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软组织扩张器,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的内套管的内部中空形成轴线不同轴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套管外表面和头部为锥形,尾部设有卡接槽;所述的外套管内部中空,其内表面和外表面均为圆锥形面,外套管的内表面与内套管的外表面配合,在外套管的后部设有卡接部;当内套管到达外套管的设定位置时,通过旋转外套管,可使外套管的卡接部卡入到内套管的卡接槽内,实现两者位置的相对固定。
权利要求书1.一种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的内套管的内部中空形成轴线不同轴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套管的头部为锥形,尾部设有卡接槽;所述的外套管内部中空,其套装在内套管外,在外套管的尾部设有卡接部;当内套管到达外套管的设定位置时,通过旋转外套管或者内套管,可使外套管的卡接部卡入到内套管的卡接槽内,实现两者位置的相对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尾部在径向面上向外延伸出一部分,在该延伸出的部分设置所述的卡接槽,卡接槽的槽口位于延伸出部分的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的尾部沿着其径向方向延伸出一部分形成所述的卡接部;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管后部只设置部分管壁,卡接部连接在该部分管壁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中还设有内芯,内芯的前端呈弧形,所述内芯的外径与所述内套管头部的开口内径相适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通孔位于内套管的前部,第二通孔位于内套管的后部,内芯的轴线与第一通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形成第二通孔的管壁为内套管的部分管壁。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芯为脑穿针、可视脑穿针或者其他器械。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与外套管的配合面为锥形面,且内套管头部的锥度大于配合面的锥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的头部开口内径的大小满足的条件是仅仅可使内套管的头部通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套管比外套管长;进一步的,所述的内芯的长度应大于内套管的长度。
技术说明书一种软组织扩张器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一种外科手术器械,具体的涉及一种软组织扩张器。
背景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为了减少手术创伤,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需要使用到内镜,手术时,只需在颅骨上开一个很小的孔,然后通过一个软组织扩张器将内镜导入颅腔实施手术,内镜的使用降低了大面积开颅带来的手术风险,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在专利201210066281.1中,公开了一种内镜导入装置,使用时,将内管、外管一同从患者头部的手术切口中插入患者的颅腔,待到达预定深度后,将外管固定,并将内管取出,即可通过外管导入内镜或其它手术器械进行手术了,但是该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其设置的整体结构粗大笨重,半环形的弹性臂,会大大增加了颅骨开口尺寸和外套管的工作长度,降低了手术操作空间,使其内操作不灵活,同时开口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大小的不同,对弹性臂的要求不同,不具备可实施性;并且增加了病患的创伤和费用;在其他相关专利公开的软组织扩张器都具有结构复杂、对病人创伤大,技术实施性差等缺点。
技术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软组织扩张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软组织扩张器,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的内套管的内部中空形成轴线不同轴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套管的头部为锥形,尾部设有卡接槽;所述的外套管内部中空,其套装在内套管外,在外套管的后部设有卡接部;当内套管到达外套管的设定位置时,通过旋转外套管或者内套管,可使外套管的卡接部卡入到内套管的卡接槽内,实现两者位置的相对固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套管的尾部在径向面上向外延伸出一部分,在该延伸出的部分设置所述的卡接槽,卡接槽的槽口位于延伸出部分的侧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用于形成第二通孔的管壁为内套管的部分管壁。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套管的尾部沿着其径向方向延伸出一部分,形成所述的卡接部。
更近一步的,所述外套管后部只设置部分管壁,卡接部连接在该部分管壁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套管中还设有内芯,内芯的前端呈弧形,所述内芯的外径与所述内套管头部的开口内径相适应。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通孔位于内套管的前部,第二通孔位于内套管的后部,内芯的轴线与第一通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内芯为脑穿针、可视脑穿针或者其他器械。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套管与外套管的配合面为锥形面,且内套管头部的锥度大于配合面的锥度。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套管的头部开口内径的大小满足的条件是仅仅可使内套管的头部通过。
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先将内套管放入到外套管内,当内套管的头部刚好穿过外套管的头部后,内套管达到了预设位置,然后旋转外套管或者内套管,使卡接部卡入卡接槽内;然后微微捏住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使内芯穿过内套管过程中,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尽量同轴,减少内芯在穿入过程中的阻力,当内芯到达设定位置时,松开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实现了内芯在导入装置上的位置固定。
具体的,在进行血肿探查时,按压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将脑穿针或可视脑穿针或其他器械穿入血肿或其他病灶部位。
在建立通道时,先按照前面的方式使内套管和外套管组件相对固定,然后再固定在内芯的尾端,内芯穿刺血肿完成后,预通道完成后,保持保持内芯不动,再把内管和外管的组件从尾端移动到头端需要的位置。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内芯与内套管之间的定位通过设置两个偏心孔实现,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的固定通过简单的卡接槽和卡接部配合实现。
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内芯、内套管和外套管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内芯、内套管和外套管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内套管和外套管配合后的剖视图;图4是内芯、内套管和外套管配合在一起后的剖视图。
图中:1内芯,2内套管,3外套管,3-1本体,3-2卡接部,3-3头部,3-4部分管壁,2-1本体,2-2卡接槽,2-3第二通孔,2-4第一通孔,2-5头部,2-6部分管壁。
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
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方便叙述,本技术中出现的“头部”、“尾部”、是以实际手术中,以操作者的角度看,远离操作者的端为头部,靠近操作者的端为尾部。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软组织扩张器。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软组织扩张器包括外套管3和内套管2;所述的内套管2的内部中空形成轴线不同轴的第一通孔2-4和第二通孔2-3,内套管2的头部为锥形,尾部设有卡接槽;所述的外套管3内部中空,其套装在内套管外,在外套管的后部设有卡接部;当内套管到达外套管的设定位置时,通过旋转外套管或者内套管,可使外套管的卡接部卡入到内套管的卡接槽内,实现两者位置的相对固定。
具体的,在进行血肿探查时,按压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将脑穿针或可视脑穿针或其他器械穿入血肿或其他病灶部位。
在建立通道时,先按照前面的方式使内套管和外套管组件相对固定,然后再固定在内芯的尾端,内芯穿刺血肿完成后,预通道完成后,保持内芯不动,再把内管和外观的组件从尾端移动到头端需要的位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套管2的尾部在径向面上向外延伸出一部分,在该延伸出的部分设置所述的卡接槽,卡接槽的槽口位于延伸出部分的侧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外套管3的尾部沿着其径向方向延伸出一部分形成所述的卡接部。
进一步的,不难理解的,在本实施例或者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内套管2中还设有内芯1,内芯1的前端呈弧形,所述内芯1的外径与所述内套管2头部的开口内径相适应;这里的相适应是指内套管2头部的开口内径略大于内芯的外径,可以使内芯顺利穿过;外套管和内套管固定后组件可以停留在内芯的前中后任何位置。
因为,使用时,先把组件放置在内芯的尾端,内芯穿刺到血肿后,保持内芯不动,组件从尾部移动到头端理想的位置。
这里所述的内芯可以为脑穿针、可视脑穿针或者其他器械,具体根据不同手术进行选择。
内芯1的作用是在内套管2插入颅腔时堵住内套管2前端的开口,防止开口的内套管2损伤患者的脑组织。
在插入到预定位置后,将内芯1取出即可。
因此,为了方便取出内芯1,内芯1的长度应大于内套管2的长度。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4和第二通孔2-3偏心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在内芯1通过之后,可以对内芯1的位置进行相对固定。
所述的第一通孔2-4位于内套管的前部,第二通孔2-3位于内套管的后部,内芯的轴线与第一通孔2-4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穿入内芯时,然后微微捏住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使内芯穿过内套管过程中,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尽量同轴,减少内芯在穿入过程中的阻力,当内芯到达设定位置时,松开内套管和外套管的尾部位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偏心,实现了内芯在导入装置上的位置固定。
优选的,所述内套管2与外套管3的配合面为锥形面,且内套管2头部的锥度大于内套管与外套管配合面的锥度;具体的如图3所示,内套管2的主体部分的外表面为具有微小锥度的正圆锥形,对应的外套管主体部分的内表面为具有微小锥度的倒圆锥形;设置成圆锥形的原因是方便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的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管3的头部开口内径的大小满足的条件是仅仅可使内套2的头部通过。
当然不难理解,在其他实施中,内套管2与外套管3的配合面还可以设计成常见的圆柱面,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所示,外套管3的主体部分的长度小于内套管主体部分的长度,这么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方便内套管的取出;进一步的,外套管的后部只设置部分管壁,卡接部与该部分管壁相连,且优选的,部分管壁3-4、卡接部以及外套管3的本体部分一体成型;只设置部分管壁的目的是缩短外套管工作长度,增加手术操作空间,便于器械的灵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