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和服文化

日本和服文化

中西文化比较浅谈日本和服文化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摘要: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之一。

和服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的官服,后来经过日本人的历代改良,逐渐发展成为适合日本人穿戴的独特服装。

这期间日本人将自己的民族习惯及传统观念贯穿其中,使和服发展成为最符合日本人心理习惯和审美观点的民族传统服装。

本文试图从和服在日本长盛不衰的原因,浅谈关于和服与日本文化,对比中国文化的现状,提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日本;和服;文化;传承前言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

它寄托了1000多年来日本人对艺术的感觉,成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和服就是日本的象征。

日本是一个非常珍视自己辉煌历史的民族从和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日本是一个非常珍视自己辉煌历史的民族。

他们对自己传统的尊重与热爱,是许多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和服”在日本的长盛不衰就是日本人珍视历史的体现之一。

“和服”最早出现于公元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中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

大和时代日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但真正将汉服的精髓引入日本的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即日本的奈良时代。

这时日本政府派遣使团来到中国将唐王赠予的大量朝服带回日本。

这批光彩夺目的朝服便是日本和服的原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逐渐将自己的气候特点、体形特征及审美习惯等因素考虑在内将和服改良成了最适合日本人穿戴、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服装。

经过日本人改良的和服非常适合日本的气候条件及日本人的体形特征所以和服一直以来都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服装。

现在因为穿着和服活动起来不方便大家平常都不太穿了,但在婚礼、庆典、以及其他隆重的场合中,和服仍然是必穿的礼服。

日本和服中体现出的日本文化(一)和服的发展史体现了日本人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具有本国特色日本文化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具有本国特色,这点可以从和服的发展和演变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和服最初的雏形是汉服,但日本人融合中日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原本的汉服演变成了如今极具日本特色的服饰代表。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安定,这也造就了他们另一种文化心理。

他们就像是孩童一样对外来的文化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总是充满了求知欲。

而且也没有外来名族的压迫奴役,他们就像是一块海绵不断的吸收外来的文化从来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

日本民族还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创新的民族,6世纪传来的佛教,是镰仓时代出现了法然和他的弟子亲鸾,脱离了外来宗教,把它变成日本佛教。

作为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的理论是根据儒学的理论加以改造得来的,但其应用面、实际性比儒学更为有效。

在现代科学方面,较之探索原理,则更重视原理应用的产品化。

日本都无愧于他们“好学生”的称号,总是能够虚心的学习外国的技术,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

只要国外一有先进的思想技术,它们马上会在国内被大肆宣传,能够让民众能够接受新事物。

早在丰臣秀吉时代,西方文化第一次被“取经”到日本时,日本人甚至都不知道天主教是何物,但是随着慢慢的接触他们,把天主教祈祷用的念珠作为自己的饰品,并且慢慢流行起来,还有天鹅绒做的洋服,甚至是被用来装饰的十字架,都成为了时髦的代名词。

它们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吸收消化,变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作为日本传统的一部分。

(二)日本政府制定政策大力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服传承下来的原因,还在于这个国家特有的国民性。

日本人具有高度的集团意识和民族意识。

比起个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比起个体,民族形象更加重要。

自古以来,日本人的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和服作为日本的民族服装得以传承,经久不衰,延续至今。

另外,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本民族文化传承,把和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加以保护。

在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和服位列第二条。

日本国会有一个“和装振兴议员联盟”,这个联盟的议员在参加国会活动时,通过身穿和服来表现对传统服装的传承意识。

另外,还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和装节”。

这种思想如今也获得了政府的首肯。

2002年,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文化部)决定,在初中进行和服教育,让青少年们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社会礼节意识。

以上笔者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和服与日本人及日本文化的深层联系,在同木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和服只是个小小的缩影而己。

然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全盘吸收,而是进行了“相得益彰”的优化组合,有选择、有取舍地学习。

中国封建制度中最典型的利举制、宦官制等,却没有被“衣冠唐制度”的日本所吸收,儒家思想、伦常规范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子学成为江户时代的“官学”,但妇女裹足的陋习,日本人并不学。

许多学者对日本文化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日本古代文化为“唐化”(中国化)、近代文化为“欧化”(西洋化)、现代文化为“美化”(美国化)。

然而,这种概括并不完全准确,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能说明日本文化演进的过程,但是它却忽略或淡化了日本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纵观日本文化发展史,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集合体,正如和服的发展史一样。

日本和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对比日本和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当下的现象是:湖北襄樊将宋明时期的古城墙拆毁,浙江舟山拆毁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居老宅,福州的“三坊七巷”要被改造成商业街……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津铭多次叹道,北京古城举世闻名,但很多美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被大量丑陋的新建筑物遮住和破坏了。

(人民日报海外报2002年2月19日)与有形文化的流失比起来,无形文化的遗产毁灭更加触目惊心。

吸取,秧歌,剪纸,刺绣等等,这些文化在世界文化中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艺人的急剧消失,民间艺术日渐衰落。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除了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我们更应该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否则,我们的文化产业将失去发展之本和生长之根。

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除了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正确领悟我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深刻内涵。

有人曾说过,当我国的经济发展到顶峰时。

如果不重拾民族之魂民族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都会迷失方向,国人最终将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幸好,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应该大力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未来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坚定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才刚刚起步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科学体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和民众坚持不懈的努力。

谨此,对照日本对和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经验,希望能对我国有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政府应从政策和法律上大力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首先是财政支持。

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大手笔投入资金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包括各项财政、基金扶持。

除了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赞助、补助和奖金外,还有地方政府都设立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政府还通过税收减免制度等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其次是制度保障。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保障。

如政府需要赶快出台对民间技艺传承人的补贴扶助措施。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许多政策扶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由于中央制定的许多有益措施,到了地方就大打折扣。

同时,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保障。

法律在日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们进行民族文化保护也迫切地需要法律的保障。

这样既能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也能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通过立法切实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

这一点在今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尤为迫切。

有了完善的法律,对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如何保护就有了依据。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

加强国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保护意识,积极倡导各民族人民热爱珍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意识,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各民族人民热爱、珍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通过宣传、倡导等方式使人们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来。

民众的参与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有长期效果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这两年一浪高过一浪的“国学热”、甚至有的小学开始重读“四书五经”、历史类书籍的畅销和各种说史的书籍层出不穷、各地忙“申遗”等等。

这些现象确实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但也应该看到另外一种不良现象。

许多人抱着赶时髦的心态,甚至出现一窝蜂而上的现象。

比如,各地忙“申遗”,但是“申遗”成功后不好好管理,导致该文化遗产岌岌可危。

因此,大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要有自觉珍视民族文化的意识.更要树立起保护好民族文化的观念,切忌浮躁、盲目跟风。

三、传承和发展自身文化,吸收其他民族的种种优秀文化。

民族文化资源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尽管有些内容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应,但有相当多的成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且在当今和今后都会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应使各民族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

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信心,那么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诸多的外来文化,就有可能作出对自己文化保护和发展不利的选择;二是选择性保护。

民族文化的内容较为复杂,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是被动、消极、原封不动的保护,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保护;三是吸纳性保护。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不与外界接触,虽然短时期内传统状态中的文化因素不会受到冲击,但从长远来看,这个民族不会获得发展。

因此,面对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应采取包容、积极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种种优秀文化,使本民族文化获得发展。

四、积极地借鉴国外保护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

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促进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传统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所创造的活态文化遗产。

当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它们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要立足国情继承创新又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

我们要认真研究借鉴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同时还要借鉴吸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在举办群体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