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教师要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理论的支柱。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
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 新课程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化学实验内容多是脱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实验方案的设计又过于强调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验证,造成化学实验内容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探究的少。
而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化学实验的认知性结果,过于侧重于学科训练的实验,这样不仅使化学实验的功能过于单一,而且未
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所以在新课程中,化学实验内容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变化:
1.1 实验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化、现代化。
以学生身边的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选取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为实验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同时对于他们更好地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实验内容的表述上更加人性化。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社会发展中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等作为实验探究的情景来导入实验。
在实验内容的陈述中,加“第一人称”,使用“请”字等,都为创设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教科书与学生,实验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学习。
1.3 实验程序的设计上更加注重探究化。
在各课程模块中,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增大实验设计的探究性比例,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设计探究实验,创设各种有利环境,使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或资料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建构用于解决问题的知识。
2 教师应细致钻研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实验,对现象不明显、
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
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纳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
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要深入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提高驾驭演示实验和调控学生实验的能力;要钻研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努力探索创新的实验教学设计。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具有重大影响,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必须做到规范操作,一丝不苟,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只有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提高了,在探索性实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可靠保证。
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有选择性的使用好教辅资料,有效的拓展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3 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探究性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资料可借鉴。
这对化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查阅大量资料搞清有关实验的来龙去脉,寻求解释疑难现象的理论依据,对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论证并进行实践。
面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和争议,教师需要反复思考方可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
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将不断激励教师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
我们深切体会到,在化学教学中尝试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使探究性教学真正闪烁创造的光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创造力。
实验是探究性实验而不是原来旧大纲的验证性实验。
我们要改变实验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如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有联糸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学习,这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
在讲盐类水解知识时,可以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拿一个泡沫灭火器到讲台上,让学生模拟门口有“火”,用灭火器灭火。
然后拆开另一个废旧灭火器,让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分析nahco3溶液和al2(so4)3溶液各应盛放到何容器中,为什么?写出泡沫灭火器工作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讨论能否用na2co3
溶液代替nahco3溶液,能否用fe2(so4)3溶液代替al2(so4)3溶液?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边阅读相关教材,一边进行讨论分析,不仅复习了有关水解知识,而且通过联糸实际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还学到了一些消防知识。
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都在互动,并沉浸在兴奋、愉快的主动学习氛围之中。
4 结语
总之,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往往成为一种形式,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多采用探究法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也巩固了实验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实验探究、实验事实、实验史实和实验方法论等多方面“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贺湘善等化学学科教育学.[j].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
2 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