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一、老子的出生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就是战乱纷飞,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流派和学说,出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对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我们世人留下了一部智慧宝典,他独特的人格魅力留给了我们太多神秘色彩,那就是老子。
老子生活的年代虽然还是周朝一统天下,但各诸侯国非常强大,经常发生战争,中央王朝根本没有办法控制。
二、老子其人:老子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历史上有过很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众说纷纭,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历史上最早对老子写传的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全文不长,稍后一一摘录探讨。
老子的传说很多,他的出生,留书,化胡说,还有寿命,都有传说,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白胡子,白头发,有娘胎里就呆了八十年,这个比较不靠谱,老子留下道德经,也是传说,西汉刘向在《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故事记载得很有传奇色彩。
一天早上函谷关守吏尹喜起来望气,看到关内一股紫气正从东边飘来。
尹喜看到紫气东来之后,知道今天必定有圣人从这里经过,于是就在那里等着。
果然他看见老子骑着一匹青牛慢慢地走来。
尹喜既然已经知道他是圣人,就决不肯轻易放他过去。
他问:“请问您要到哪儿去?”老子说:“我要出关,请你放行。
”他说:“您是不是老子啊?中原再找不到学问像您这样的人了,您必须把平生的学问、著作都留下,要不然我不放您出关。
”老子没办法,只好停下来为尹喜写书。
尹喜请老子写书,否则不给他过关,就这样老子写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然后骑着青牛向西域去了,这就是关于《道德经》成书的传说。
老子的年龄,也有许多传说,而《史记》中记载的也很模糊:“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dān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这里面就有说老子活了200岁,有说160岁,有说120岁,还有的说100岁,比较靠谱的是,84岁,有一句老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中国二大圣人,孔子,活了73,老子,活了84。
正如各种传说中的一样,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有多处模糊之处,一个是出生年月和年龄不详,老子的父母是谁、出生的家庭情况也未提及;还有老子年老遁隐的地方等等都使老子变得模糊不清,这跟老子本人是隐君子的处事态度有关,因为老子一开始就要自隐无名,谦下柔弱,其容若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还原一个清晰的老子。
但是通过史记中比较肯定的语气,和一些是有据可查的的史料记载,有以下一些比较清晰的地方供大家参考:一是老子的故乡。
史记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说的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苦县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跟陈国打仗,把陈国打败了,并夺走了苦县,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楚苦县。
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与民间祭拜老子的圣地,并且获得了当代绝大多数中外权威机构对鹿邑老子故里的支持与认可,在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
二是老子的职业。
史记中记载是周守藏室之史也。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管理中央藏书机构的档案、文书、卷宗等,学识渊博。
这也是老子的天命使然。
易经在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各有推演传习,分别是连山、归藏、乾坤之易,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乾坤易,归藏易是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于又归藏于地。
道德经其实就是对归藏易的一个解读版。
三是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是清晰的。
因为除了在史记中有记录外,在《孔子世家》也有类似的记录。
在《庄子》中也有记录。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七岁,“年少好礼”,“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史记孔子世家》)据高亨考证,老子“因受甘悼公或甘简公(杜注:“甘简公,周卿士。
”“甘悼公即过。
”过,甘简公之弟。
)的迫害”去周,此时正在鲁国。
孔子第一次拜见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
---是年老子37岁。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
孔子三十四岁时,专程到东周京都雒邑向老子请教周礼,孔子问礼於老子一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
史记中的记载如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意思是说:“也就是说你要问的这个东西,连说话人的骨头都已经烂了。
只是他的话还在就是了。
那么一个真正的君子,运气来了就采取行动。
假设时运不好,没有人用你,就“蓬累而行”吧。
就是把铺盖卷顶在头上,两个手扶着它走了。
也就是卷铺盖走路的意思。
老子又进一步告诉孔子:“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后来我们常说的“良贾深藏若虚”就是出自这里,意思是“我曾经听说过,一个真正非常会做买卖的商人是不显山露水的,他把自己的东西都深深的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
因为只有暴发户才喜欢摆阔,真正有钱的人是不屑于跟别人攀比的。
同样,真正的君子,他的德行非常之高,然而却不会随便炫耀自己的学问。
他是怎么样的呢?“若愚”就是指外表笨笨的样子。
老子认为孔子动不动就谈礼,虽然显得好学,可也有卖弄学问的嫌疑。
所以,必须“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把骄傲的神色先去掉,把多欲的心志也改掉,不要摆出一副很有学问、很愿意知道更多东西的样子。
“淫”字在古代就是过分、太多的意思,如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就是说富贵之后不能放纵自己。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些都对于你自身是毫无益处的。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我所能告诉你的只是这些。
孔子当着弟子的面被老子挨了一顿骂。
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难以承受,可是孔子出来之后跟他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会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会在水里游,兽我知道它会在地上跑。
地上的走兽可以用罗网罩住它,天上的飞禽可以用弓箭去射它,水里的游鱼可以拿钓竿去钓它。
只有一种东西是人类没办法对付的,这就是龙。
我们现在总是说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是很神秘的东西。
因为龙并不为人所知,所以画龙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反正没有人看到过。
所以孔子说鸟、兽、鱼虽然会飞、会跑、会游,但人们都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之物。
所以《易经》第一卦讲“乾为天”,拟象于龙,也就是“乾龙”。
乾卦六爻从下头数起都是阳爻,第五爻“飞龙在天”,位得中正,是最佳的爻,我们管它叫“九五”,皇帝称“九五之尊”就是从这里来的。
天上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
孔子千里迢迢来到周都,对老子执弟子礼,这说明孔子对明师的渴望和恭敬,他被指着鼻子骂了一通之后,还对自己的弟子这么称赞他,就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广阔,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公元前500年,五十一岁的孔子,仍未学得大道。
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公元前483年,大约六十六岁的孔子,在周游列国,求仕不得之时,又一次在相邑见到老子。
此时的老子已决定西去隐居,所以这次见面可说是老子和孔子最后的会面,这次会见,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说自己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的经历,亦记载於天运篇。
孔子向老子请教,每每得到老子精辟的解答。
在老子的谆谆教诲下,孔子的学识突飞猛进,这为孔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孔子见老子的时间,历来说法也不一,孔子传中,讲的时间,大约是孔子34岁。
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从小学习易经,但对易理不得要领,直到见了老子,才真正明白大道易理,所以孔子对老子,有一个“犹龙之叹”。
见以上摘录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这些故事说明老子和孔子两位圣人不同凡响的智慧,这段故事,也说明儒家中的一个现象,就是儒门中人,往往迂儒,固执,孔子年青时,也有此特点,处处爱表现,但是孔子不愧是圣人,受到老子的指点,他能够虚心接受,从而成为光照后代的伟大人物,而当世许多儒门人物,与孔子相比,差太远,相信孔子在天,也不愿意看到这个的徒子徒孙,况且孔子都要学习老子,现在的儒门,不少人还宣传不学老子,实在是可笑。
四是老子归隐,出关遇尹喜。
史记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因为老子是自隐其名,对世俗的一切都看得很透彻,很有智慧,行的是天之道。
老子自隐其名却能名垂千古,这就是一种智慧。
至于遇见尹喜细节如何,我们也没办法深究。
至于是在怎样的会社背景下归隐的,这里有一些记载,仅供大家参考: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
周敬王受迫。
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
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
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
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五是老子“自隐无名”,要做隐士,也是真实的,所以史马迁说:“莫知所终”、“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从关令的名字来看,也是一种象,尹喜,反过来的谐音是喜隐,这好像就是一种暗示和启发。
老子最主张我们要归根复命,返回生命最自然的本源,也就是道。
在归根复命整个的思想体系里,老子提出了一个“弱”字。
这世界上最高明的事物是什么?是水。
水总是往低处流,最能守弱,但是水之强,也是无法想象的,最近泛滥的洪水就是无情的,水甚至可以把石头滴穿,水永远劈不破。
水滋养万物,我们身体70%都是水,我们可以长期不吃饭,但却不能一天不喝水。
水这么重要,可它又没有一个固定的形体。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明的善就跟水一样。
而至善就是遵道而行,水是作为道的一种形象化比喻。
老子的道德经是来源于易经的坤卦,坤卦在后天八卦中对应的就是坎卦,坎为水,水是最弱的,却是最强的。
因为强的东西就硬,硬的东西就容易折坏。
老子名耳,耳对应的是肾水,这是老子天命所象。
一根枯树枝是直硬的,但最容易断掉。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老子希望我们学习坤卦的厚德载物,学习水的天性,让我们柔弱、谦虚、卑下,随圆就方,与世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