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科研人员奋力拼搏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前沿纪实

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科研人员奋力拼搏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前沿纪实

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科研人员奋力拼搏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前沿纪实科技先锋:为加速转变开辟通路——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科研人员奋力拼搏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前沿纪实引子撩开助推转变“特殊功臣”的神秘面纱对于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来说,这些现象不同寻常:国家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向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出人意料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此次大会焦点……去年以来,我军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迈出前所未有步伐──西北大漠,空军组织多个军区空军部队连续进行数场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对抗演习,在高效能信息系统运筹下,形成强大的打击能力。

黄海之滨,北海舰队牵头,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参加的联合演练,海军预警与陆空雷达融合组网,水面舰艇与空中战机联手抗导,潜艇导弹与岸岛火器合同打击。

与此同时,各大军区、第二炮兵也相继组织了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目标的联合作战演练……也许有人很难把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但通晓内情的军事专家深知:正是在事关我军信息化建设全局的一些关键性难题取得突破,打通了加快转变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任督二脉”。

这个历史性的转折,就是来自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联合军内外数百家单位、数千科技工作者直面挑战、刻苦攻关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仅“十五”以来,该所就完成了包括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战术互联网等200多项重要成果,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全军蓬勃兴起的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热潮提供了有力助推。

军委首长称赞他们是我军科研战线的排头兵、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在军队信息化建设最需要有人站出来时,迟疑踌躇就等于临阵退缩。

面对未来战争的严峻挑战,我们无权说还没准备好——“激将法”激出一纸“军令状”这是有关我军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让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项目总师、原所长王建新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幕。

那年北京的初春,阳光明媚。

刚刚战胜“非典”的中国老百姓笑容舒展地享受和平生活,而中国军人的心头却一点也不轻松──就在一年前,伊拉克战争打响,美军呼啸的“战斧”导弹划破新世纪和平宁静的天空。

基于高效能指挥信息系统的网络中心战,展现出全新的信息化作战样式──信息化战争从实验室走上了人类战争的舞台。

能战方能止战。

快速发展的军事变革,给生存与和平带来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也使我军军事斗争准备任务愈加紧迫。

而此时,我军信息化建设却遭遇困难:全军各部队虽然建了不少指挥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体制差异较大,难以互联互通,制约了我军信息化作战能力提高。

为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拿出有效措施解决我军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根据军委首长指示,总部召开了作战部队信息化综合集成研讨会。

让人心急如焚的是:会议已经开了两天,眼看就要结束,谈认识的多,讲办法的少,一时陷入纠结。

主持会议的总部领导坐不住了,紧急召集有关人员:“这么多问题,我们却拿不出办法,岂不有负重托?要不,干脆告诉敌人,我们还没准备好,请战争等一等?”“在军队信息化建设最需要有人站出来时,迟疑踌躇就等于临阵退缩。

面对信息化战争的严峻挑战,我们无权说还没准备好!”听了总部领导这番半是批评半是“激将”的话,时任所长王建新热血直冲脑门:“首长,我建议尽快立项研制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王建新的建议当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当世界军事变革大潮涌动之时,他就带领科研人员实时跟踪,深入研究,寻找对策,看到的一幕幕场景深深刺痛了他──参加全军性的演习,现场指挥的总部首长面前摆放着各军兵种不同体制的十几种指挥终端。

部队演习,野战指挥所两台指挥车近在咫尺却不能联通,参谋人员只能冒着瓢泼大雨站在车门外,打着雨伞互相喊话传递信息。

信息化的魂是“网聚能力”。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又怎能攥指成拳?作为研究所,要勇当信息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迎着时代挑战,王建新和他的团队早已展开了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预研,开发了相关软件,甚至在个别演习中试用过。

从那天起,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40天。

军中无戏言。

王建新带领全所人员不分昼夜拼搏,依托已有的共用软件,加载临时改造的军兵种指挥信息软件,以最快的速度搭建一个简易的模拟系统,如期为军委、总部领导和全军高级指挥员连续作了3场演示。

首场演示结束,现场沉寂了。

片刻之后,总部首长缓缓站起来:“这正是未来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雏形,方向正确,思路可行!”就此,研制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正式立项。

王建新代表全所科研人员立下“军令状”:按时间节点,如期完成研制任务!如此,才有了开头的一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建新作为项目总师和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吸取“两弹一星”成功经验,开展军内外科研协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办大事,打一场信息化建设大会战——走中国特色之路创造后发奇迹军令如山!那年,该研究所科研人员充分掂量到这4个字的千钧分量。

新年钟声刚刚敲过,两份红头文件便急如星火同时下达:一项是由该研究所主持研制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另一项同样是由他们主持某重要科研项目攻关。

两大工程,每一项都关系打赢信息化战争大局,都是重大创新工程。

单独完成一项决非易事,何况两大工程集于一身。

这让全所上下既感到光荣,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然而,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只能奋勇前行,没有后路可退。

所党委科学调配力量,分兵把口。

时任所长王建新担任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总师,副所长尹浩担任另一个信息系统总师。

决心难下,路更难走。

当科研大幕真正拉开,全身心投入攻关时,他们才发现面临挑战之复杂艰巨,难以言表。

以研制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为例,当时全军各军兵种已经建成各类指挥信息系统有数百种,相关软件更是成千上万。

过去,他们曾尝试帮一个陆军师搞信息系统综合集成,集中精兵强将苦干了半年时间才成形。

照此速度,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要拖到猴年马月才能建成?国外经验表明,研制大型信息系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低成功率的特点,建设成本和周期往往会大幅度超出预计。

如何摆脱这一魔咒?如何从这团乱麻中理清思路,找到科学高效的创新之路?所党委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完成这项重大信息化工程,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必须闯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型信息系统研制开发之路。

──综合信息集成。

充分利用部队信息化建设已有成果,不搞另起炉灶、推倒重来,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和研制共用软件进行综合集成。

他们对全军已有的各种指挥信息系统进行技术调研,构建数千种软件模型反复进行技术测试,撰写出850多万字论证报告,将全军成千上万种软件整合成3大类1700余个软件构件,集成改造成一个个典型指挥所信息系统,实现跨军种、跨业务、跨领域的综合集成。

──军民科研融合。

吸取“两弹一星”成功经验,开展军内外科研大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总部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他们联合军内外300多家科研单位、80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攻关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为充分调动发挥各方科研积极性,他们提出“系统大家建、基础统一建、应用各自建”科研协作思路,注重依靠团队智慧破解科研难题。

──创新攻关模式。

创新科研编组和研发模式,组织军事专家组、技术专家组、试验部队3支队伍同时进场参与科研。

军事专家提需求,技术专家搞攻关,试验部队来验证,发现问题随时改进,边研边改,在科研成果的初样、正样、定型3个阶段都是如此。

思路一变天地宽。

一项项成果如期问世,一个个大奖相继捧回。

实践充分证明,立足我军信息化建设实际闯出的这一独特研发之路,对于最大限度缩短科研周期、提高科研效益,创造后发奇迹发挥了重要作用。

搞科研像打仗一样需要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突击队,我们就是要用这种精神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坚守精神高地才能攀登科技高峰当年全所召开的那场让人热血沸腾的科研动员大会,许多发言大家都记不得了,唯有时任所长王建新说的一句话至今还回响在大家耳旁:“搞科研像打仗一样需要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突击队,我们就是要用这种精神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永远磨灭不了的记忆,是因为它深深扎在心田──那一年,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完成初样研制,迎来第一次大考:总部组织联试演练。

前期一切顺利,就在大家暗自欢欣之时,核心服务器数据库系统突然无法启动。

数九寒天,演练场外滴水成冰,室内紧张程度却达到沸点。

参演的一些指挥员和参谋人员都急红了眼,负责故障排查的科研人员更是满头大汗,焦急万分。

故障虽然排除了,但演练却中断了半小时。

“如果这一幕发生在战时,将产生怎样可怕的后果!” 尽管总参首长鼓励大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但王建新和科研人员都知道,这样的系统决不能上战场!为此,他们对自己下起了“狠手”:所有系统必须达到可靠性指标、所有数据必须存有备份、所有环节必须制订应急预案,对系统进行全过程全要素检验。

那段日子,每次测试都是全员全程参与,数以千计的软件每测试一个周期,就要连轴转上7天7夜。

大家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喝矿泉水,困了就在椅子上躺一会。

让人难忘的还有老专家罗强一博士星夜排险。

那是一次某信息系统联试即将开始时,突然发现某集团军指挥信息系统有故障。

如不及时排除故障,联试就要延期,保障联试的近万名官兵和众多装备就要重新集结部署,部队领导和相关人员急得团团转。

凌晨3时,正在导演部忙碌的罗强一得知情况后,顾不得向导演部申请车辆,冲到漆黑的街道上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200多公里外的指挥所,一直工作到上午9时,解决问题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导演部,继续参加联试演练。

事后,演练场一位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这个研究所科研人员之所以能在科研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攻得下,关键是有为我军信息化建设一往无前、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

”坚守精神高地,方能攀登科学高峰。

王建新的父亲是我军通信事业的开创者──王诤。

他把父亲战争年代那种精神继承下来,搞起科研不要命,被大家称为“王铁人”。

战术互联网总师于全,某信息系统副总师罗强一等所里众多科研骨干,都有国外留学经历,但他们不为国外优厚物质待遇诱惑,坚持回国干事业。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大家,像战争年代的突击队那样,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奋勇突破──某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副总师曹江,为攻克难点连续奋战几昼夜不休息,竟累得深夜回家途中靠着大树睡着了,直到被大雨浇醒。

青年科技工作者何志东,为使指挥信息系统适应高原作战需要,七上雪域高原,克服严重高原反应,采集有关数据,调试安装系统,以优质工程通过上级组织的系统验收。

某中心主任唐宏,为尽早完成边防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和战友们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干就是40多天,心脏病发作晕倒在攻关现场。

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却拿着口服药回到所里,又继续加班,直到任务完成。

某信息系统副总师陈强,孩子出生10天,就赶赴外地参加科研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