频繁喂奶,照顾婴儿,缺乏整块时间休息睡眠。

要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休息,最好是宝宝睡妈妈就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