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汇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碳汇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碳汇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黄礼祥
碳汇造林应根据不同的地类和立地情况,进行合理分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清山、整地、施基肥和保水措施,从技术上保证造一片林绿一片地。

一是采用人工造林方法,即采用植苗方法,对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和其它土地等重新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和森林景观,加强碳汇林的培育。

二是采取低效林改造方法,即利用碳汇效果好的阔叶树种,采取疏伐、皆伐等方式对疏残林、低效纯松林、低效桉树林进行改造,增强森林碳汇。

一、林地清理
为减少碳排放,林地清理不允许炼山或全垦,采用水平带或垂直带状清理的方法,清理带宽为1.0米,并保留原有乡土乔木树种。

相邻种植带之间设立保留带,保留带上的植被不能清除。

清理的杂草等可在带间堆沤让其自然腐烂分解,以改善土壤性状。

二、整地
采用明穴整地。

挖穴时把穴土挖出置于穴的两旁,表层土和心土分两边堆放,以便回土时把表土放入穴底。

挖穴应在造林前的冬季进行,让清出的穴土有一段自然风化、熟化的时间,有利于杀死有害的病虫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植穴规格均为40×40×40cm。

植穴按照垂直行布设,两行植穴呈“品”字形分布,对部分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如避开原有树木、石头等)局部位移,采取不规则式随机布设,但要确保规划的造林密度。

三、造林密度
根据林地植被现状以及立地条件,包括留存乔木,一般密度为89株/亩。

四、回土与基肥
在春季造林前一个月回穴土,回土要打碎及清除石块、树根,先回表土后回心土,当回土至50%左右时,基肥与穴土充分混匀后回填至高出穴面10厘米;回土后,穴面开蓄水小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根据立地条件,基肥标准为:复合肥0.15kg/穴或磷肥0.25kg/穴。

五、苗木要求
采用一年生、高50cm以上、地径0.5厘米以上,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根系发达且木质化充分的Ⅰ级容器苗。

此外,尽可能通过就地育苗或就近调苗,以减少长距离运苗等活动造成的碳泄漏,有效保证苗木质量和新鲜度。

六、栽植和补植
栽植应在早春雨透后的阴雨天进行,要求在4月底前完成。

栽植时先在植穴中央挖好栽植孔,去营养袋并保持土球完整,带土轻放于栽植孔中,扶正苗木适当深栽,回填细土并压实,使苗木与原土紧密接触。

继续回土至穴面,压实后再回松土呈馒头状,比原苗蔸深栽2cm以上,以减少水分蒸发。

此外,根据气候情况,适当采用生根粉、地膜覆盖、保水剂和无纺布容器苗造林新技术,以提高碳汇造林成活率。

栽植后1个月要全面检查成活率,发现死株、漏栽的应及时补植。

七、抚育和管护
抚育是促进苗木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的重要措施。

设计连续抚育三年3次,即第一、第二、第三年初夏各1次,在6-7月抚育。

抚育工作内容主要是除草、松土、培土、追肥、补植,除草要求铲除以植株为中心1平方米范围内的杂草。

补植在初次抚育时进行,应全面检查植株的成活情况,发现死株及时进行补苗。

抚育时进行追肥,每次施放复合肥0.15kg/穴。

具体施肥方法是在除草、松土、培土等工序完成后,沿树冠垂直投影线方向两侧各开挖深5-10cm 的浅沟,将肥料均匀地施放于沟内,然后用土覆盖,以防肥料流失,提高
肥料的使用效率。

对于造林地在人畜活动频繁的路边,村边,采取相关方法进行封禁,并做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预防和控制工作。

八、其他工作
主要抓好资料整理,调查监测和绩效评价工作等。

根据项目各相关资料整理建立系统的档案资料,长期跟踪做好评价项目执行的效果和效益情况,并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相对应的奖惩制度绩效预算制度。

九、其他注意事项
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如何将碳汇林建设的相关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是关键。

因此特提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要求,落实项目责任制(法人负责制)、项目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监理制)、项目合同制度、定期联合检查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和财务报帐制度等。

项目完成必须凭验收结果鉴定书(或竣工验收报告)和财务决算书,进行资金拨付。

二是抓好造林质量现场管理。

在现场管理上,将任务分解到山头地块,专人负责,做到各工序施工前有培训,施工中有跟班,施工后有自查,每道工序和技术问题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严格实行工序管理。

按设计标准对工程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管理,每一道工序完成后,均需进行质量检查,达不到标准的必须进行返工,直至达到合格标准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四是抓好抚育管护,实行绩效管理制度。

“三分种、七分管”,加强对造林地的管护,通过树立宣传牌、落实护林员巡山护林等措施防止人畜践踏和火灾的发生,并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巩固造林成效。

抓好后期抚育,确保实现绩效目标。

五是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苗木、资金、施工和组织管理等准备工作。

六是做好持续跟踪和绩效评价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