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18日在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代市长季建业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

在中共南京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很好地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实现新增长。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70亿元,增长11.5%。

完成财政总收入901.15亿元,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4.51亿元,增长12.4%。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1.58亿元,增长18.8%。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8.03亿元,增长23.9%,其中工业投资1300.4亿元,增长20.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0.1%。

突出抓好旅游、汽车、家电等重点消费领域,拉动经济增长。

出台促进外经贸发展、扶持企业开拓市场等多项政策,取消、减负一批行政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30多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以重大工程及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756.15亿元。

开工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扬巴二期等81个亿元产业项目。

全面启动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建设工作。

完成软件业务收入630亿元。

支持100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100家信息化技术供应企业发展。

新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国家及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146家,新建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88家。

1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入园企业达到2427家。

成功举办了重洽会、金洽会、软博会、台湾名品交易会等多个品牌展会,承办了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和第五届中欧工商峰会。

实施污染减排项目170个,关停小化工企业21家。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

大胜关铁路大桥顺利合龙,长江隧道全线贯通,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南站、绕越高速东南段、长江四桥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推进纬七路东进西延等快速路建设,拓宽改造和燕路等一批主次干道。

基本完成地铁二号线一期、一号线南延和二号线东延主体工程。

完成中山东路—汉中路、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综合整治。

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新增和更新公交车1200辆。

仙林、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50万吨。

大城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完成造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

城市新增绿地1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平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立足富民优先,努力构建收入增长机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04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9850元,增长10%。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制定困难企业帮扶就业政策,援助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就业岗位19.9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2%。

率先实现医疗、工伤、生育三险市级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有了新提高。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120.33万,覆盖率达96.6%。

出台老年人优待办法,老年人的社会优待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成经济适用房256万平方米,储备廉租房1500套。

完成危旧房片区拆迁改造151万平方米,完成50个小区出新、800幢房屋整治。

农村发展取得新成绩。

郊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47.4%,实现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增长14.3%。

新增高效农业16.5万亩、设施农业5.1万亩。

休闲农业接待游客4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

启动第三轮农村实事工程,农村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取得新进展,农村发展的活力有效增强。

以创业带就业,突破农民增收薄弱环节,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推进鼓楼医院等改扩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79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80元以上。

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流行。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完善政府助学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农村幼儿园提升工程。

实施南京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制度,高层次专家、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新突破。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环境优化、文明交通等活动。

继续推进平安南京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依法打击严重犯罪。

成功举办国庆60周年和南京解放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金陵刻经和南京剪纸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连续第三次获得全国民族进步模范集体先进称号。

积极申办青年奥运会,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启动农民体育幸福工程,建成完善82个街道体育健身中心。

援助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效显著。

全力打造军地互帮互促的双拥工作平台,做好拥军20件实事。

宗教、人防、侨务、外事、档案、工会、妇女、儿童、慈善、地方志、残疾人、红十字、人口计生、社会科学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出台了《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超前谋划后危机时代南京新一轮发展。

采取措施积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扎实推进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

组建全市文化综合管理机构,推进文化市场统一执法。

出台重大行政决策评估办法,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580件、政协提案584件。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共克时艰,赢得了发展,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尤其重要的是我们经受了考验,砥砺了意志,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就是越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越是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奋勇争先,用智慧去战胜困难;越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越是要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越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越是要坚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统筹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越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越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在这里,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体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支持南京建设与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南京的发展与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还需要增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十分紧迫;科教资源亟待整合,优势有待发挥;城市功能品质有待提升,环境质量有待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压力较大;市民关心的住房、医疗、增加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政府自身能力、作风建设亟待加强。

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加以解决。

二、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环顾国际国内,世界经济复苏企稳回升的趋势已经显现,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已经兴起,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推进;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各城市竞相发展,给南京争先进位带来一定的压力。

审视南京,人均GDP已近8000美元,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型时期,既有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又有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机遇条件。

一是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

机场、铁路、港口、铁路南站等工程的建设,将为南京在新一轮竞争中集聚发展要素、集聚财富,发挥重要枢纽功能。

二是构建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创新优势。

南京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不可多得,通过整合转化,提高创新能力,将为新一轮发展抢占制高点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建设南京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优势。

这在提升南京城市能级,扩大中心城市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同时,将为南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创业机会、商业机会。

四是发挥南京发展平台和载体的优势。

通过历年的发展积累,南京产业基础和承载能力、集聚能力有很大提高,将有助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综合分析南京面临的发展大势、发展机遇、发展条件,在后危机时代,以创新型经济为特征的新一轮发展中,南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才能赢得先机,奋力走在前列。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把科学发展作为行动指南,把转型发展作为基本路径,把创新发展作为根本动力,把跨越发展作为目标指向。

要以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为目标,以“抢抓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南京”为总要求,以2012年和2015年为时间节点,坚持集约发展,绿色增长,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全力提升,全面提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到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60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3000元。

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000元和17000元。

实现以上的目标和任务,全市经济将呈现出科学发展、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产业转型、活力增强的新格局;城市将展现出功能更加完备、空间更趋合理、品质显著提升、环境更为秀美的新面貌;社会将展现出文明和谐、生活安康、城乡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人民将过上财富收入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明显提高,幸福感、舒适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新生活。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战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三个发展”的开局之年。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市委十二届十七次全会的安排,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调结构、促转型、抓创新、上水平为主线,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创新驱动和投资消费拉动,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型经济发展,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提升人居质量,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能力作风建设,在新一轮发展中奋勇争先、抢抓先机、抢占制高点,努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