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东边的篱笆。 也指代菊圃。
即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翻译:(我)在东篱下随手
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
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
形象,展示出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饱含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
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不直言战争之胜败, 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的命运 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 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 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 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 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 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 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银河流转,指天快亮 了。星河,银河。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帝的话语。
24
诗词五首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
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
•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词,感 受、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重点) •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情味,领悟诗词的意 境,提高欣赏古代诗词的审美能力。(难点) • 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 1979年版)。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俘,羁 居长安。诗人眼前是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 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与伤
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
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
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
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
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
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
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反
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 家人的情感。
饮酒(其五)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 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 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 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 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 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 颇富情趣。以“君”自指,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 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 得偏僻安静。
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春 望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 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充满忧国忧民的感情,被后人 誉为“诗史”。《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
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
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家者 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5.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福昌(今河 南宜阳)人。字长吉,有“诗鬼”之称,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一生愁苦多病, 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 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雁门太守行》: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 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 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 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
李清照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
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 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
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
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
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乐府曲名。
雁门太守行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李贺
坍塌。
【赏析点拨】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在 诗句中有什么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等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 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 怎样的气氛?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从听觉和视觉两 方面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 中的边塞风光描写得很壮美。
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
也为之惊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对
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情。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
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埋。 给。 销蚀。 帮助。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铺垫】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
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两句是写其兴感 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3. “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 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 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 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 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 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 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
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我把草屋 建在人多聚居的 建造房舍。结,建 陶渊明 地方,却没有车 造、构筑。庐,简 喧嚣扰攘 马的喧闹。要问 陋的房屋。 的尘世。 结庐在人境, 我如何能够做到 而无车马喧。 这样呢?心里远 离世俗,自然就 如此,这样。 问君何能尔? 觉得住的地方偏 偏远,偏僻。 僻安静。 心远地自偏。
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
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自 然率性。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4.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
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
活,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
活的真挚情感,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
翻译:长安陷落, 只有山河依旧; 破:陷落。 春天来了,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城里草木茂密。 国都,指长安。 对乱世别离的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凉情景,花也为 之落泪,鸟也为 之惊心。 【品析】
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运用反衬的手法 更加突出了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翻译:直到 值。 翻译:愁绪缠 如今春深三 绕,搔头思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月,战火仍 白发越搔越短, 连续不断。 sāo 稀疏。 zān 简直要不能插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难得, 簪了。 抓,挠。 简直。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 一封抵得上 条状首饰。 万两黄金。 【品析】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
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
际上是自我品行高洁的表现。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翻译: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 语言来表达。
3.“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铠甲迎着太阳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 闪出的光。 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 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救援部队的红旗在寒风中半卷,在夜色中悄悄靠 近了易水。浓霜打湿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