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郑派虹[摘要]社会心理学传入中国以来,很大程度上仍因循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路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迈向一个本土化的进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同时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的“人情”和“面子”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简单探讨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现象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人格人际关系人情面子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道德伦理各方面的内容。
人们会以伦理道德要求来审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评判他人的行为。
所以,要懂得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不得不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从很早就开始围绕人性,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
从这些思想和基于这些思想产生的其它思想,可窥得中国人的人格。
这种人格,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独有的社会心理,影响着人际关系。
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人情社会和面子社会。
一.中国人的人格标签中国人的人格标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是中国人在其他群体心中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概括而笼统的分类。
①包括在民族,种族,性别等各个方面给他人留下的我们行为的特定范式的印象。
在这里讲的刻板印象,是专指体现在民族差别中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而在传统文化塑造下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更是复杂多样。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做人”的文化。
几乎从婴孩时期起,每个中国人都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过程。
冯天瑜先生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
而社会心理就是作为未经理论加工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存在于心态文化之中的。
②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推崇的各种理念也随着统治的需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人的传统人格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当首推仁爱。
这种仁爱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一种自觉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中国人有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所以倾向于把修身之道放在首位,因此形成了“贵和尚中”的宇宙观与社会观。
③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回避冲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和谐。
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过①《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31②《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赵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P02犹不及”的主张,中国人崇尚的这种中庸之道,有利于加强自身修养的品质,也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格特征。
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谦恕。
④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在中国人看来,同样有利于推己及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同时,中国人还有一种务实的精神。
这种精神使得中国人做事时会慎思笃行,勤奋且对人负责。
以上中国人的性格标签只是涵盖了较少的但却较能体现中国人特色的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仁爱,崇尚中和,谦恕,还是一种务实的精神,都能看出中国人重视“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包括了在交往之中表现出来的忍让与和气,也包括了极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也就是说,中国根的大多数智慧都用在了人身上。
从先秦时期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就集中精力的讨论各种和人有关的问题。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把上述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归结为“人情”和“面子”两个因素。
我们有时甚至会忽略一些内在的因素或个人的表现,而十分关注“身外之物”。
关注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和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人所处的社会关系。
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极小心翼翼处理着各种人际关系。
人们靠着各种关系网络,依靠“人情”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又或者,我们会碍于“面子”而帮助其他人。
我以为,这种“人情”不单是中国或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才会有,但是这样一种文化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为人处事的框框,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
二.“人情”“面子”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面子,命运,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他认为,面子是一种非常精的规范,中国人的社交往来,都是以面子为核心的,“面子”深深地摄入中国人的生活。
“其永不变性超乎罗马天主教教条,其权威超乎美国宪法”。
⑤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人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基本上都得循着人情走,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得顾虑面子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建立的直接的心里联系。
⑥通过探讨这种社会关系,我们能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解释。
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为复杂。
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
其中,“人情”是核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则是基本模式的制度化,提供一定的行为规范;“人缘”是人们在观念中对这一行为模式的总体设定。
即“人情”“人伦”“人缘”是一种“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的规范系统。
⑦进一步讲,我认为,若提到中国的人情社会,又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这就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份”的观念,⑧这里的“份”,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角色。
中国人通过“份”的划分,来体现一种亲属关系,而也只有处于“份内”,扮演局内人的角色,才能更多的享有你所需的资源。
所以,一些精明的中国人,处事时④《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1⑤《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P176⑥《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81⑦《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等著,1998年版,P280-281会分外注意,可以通过套近乎来取得份内人资格的手段他们会不吝使用。
当然,我们并没有任何贬损的意思。
因为这种通过人情和相似性来获得资源的做法,在中国被广泛的实践着。
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老乡会”,未必不是这种性质。
的确如此,在中国社会,通过人情,你才能更轻易地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得到所谓的“熟人”的帮助。
而且,人们是这样的习以为常,丝毫不认为通过“裙带”关系获得资源有什么难堪的。
相反,有“人情”可以成为很多人炫耀的资本。
人情会为我们构建起一张“大网络”,我们可以通过这张“网”来交换资源。
之所以说人情是一张交换网络,是因为在中国,我们的人情绝对不是通过单方面的行为或是一朝一夕的交往建立起来的。
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反复和持续的联系中,人情的“网”才有可能牢固。
于是我们便很大程度上通过诸如血缘、家世等先天所得和诸如权利、地位等后天优势维系着人际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必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在必须时获取资源。
如此说来,“人情”就像先前所讲的有利于保持人际关系,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人讲做人时又会发现很多难处。
我们是如此的重视人情,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拒绝别人的一些要求,(甚至是不合理或自己不情愿做的要求)这与先前提到的中国人务实的理念相违背。
因为我们知道,在人情往来中,我们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对方好感,或是专门“利他”。
我们多多少少都带着自己主观的期待,期待有一天这种付出能有“回报”。
于是我问总是尽量“求同”而“不存异”,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下的心理。
我们惯于承担起另一方提出的超过自己能力或意愿范围的请求或任务,有时不得不循人情轻原则。
但如此一来,我们也徘徊在有限能力与精力和承诺的履行之间的矛盾,结果往往是使个人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将人际关系视作重大的包袱,这样极易导致心理的失衡。
总归来说,我们处在这种人情社会中,想要逃避也非易事。
更何况,社会中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人的交往,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对待这种人际交往。
在扮演每种社会角色时我们总是有得有失。
知道人际交往的两面性,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的人情运作,不要过分的计较所谓的得失,这大概是我们在人情社会中所能做的。
面子和人情在中国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部分。
前面已经提到过,人们依靠“人情”形成的关系网络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反过来,我们会碍于“面子”而为他人提供帮助。
面子一词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涉及的面很广。
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
鲁迅先生曾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纲领”。
⑨它是无形的,但在调节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时却又显得那么神奇和精密,以至于我们很难忽略它的影响。
中国人爱面子,讲面子,这俨然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
虽然在我们心里,这是如此的正常,以至于我们都没意识到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面子问题。
但是也只有生活与这样的一个圈子,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面子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放下很多东西,却很难放下面子。
但当我们讲起面子时,又很难说清它的含义。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交往中,如果有人认为你做的某种行为,使你可以借此自称拥有某种正面的社会价值的话,这种价值就是“面子”。
⑩说起面子,有点类似社会心理学中的“印⑨《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90象管理”的理念。
我们企图通过印象整饰的手段,在社会交往行为中操控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起人情,我认为面子的目的性更多是内部的,即我们感觉“有面子”时会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感;而人情交往的目的更多是外部的,通过人情,我们获取的是外部的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讲,面子和人情之于我们是同等重要的。
对于不同的人,面子有不同的含义,面子是相对的。
首先,评判什么是“有面子”的,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身份相关。
也许对于一个市井小民来讲,丝毫不会觉得穿着睡衣在路上晃悠有损面子,但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讲,他必须保持自己的形象,只有穿得光鲜才会衬得起自己,才会感觉有面子。
其次,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面子更多的是个人心里的感觉,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于何为面子,也是有自己的一番判断。
这种相对性也体现在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之间。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地位的人在另一个群体中也许比不会很受关注,而他的面子问题,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在中国,一般而言,处于社会越顶层的人,一般会觉得自己有面子。
于是很多人就削尖了脑袋往社会上层挤。
在不同时期,社会地位也是相对的。
也许在专制集权时期,那种“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使得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数十年如一载寒窗苦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