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作者:纪同辉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首先结合使用农产品贸易指数,分析了在世界各国加强外贸管制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现状;然后结合当下全球贸易趋势,以及中国国内、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阐述了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发展问题;最后提出了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且适应我国国情的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障碍;对策
1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1.1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市场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增长,出口产品已经成为国际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

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国内相关政策的带动下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向全世界汲取着成长的养分。

据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农产品主要的贸易市场分布较为广泛,其贸易范围覆盖了南美洲(包括: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等)、北美洲(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洲(包括.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非洲(包括.埃及、南非、尼日尼亚等)、欧洲(包括:奥地利、瑞士、德国等)等地。

1.2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示一国对外贸易规模大小的尺度,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同时有用美元计算。

农产品对外贸易额是一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农产品货物的进口贸易总额与向国外出口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之和,是反映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的主要指标。

1.3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RCA指数分析
农产品RCA指数,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国家农产品的出口值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农产品的出口值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

农产品RCA指数的大小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小成正比,指数越大,说明该国农产品在国际上处于优势地位,具有相当有力的竞争力,该指数的底线为0.8,若指数小于该值,则表明该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有待提高。

2012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RCA指数为(625/20498.3)/(10849/183230)=0.515。

此时,农产品RCA指数小于0.8,说明了2012年中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思路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注重推进重工业,调整为着重发展能源、材料、交通等基础建设。

所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正在实现逐步的贸易转型,以至于农产品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逐年递减,并且农产品出口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呈逐渐减少的态势。

1.4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TSC指数分析
农产品TSC指数,即农产品贸易专业化指数。

是指一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贸易差额所占的比例,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

由上述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可知,2012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TSC指数为(625-1114.4)/1739.4=-0.28。

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表明,在2012年,中国是农产品的净进口国,且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世界总体水平,处于贸易劣势。

综上可知,农业一直作为中国的第一产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在逐年持续增长并创新高,我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从近十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和农产品贸易大国。

我国虽然是农产品生产上的大国,但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依然存在国际竞争力不够、生产效率较低等不足,如何改善不足?是当下中国最关注的话题,攸关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效率问题。

2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主要是技术密集型,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我国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普遍的种植、培育方式还是受原始生产方式的高度限制,使得国内农产品技术性较国外薄弱,因此导致技术性农产品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国家。

同时随着国人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原始的国内生产模式的产出品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也就造成了技术性产品在国内被狂热追捧,这是时代进步产生的需求转变,同时也是时代更新的表现,我国农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技术革新,增加农产品的技术性产出量,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质量监管,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让消费人群能消费、愿消费、健康消费。

3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产品的质量待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最近的各种食品问题爆发后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农产品商家获利的基本准则。

而有的农商为了提高产量,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往往会在农作物上“下功夫”,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却能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激素、肥料、化学剂被滥用,大量不
利人体健康的农产品被销往市场,人类食品安全亮起了红灯。

食品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各国为了保证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定来限制不合格产品的摄入,如美国引入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

中国农产品要想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得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符合国际要求的标准,其次是了解各国对农产品的进口政策,按需提交相应的品质证书、健康证书、商检证书等,我们要在不断的反省中改正不足,让世界看到咱们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质量绝对是合乎标准的,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3.2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减弱了价格竞争优势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导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物价上涨,中国虽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站稳了脚步,但是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波及。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三大“成本“价格不断上升的,农产品价值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不再继续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同时,受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逐日增加,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低成本生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随着高成本生产的愈演愈烈,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减弱,中国对外贸易农产品以前的价格竞争优势不复存在。

3.3关税壁垒
农业多边贸易体制日趋成熟,中国作为多边贸易参与者,理应分享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但中国却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形势。

首先,各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台阶逐渐升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压力与日俱增;其次,贸易保护的进一步演进,发达国家增强了技术性壁垒限制,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销售上的严重障碍;再次,关税壁垒的日新月异,当中国农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国外,外国海关机构会以以倾销为由,征收高额倾销税,导致本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

就目前的国际贸易现状来看,自我国出口的产品,在世界很多国家受到了具有争议性的指控,也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发起了反侵销调查,这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直接产生了舆论上的带有限制性的影响,极其不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

3.4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是一种隐蔽的歧视性限制进口手段,通过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限制进出口的数量、在产品的生产工艺上制定本国高标准、或是设定某些本国专用许可证书来帮助该国政府实现干预贸易的目的。

世界很多国家利用非关税壁垒通过各种限制条件,阻碍我国农产品进入其本国市场,或者是设定相当高的门槛,让我国农产品“知难而退”,主动放弃打进其国家市场。

虽然这一举措能明显显示出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对各方面成熟度有待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相当残酷的打击,制约着出口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各国的各种壁垒,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于是选择出口到相对限制较小的国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另一种贸易弊端一一贸易地域过于集中。

当农产品对外贸易过于集
中时,不利于农产品贸易市场的扩大,占国际农产品贸易份额小,对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同时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起着制约作用。

4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策
4.1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
因为市场一直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征,使得农产品贸易商为了占据市场而相互压价、相互倾轧,所以单纯的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不能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的。

此时,国家力量的强制介入能良好的改善无序的市场秩序,通过一系列农产品相关政策的出台,能促进农产品质量进一步优化,同时规范市场秩序,让农产品对外贸易有现实的准则依据和政策保证,我国农产品才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4.2增强农产品企业的自律性,发展优质农产品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现下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问题,从长远看,农产品质量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我国总体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各项管理和监控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生产配套设施、规范的生产监管制度来优化农产品国际贸易,是当今国家主要的增大贸易出口的策略。

但优质的农产品不仅仅取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组织和企业自身的自律。

从源头加强对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监管、严格遵守农产品安全标准、杜绝问题产品的生产,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远比在销售过程中寻找各种增加销售数量带来的效益大得多。

4.3积极开拓新市场,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一直存在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问题,以日本、美国、韩国、香港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主,有限的市场空间让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遇到了瓶颈,这种高度依赖的关系,往往使我国政府在国际谈判中失去了主动权。

中国农产品贸易需要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学习其先进的出口管理方式、积极引进其先进的生产工具、建立友好的国际往来关系,通过优惠贸易方式的协定、降低关税的约定、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的签订,扩大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