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讲 岩浆和岩浆作用 (1)
第2讲 岩浆和岩浆作用 (1)
第二讲 岩浆与岩浆作用 2.1 岩浆(magma)
岩浆是由已存在的地幔或地壳岩
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它可以全
部由液相的熔体组成,也可以含有部分
固态物质和挥发分。
岩浆类型
1、原始岩浆 /原生岩浆
离开源区后没有经过混染或分异的岩浆。
在一套火成岩组合中,原生岩浆可能是Mg值最 高的岩浆(Mg’=0.68-0.75)。 Mg’=Mg/(Mg+Fe2+)
火山锥
熔岩流
B.熔岩流(lava flow):岩浆以较平静的溢流方式喷出地表 ,喷发物多为粘度较小的超基性到中性的岩浆,酸性者少见 。溢流出的岩浆可形成面状的熔岩被、熔岩台地、线状的熔 岩流
C.岩钟、岩针、岩穹(volcanic dome):多以侵出的方式 喷出。粘度较大、缺少挥发组分、失去流动性的中酸性和碱 性熔岩火山活动的晚期形成这类产状 D. 火山颈(volcanic neck):是火山锥被剥蚀后,出露的火 山管道中的充填物。火山颈在浅部一般直径较大,向深处缩 小,上部喇叭状,中部筒状,下部墙状。充填物多为火山碎 屑岩、熔岩,碎屑熔岩、熔结火山碎屑岩等。
2.喷出岩(extrusive rock)的野外产状
火山锥(volcanic cone): 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中心 为火山口(volcanic vent)或破火山口(caldera) 火山碎屑锥(cinder cone):以爆发为主时,堆积物以火山碎 屑岩为主,这类喷发作用以粘度大、挥发组分含量高的酸性岩 浆常见 混合锥(mixed cone ):以爆发与宁静式相间喷发时,火山碎 屑物质约占30—50%,熔岩与碎屑在火口处混合堆积 熔岩锥(lava cone ):主要由熔岩组成,火山碎屑物<10%, 原始坡度2-10°,呈盾形,又称盾(形)火山(shield cone) 熔 岩 锥
影响岩浆的其它性质,如岩浆侵位机制和成矿作用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粘度差控制
酸性岩浆(富硅岩浆): 温度低 粘度大 --- 上升速度慢、形成 侵入体或侵出相
基性岩浆(低硅): 高温 低粘度 --- 快速上升,形成喷出岩
2.4 岩浆演化
安山玄武岩 3×103 钠长石 黑曜岩 SiO2 glass 4×103 1×1011 1×1011
橄榄玄武岩 3×102
2.3.3 温度
玄武岩: 1000 ℃ -1225 ℃ 安山岩: 880 ℃ -990 ℃ 流纹岩: 735 ℃ -900 ℃
2.3.4 挥发分
H2O, CO2, SO2, F, Cl 等
岩浆喷出地表或从火山口涌出—— 火山岩(喷出岩)(包括熔岩和火 山碎屑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深处冷凝结晶—— 侵入岩 (深成岩、浅成岩) 两类岩石的差别,核心是由岩浆
冷凝快慢的差别形成的
快速冷却
Fig 3.12, 3.13
缓慢冷却
课后思考:总结火山岩和侵入岩在野外关系、 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等方面的差别
岩浆侵位机制
1)顶蚀作用
2)岩墙扩展作用
3)火山口沉陷作用
4)底劈作用
1)底辟作用
• 底辟 有浮力的岩浆穿过周围韧性和粘稠 性物质上升的过程 三阶段模式 (p.14): 穹隆(uplifting or doming); 底辟上升(Diapirism upwelling) and 侧向挤压(lateral compression)
3
20
(1) 升温 (2) 减压 (3) 添加挥发份 (主要是水)
600 400 200 0 2 4 6 8 P (Kb) 10
固相
12 14
VERY IMPORTANT, KEEP IN MIND!!
岩石发生熔融的条件
1) 加温 (600-1200°C) 2) 压力变化: 由于熔融后体积的增大,因此降压有利 于岩石的熔融. 3) 水含量. 水越多熔点越低,利于熔融和岩浆的产生 4) 岩石成分 – 岩石中的矿物组合不同,熔点不同: 橄榄石 ~1200°C 角闪石 ~900°C 石英 ~600°C
1.侵入岩的野外关系(产状)
(1)整合侵入体与不整合侵入体 (2)据岩体的形态大小分为:
岩基(batholith):面积大于100km2,可达数万km2,大岩基 多为花岗质岩体 岩株(stock):面积小于100km2 的侵入体,岩株边缘常有一 些不规则的树枝状岩体冲入围岩中,被称为岩枝 岩床(sill):又称岩席,是厚薄均匀、近水平产出的整合的 板状侵入体 岩墙(dike):是一种厚度稳定,近于直立的不整合的板状侵 入体,长为宽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厚度一般为几十cm到几 十m 岩盆(lopolith):为中央略微下凹,呈盆状的整合侵入体。 厚度与直径之比大致为1:10—1:20 岩盖(laccolith):为一种蘑菇状的整合侵入体
2.5 岩浆岩的野外关系
花岗岩侵入
变沉积岩-围岩
火成岩的野外关系分类
与围岩 的接触 侵 关系 地 侵入体 入 下 岩 形态和 大小 侵位深度
整合侵入体
不整合侵入体 岩基、岩株、岩盆、 岩盖、岩床、岩墙等 浅成相 中深成相
岩浆 野外 冷却 位置
特征
深成相
喷 地 表 出 岩
陆相火山岩
海相火山岩 熔岩流、火山锥、火山颈、 次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等
出露的岩基
3_17
岩床 捕虏体
岩盖
岩基
不整合侵入体 岩墙
岩盆 整合侵入体
火成岩产状示意图
岩株
(3)侵入体深度 按侵入体定位深度,分为三个相: 浅成相(epizone):深度为0—3km。规模较小,与围岩多呈 不整合接触。常见岩墙 、岩床、岩盖、小岩株等. 岩体具细粒 、隐晶质结构及斑状结构,斑晶可具熔蚀或暗化边结构。岩体 接触变质较弱. 中深成相(mesozone):深度为3—10km,多属较大的侵入 体,如岩株、岩基、岩盆等。岩石具中粒、中粗粒结构、似斑 状结构。接触变质带较宽,有时有云英岩化带,常见矽卡岩带. 深成相(catazone):深度>10Km。岩体较大,岩体走向与 区域构造线理方向一致,围岩为区域变质岩,岩体主要为花岗 岩类。岩体常为片麻状构造,交代结构发育。岩体无冷凝边, 围岩无接触变质带,与围岩多为逐渐过渡关系.
T
P
减压熔融
地幔柱构造与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升温导致的岩浆活动 Mantle plume (地幔柱)
全球大火成岩省的分布
Coffin & Eldholm (1992)
地幔柱
After Courtillot, 2003
3. 压力
减压导致的岩石部分熔融
• 大洋中脊 • 大陆裂谷带 • 弧后盆地 绝热减压熔融
冷凝固结-侵入体
岩浆密度控制
岩浆底劈上升
下地壳部分熔融区
2)顶蚀
• 岩浆通过融化围岩侵入脆性上部地壳的 过程.
3)岩墙扩展
• 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围岩并 逐渐形成岩浆通道
4) 火山口沉陷
由于岩浆房中的岩浆部分挤出后形成
空隙,上部地壳向下垮塌,同时又造成
残余岩浆沿着垮塌产生的裂隙(环状和
发射状)向上侵入或喷出地表。
石灰岩
板岩、片岩
2.70
2.80
2.3.2 粘度(Viscosity)
阻止岩浆流动的力 影响因素: • 成分: 随SiO2含量增加而增大
• 温度 升高– 粘度降低
• 压力升高– 粘度降低 • 挥发分升高– 粘度降低(除 CO2)
一些流体的粘度
流体 水 甘油 沥青 粘度pa.s 温度 ℃ 1×10-3 20 1 1×107 20 20 1200 流体 粘度 pa.s 温度℃ 1200 1400 800 1300
• 多数岩浆岩都是演化岩浆固结的产物
• 原生岩浆的特征 1) 包含地幔包体: 上升速度快; 2) 高 Mg’; Ni 和 Cr等; 3) 结晶程度低
岩浆演化的方式
• 分异作用(Differentiation) ; 没有外来物质加入的演化过程,包括熔离 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 • 同化混染作用(Assimilation); 有外来物质加入形成新的岩浆的演化过程 AFC process • 岩浆混合作用(Magma Mixing) 两种或多种岩浆混合形成新的岩浆
岩浆的多样性 ?
2.3 岩浆的性质
密度、粘度、温度、挥发分
2.3.1 密度:常见岩石的密度
岩石密度
成分
橄榄岩
玄武岩/辉长岩 安山岩/闪长岩
玻璃或岩浆 平均值
3.23
2.97 2.84 2.77 2.47 2.6-2.69 2.4
平均值
高温岩浆
流纹岩/花岗岩
砂岩
7
2.40
2.37
2.23
岩钟
岩针
火 山 颈
复习内容
• 本讲内容 • 预习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 绝热减压熔融
Divergent Plate Boundaries
4、挥发份
俯冲带流体加入导致熔融-熔点(固相线)降低
岩浆运移和侵位
部分熔融 熔体收集 (岩浆房) 侵位或喷发
粘度差控制
岩浆上升与侵位 岩浆分凝后, 岩浆的密度低于源 区的岩石,产生重力不稳定性及浮力, 导致岩浆上升,当岩浆上升至上部岩 石的密度与其相当时,岩浆体停止移 动形成侵入岩。 岩浆上升的动力是密度差及由于 张开裂隙而发生的减压作用。
2、母岩浆(Parent magma) 3、派生岩浆(Derivative magma)
岩浆演化的方式: 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 玄武岩浆 – 玄武岩 安山岩 英安岩
低 SiO2 高
2.2 岩浆的形成和运移
2.2.1 岩石熔融 的条件
T (0C)
1200 1000 800
液相 2 1
液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