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目体志书条目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一、条目的分类
纲目体志书的条目分为概述性条目、综合性条目和专题性条目,其中绝大部分条目是综合性条目。
(一)概(综)述条(子)目
概述部分可根据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于性质、工作内容相对单一的单位,概述条目可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记述该行(事)业20年来发展演变的概况;二是管理机构、职能等内容的沿革。
对于有一个以上子目,且机构职能变化较大的承编单位,可设子目层次的“综述”,比如财政综述,也可单列“机构沿革”一目。
(二)综合性条目
纲目体志书的绝大部分条目是综合性条目,是志书资料的最主要载体。
它具体记述某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或工作的开展情况。
各承编单位要根据本单位、部门工作实际,按照职能和分工,坚持按行(事)业立目的原则,做到横不缺项。
每个条目都要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分阶段地纵述20年的史实。
(三)专题记述(专题性条目)
对于在本行政区域内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应当设立专题记述,集中反映该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和影响。
如《济南市志》(1986~2005)中拟设专题性条目:济南交警、济南五年大变样等。
为保证记述的完整性,专题记述可以突破上下限,适当上溯和下延。
二、具体写法上体现综述性、连续性和客观性
(一)综述性
公安系统的“户籍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条目,是二十年来这项工作的综述。
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或年份来记述这项工作,但是文字上不能按年份平均用力,有话则长,不惜泼墨如雨,无话则短,又要惜墨如金,避免记成乏味呆板的流水帐,或者是单纯一个二十年来的大事记。
要通过这个条目的记述,写成一篇完整独立的记叙文章。
(二)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一项事业的记述要按照时间顺序,竖不断线,尽量完整清晰地展现其发展脉络,甚至从中体现规律性结论。
竖不断线有两种情况,以《济南市志》(1986~2005)为例。
一是有的工作在第一轮志书中已经开始记述,比如户籍管理、婚姻登记、劳动保障等,第二轮修志的断限是1986~2005,再记述这些工作的时候,就要从1986年开始,一直写到2005年;同时适当的加以追述,和上一本志书的内容接上茬,做好“承前简述”工作。
二是有的工作职能、部门单位在这一时间断限内设立。
比方说市政府资金结算中心、机关事务管理局就是在这个时间断限内成立的新机构,他们的工作内容在志书中的反映就要遵循“从事业发端之日起开始记述”的原则。
再如财政局的金财工程、税务系统的金税工程、各单位的信息化办公等,也应从这项事业发端之日起开始写。
当然为了确保一项事业在志书当中记述的完整性,具体处理起来可以适当上延或下延。
(三)客观性
客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要坚持述而不论的原则。
谨慎处
理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尽量只记事实不加评论;记述事实过程要注意词语的褒贬倾向,尽量使用客观、中性的词语。
不要因为一个人是你的领导,且在任上,你就尊敬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也不要因为某位领导触犯了法律,他曾从事的一些工作、曾做出的一些决策和成绩,就给予人为的贬低甚至诋毁。
对于志书断限内发生的比较敏感、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处理起来既要避免报喜不报忧,又要注意记述的角度和深度,以事实说话,力求客观公正。
二是语言文风朴实、流畅、简练、准确。
行文方式上应避免工作总结、年终总结等机关公文的倾向和套路;人称表述作为一个行文习惯,应引起编写人员的重视,各承编单位编写人员平时接触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简报等公文较多,一般都是第一人称:我省、我市、我区,我局、我办、我处,但是在地方志当中,都要用第三人称,以体现客观性;涉及到具体某人的时候,比如说王局长,怎么称呼,怎么来表述?“教育局王局长”这种表述不准确,规范的用法应该是“直呼其名,规范他的身份”:教育局局长王伟,不要加同志,同志有特定的含义,有感情色彩;时间的表述不要因为模糊而产生歧义,02年、05年、98年这种叙述都不准确,准确的表述应该是2002年、2005年、1998年,因为我们的地方志书将来出版发行,就会作为历史而流传后世,100年、200年下去,到底是1998年、还是1898年还是2098年,读者可能会产生阅读的麻烦,史志工作者应该具备这种历史的概念和责任。
地方志书要真正起到存史、咨政、育人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志书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