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与养生上课讲义

道德经与养生上课讲义

道德经与养生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

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意守一窍,排除杂念。

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

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

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

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

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

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

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

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在第46章中,老子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把有道和无道的世界进行了对比,揭示战争的根源是君主无道。

君主无道是扩张领土,贪得无厌,永不知足。

所以说懂得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

44章是针对普通人修道而言,46章是针对国君修道和治理国家而言。

但不管普通人也好,国君也好,修身养性也好,治理国家也好,都须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才不会招来灾难。

反之,则祸害无穷,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2、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在《道德经》第22章中,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因此,圣人遵守着一(即道)行事而成为天下的典范。

不自以为是,才声名远扬;不自我显露,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不自以为贤能,才能高于别人。

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在《道德经》第45章中,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章的意思是:大的成就仿佛有缺陷,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非常挺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非常善辩像说话迟钝。

不停跳动可以战胜寒冷,内心安静可以驱赶酷热。

追求清静无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都是相反相成的哲学道理,充满朴素的辩证思想。

矛盾事物的双方,既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又密不可分,互相成全,互相配合,具有同一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事物还会向对立的方向转化和发展。

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委屈则全,少取多得,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显耀,与人无争,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等不仅是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而且是如何修道养生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

3、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中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章的意思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人生,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

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贪得无厌,伤残身体,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的嗜欲太深,甘食悦色,自奉太厚。

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和老虎,进入敌阵中,不带铠甲和兵器。

对于这种人,犀牛用不上尖利的角,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合乎大道,顺其自然,在危险的境地中而避免了死亡。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可见,老子就是这种修道得道,顺其自然,不避兕虎,善于养生的长寿之人。

三,老子养生思想的具体方法:1、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在《道德经》第16章中,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与养生所谓《道德经》与养生,就是道与养生,亦是自然养生。

道乃万物之根,违道不得生,自古养生者,无不应道以好其身。

道法为养生者必循之法,亦是最高层面的养生法。

道法自然,自然乃道法之为,道之“质体”皆合规律与法则以自然而德润万物。

人本自然一物,所以人之生命形态修养之法,日常生存之法则,尽在《道德经》之中,依其而行,不但可尽享天年之幸,还可超然而生,其奥妙全在参悟之中。

人的生命来自于道,应自然演化而得存,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离不开“道”的。

《道德经》乃示道之典章,其中镶嵌着自然规律、法则和道之“质体”、及自然万物演化之奥秘,所以《道德经》与养生的关系,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存质和量的关系。

以《道德经》养生,并不只是学术讲座,也不只是以理论述,而是实际的养生模式与方法。

具体主要有两大层面。

一个是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一个是非常高端的“感性”养生层面。

其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就是应合《道德经》中所隐示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即:自然道理)来养护生命。

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促使已病尽快完全康复。

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之演化,无不在自然规律与法则之中,人之生命的奥秘皆在其中,生老病死之演化皆依其而行,所以以《道德经》所示之“理性”养生,可维护生命之圆满,享受天年之幸福。

“理性”养生,重在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顺应人的自然生存规律与法则,应合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气节变化,来组成日常生活模式与养生方式。

这个层面的养生不但要懂得自然规律与法则,还必需要懂得人体的等等自然生理功能运化规律,才能顺应自然来养好生。

内容有很多,其中有三点是不可忽略的:一是“精神内守”养生法。

这个养生法,主要是对心境状态的保养,也就是通过平静心境,使精神内守不散、不张扬,蓄积精气,养元固本,以侍其神。

这个方法要求人的身心要入静守一,借助自然平衡作用,来平和心理,以摄人体宏观阴阳调整与生命之本。

此“精神内守”养生法,因需要放松身心,所以必需要在很富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来进行,这是养护身心健康之必备的养生法,否则是养不好生的。

二是以自然生存意识来统辖日常生活规律。

即:黃帝内经讲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将此法布施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有时有律的饮食、起居、运动、劳作、性生活、处事待人等等,这是必循的身心健康之根本。

三是要懂得相生相克之自然法则。

任何病患,必有相克之物之法。

当身心感觉不适时,即以其相克法则随即化解,病就无处滋生。

如果出现了亚健康状态或发生了慢性病,先不要急于求医问药,其导致因素与病根必在日常生活中,其相克之物之法亦必在日常生活之中,或在你生活环境之周围,这是自然规律,只要通过辨证,弄清楚了病患其因,病根所在,是不难化解的。

《道德经》中所示自然规律与法则,是万物必循之法,无不以其轨辙而行而灭。

人一生的一切,亦于其理之中,只要掌握了《道德经》之“理性”养生方法,完全可以、以其安度终生。

《道德经》之“感性”养生,是一个非常高端与奥妙的养生层面与方法。

其作用远远的超越了对身心健康养护的范畴与意义,而作用于生命形态的保养与质和量的提升,对人生具有超然的重塑意义。

《道德经》并不只是文字,也不只是讲理、讲规律与法则,在其之中,“意慧”着无限玄妙与玄机,隐示着无限的自然奥秘。

它告诉了我们,空间之无限性、与物质之多维性。

《道德经》告诉我们,在“理域”之上还有空间与物质的存在,也告诉了我们物之本源的存在,也告诉了我们自然规律与法则运化之玄妙。

其所“意慧”之空间、物质、作用之玄妙,就是道之“真谛”。

自古悟道者与养生者,当进入深处或高层面时,无不感知其存在,无不寻觅其“真谛”所在之所,无不倾尽终生而欲得。

因为它是人之生命形态养护与提升、而获得超常人生、之唯一的门户、与唯一可依赖。

若能入得其中,若能获得道之“真谛”的呵护,不但可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身心健康,非常玄妙的是可通过其演化,重塑身心质量,重塑生命形态。

自古传说中的真人之修炼,皆出自于此法,得益于道之“真谛”的重塑。

其实,此就是自古诸多修炼者与养生者,都在苦苦寻觅的“长生不老丹药”。

以《道德经》养生的这个层面,是很高的境域,是应合道之真谛、作用于生命形态层面的养生。

自古较高意识的养生者,最终追求的都是这个层面的养生。

这个层面的养生意义非常深刻,它对人身心健康的调整是非常微妙与神奇的,对人身心形态的重塑意义,达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玄妙境界。

这个层面的养生,已经不是讲述或参悟什么道理,也不是参悟规律与法则,而是要进入一种意境(最高养生意境),去“感悟”道的“波状质体”,然后与其融合,就必然获得玄妙般的养生功效。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就是镶嵌于《道德经》中之物质的形态,也就是道的“波状质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