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笛的形制特点

中国笛的形制特点

中国笛的形制特点
常用的中国笛一般以竹材制作,故又称竹笛。

但笛也可利用木材(如红木、桃木、枣木等)、塑料、玻璃、金属等材料制作。

竹笛的竹材,一般选用竹质纤维细密、质地硬韧的竹材品种。

中国著名的制笛竹材为浙江余杭的白竹和江西、安徽的紫竹。

笛管体内光滑、直通,一端封闭。

封闭端(一般为竹节自然封闭或用软木塞封闭)右方依次为吹孔、膜孔、第六按音孔、第五按音孔、第四按音孔、第三按音孔、第二按音孔和第一按音孔。

其后有二至四个出音孔。

有的笛无出音孔而以管开口一端为出音孔。

吹孔利用该孔的边缘作尖劈形边棱,口中呼出的气流束在此碰撞而产生边棱音并激发管内空气柱的振动。

膜孔设置膜孔是中国笛显著的恃点。

膜孔上贴笛膜,笛膜随笛管内气柱的振动而振动,笛膜的振动调节气拄振动的谐波成分而导致笛音色的变化而成嘹亮清脆的效果。

笛膜可用竹内膜、蒜膜、芦苇内膜等薄膜粘贴。

最常用的笛膜是采用芦苇内膜,它有透明、柔软并富于弹性的物理性能和声学特质。

按音孔即发音孔。

常用笛按音孔为六个,但孔距常因地、因时和某种传统的音律习惯而异,六个按音孔之间有等距的,也有非等距的。

筒音孔又称前出音孔。

六个按音孔全按时此孔位置决定笛筒音音高。

在中国笛中,最常见的是曲笛和梆笛两种类型。

曲笛和梆笛是中国传统笛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制已相对完善。

曲笛流行于中国南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于昆曲和南方丝竹乐演奏,又名班笛、苏笛成市笛。

曲笛多用南方各地生长的紫竹、凤眼竹、香妃竹、黄枯竹或梅鹿竹制作,吹孔上端设软木笛塞,管身缠丝线涂漆,以防笛管破裂井使其美观典雅。

有的曲笛更以龙凤鸟兽纹饰其身,两端镶象牙或骨质管头,更加显示出中国笛的传统文化品质。

按传统的习惯,笛以全放开第一、二、三孔(第四、五、六孔全闭)所发音高为该笛的调名。

常规曲笛为D调,其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在这个音区内,利用民间的"叉口"指法和按半孔指法可以吹出变化半音,因此从传统民间笛转七调理论出发,曲笛以小工凋(全按筒苔为sol为基础,可以变换七个调:
小工调--全按筒音作sol 凡字调--全按筒音作fa
六字调--全按筒音作mi 正宫调--全按筒音作re
乙字调--全按筒音作do 上字调--全按筒音作si
尺字调--全按筒音作la
在民间,有一种传统的"雌雄笛"曲笛,由两只相差半音的曲笛组成。

高半音的为"雄"笛,低半音的为"雌"笛。

曲笛音色丰厚圆润,演奏效果婉转悠扬,除参与乐队伴奏外,在独奏曲中更长于表现优
美流畅、连贯舒展、抒情娓婉和富于甜美歌唱性的乐曲。

曲笛在演麦中常以气息技巧见长,演奏者连贯如珠、一气呵成的连音技术,使音乐含蓄细腻、柔和深倩。

在中国笛演奏的南北两派中,南派曲笛独树一帜。

梆笛流行于中国北方,常用于河北吹歌会演奏以及秦腔、河北梆子、蒲剧和评剧的声腔伴奏。

梆笛的基本结构与曲笛相同,但形制较曲笛短小。

梆笛转调指法同曲笛,常规梆笛全按筒音为Re,调名为G调。

梆笛发音高亢明亮,长于表现起伏跌宕、活跃欢快和粗扩豪爽的情绪,演奏以用舌技巧见长,其中花舌(打嘟噜)技巧中就有"冷花舌"、"长花舌"之分;吐音有单吐、双吐、三吐之分,再加上各种指法技巧的配合,梆笛能充分表现出北方音乐热烈奔放、富于戏剧性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