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行业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行业概况 (2)一、行业涵盖及分类 (3)二、行业规模 (3)三、发展趋势 (4)四、相关政策 (4)五、宏观环境 (5)第二章白酒行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市场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产业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生命周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竞争状况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行业财务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行业驱动要素及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葡萄酒行业 (15)一、市场规模 (15)二、相关政策 (15)三、产业链 (16)四、生命周期 (17)五、竞争状况分析 (18)六、行业财务指标 (19)七、行业驱动及发展趋势 (19)第四章啤酒行业 (21)一、市场规模 (21)二、相关政策 (21)三、产业链 (21)四、所处生命周期 (22)五、竞争状况分析 (23)六、行业财务资料 (24)七、行业驱动及发展趋势 (24)第五章黄酒行业 (21)一、市场规模 (21)二、相关政策 (21)三、产业链 (21)四、所处生命周期 (22)五、竞争状况分析 (23)六、行业财务资料 (24)七、行业驱动及发展趋势 (24)第六章其他酒行业 (21)一、市场规模 (21)二、相关政策 (21)三、产业链 (21)四、所处生命周期 (22)五、竞争状况分析 (23)六、行业财务资料 (24)七、行业驱动及发展趋势 (24)附:说明第一章行业概况一、行业涵盖及分类本报告所指酒类行业主要包括白酒制造行业、啤酒制造行业、葡萄酒制造行业、黄酒制造及其他酒(主含保健酒)。
白酒制造:指以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制成的,酒精度在(体积分数)18%~60%的蒸馏酒产品的生产。
啤酒制造:指以麦芽(包括特种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含二氧化碳、起泡、低酒精度(体积分数)2.5%~7.5%的发酵酒产品的生产,以及啤酒专用原料麦芽的生产。
葡萄酒制造:指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酒精度(体积分数)等于或大于7%的发酵酒产品的生产。
黄酒制造:指以稻米、黍米、黑米、小麦和玉米等为原料,加曲、酵母等糖化发酵剂发酵酿制而成的发酵酒产品的生产。
其他小酒种:包括配制酒、其他蒸馏酒和其他发酵酒。
其中配制酒主要是指以蒸馏酒、发酵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以食用动植物、食品添加剂作为呈香、呈味、呈色物质,按一定工艺加工而成,主要产品有劲酒、鹿龟酒、三鞭酒、五加皮、竹叶青、十全大补酒、桂花陈及利口酒等。
其他蒸馏酒是指除白酒到外的,以淀粉质、糖质或水果等为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经发酵、蒸馏制成的产品,主要产品有白兰地、威士忌、俄得克、各种水果白兰地和水果蒸馏酒等。
其他发酵酒是指以淀粉质、糖质或水果等为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经发酵制成的产品,主要产品有清酒、米酒(醪糟)、奶酒等。
二、行业规模截止2012年12月份,整个酒类行业共计有厂家2314个;从业人数837755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约7547.20亿元;实现利润约1054.93亿元。
1)厂家分布及从业人员分布酒类行业厂家数量分布酒类行业从业人员分布布看,白酒厂家占比过半,是啤酒的两倍多、萄酒的十倍,数量规模远超其他酒种;再比照从业人员的分布看,白酒占比要少一些,但仍远远高于其他酒种;也可推知白酒单个厂家从业人数要低于其他酒种平均数,啤酒的厂家数占比为4%,从业人数达37%,单个啤酒厂家从业人数较高于其他酒种。
2)销售及利润分布酒类行业销售收入分布酒类行业利润分布从销售收入及利润分布来看,白酒行业贡献的销售收入与其各项占比基本匹配,销售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啤酒行业销售收入贡献值较高,销售利润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
三、发展趋势1.从业内厂家及从业人数来看,酒类行业参与者近年来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酒类行业近五年厂家、从业人员变化趋势2.酒类行业销售收入及利润呈持续增长态势,行业整体景气度较好。
酒类行业近五年销售收入及利润变化3.我国拥有良好的消费纵深和市场梯度沿海城市、二线内陆城市,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人均消费量差距很大,市场纵深、消费增长梯度强;需求成长持续性及稳定性强:沿海地区及一线城市人均消费量已超越日韩水平,消费由中低档向中高档升级;而内陆地区及二线城市、人均消费量确依然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依然处于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推广普及及培育阶段;需求增长的层次、纵深很强,这将给需求的高速增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四、财务指标分析1)盈利能力分析酒行业近五年盈利指标从图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酒行业毛利率水平趋于稳定,营业利润率、净利率变动趋势不稳定,09年波动幅度最大,但从总体来看,盈利能力呈上升趋势。
2)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指标整个就行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至09年都大于1,表明该行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四、相关政策1)十二五政策消费增长:十二五”规划中预计2010年我国饮料酒产销量将突破6000万kL,到2015年将达到7785万kL,比2010年增长27.83%,年均增长5.57%。
其中,葡萄酒增速较快,年均增长20%左右,在饮料酒中的所占比例逐步增大;啤酒的产销量由于基数较大,增速最缓,年均增长4%,在饮料酒中的所占比例逐步缩小。
白酒消费需求将更加个性化,对白酒产品的心理需求加大,对白酒产品的功能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未来5年,黄酒消费将逐渐扩延到内地。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黄酒作为健康饮料酒的消费,将会加速增长。
技术创新:以节能减排为例,企业应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项目等,掀起行业内技术创新与改造的新高潮,吸引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淘汰落后、污染大、能耗高的不良产能。
食品安全:针对近两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对酿酒产业而言,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方面。
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酿酒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优化酿酒产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
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酿酒产业健康发展。
分酒种来看,“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白酒企业的改组改制,形成国有、民营、中外合资、股份制、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促进强强联合;通过收购的方式进行啤酒企业的联合,加强集约化发展,鼓励大企业到境外生产啤酒,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特色产品;继续提高葡萄酒行业技术水平,调整结构,改变干红一统天下的局面,探讨葡萄酒的合理分级;露酒主要从抓好质量和调整产品结构上入手;黄酒行业则要提高集中度,鼓励发展大型企业。
品牌建设:“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酿酒产业制造基地集群建设,鼓励和规范酿酒产业特色区域的科学发展,推动中国白酒之都、中国白酒县、中国啤酒城、中国黄酒之都、中国黄酒县(镇)及中国葡萄酒城的认定工作。
标准化与信息化:在加快信息化建设,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酿酒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公共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酿酒行业信息中心,建立酿酒行业统计信息发布平台,打造“网络酒博会”宣传平台。
定期编写和发布酿酒行业月度、季度和年度行业生产运行情况,供广大会员企业查询、了解行业动态。
组织专人定期编写《中国酒业研究报告》,对酿酒行业年度发展概况进行梳理总结。
为酿酒产业实施信息化战略提供基础资料,为酿酒产业实现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
2)白酒消费税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其中包括《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并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与以往白酒消费税征收标准最大的不同是,新标准是按照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征收,而非出厂价。
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效遏制白酒生产企业利用关联销售公司转移定价手段,从而规避生产环节消费税的局面。
虽然还是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购买群体一般都是商人或官员,因此销量所受影响不大。
五、宏观环境继续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调结构、促销费”成为主题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劳动力、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中国经济被迫进入了调结构的新发展阶段,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尽管中国的消费在结构存在突出问题,但以“奢侈品”、“房地产”和“中低端生活必需品”为主的消费类型交互出现,也成为我国消费的新特征。
2令中国提造业微利经营,工人待遇低下,导致中国经济不断地迎来了“民工荒”的冲击,在劳动力供给偏紧的情况下,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势在必行。
中国收入体制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二是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
随着中国经济的恢复以及政府调节收入政策的落实,预计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将会加快增长的步伐。
作为介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农民工全体的收入状况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农业部的调研表明,2006年以前农民工工资年均增长幅度都小于10%,而 2006年之后同比年增长突破10%。
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中国:2010-20123)中低端消费受益收入分配改革西方经济学的消费理论认为,穷人的边际消费效应远远大于富人,即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对社会消费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富人。
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中低端消费的需求将得以显着提升。
城镇化带来消费升级和渠道下沉1)高房价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成为趋势一线城市房屋价格的持续上扬,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一方面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强烈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减少农业生产人口,另一方面城市高成本居住阻止了农村人口的转移,因此未来主要模式将是城镇化。
农村人口就地转移到中小城镇,模拟城市化生活方式,同样会带来农业以外众多就业机会。
以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小城镇,和谐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在都市圈内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这样的城镇化模式带来农村消费条件极大改善,带来服务规模的中小型化,以及消费半径缩短带来消费便利化和家常化,从而促进消费频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