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班级院系学号2011年12月25日商丘古城调研报告调研目的:通过商丘古城的实景观察和文字资料介绍,了解商丘古城的形成历史;认识商丘古城空间格局布局特征,认识古城内主要人文景观类型及分布,结合所学内容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总结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商丘古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调研时间:2011年11月25日调研地点:商丘古城调研方法:现场实践、访问和观察法调研内容:1、观看商丘古城景区概况,并结合古城文字资料介绍,了解商丘古城形成历史;2、观察商丘古城街道布局特征;3、认识商丘古城主要人文景观类型;4、观察商丘古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状况。
景点:壮悔堂、穆式四合院、文庙、应天书院、张巡祠调研要求:在调研途中要求学生不得擅自离队,否则出了问题自负,在调研景区不得大声喧哗,要认真听取导游人员讲解,严格遵守古城内的社会秩序,不得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
有事不能参加者需提前向带队老师请假。
调研结束后,需及时写出调研报告交与老师。
此次报告作为平时成绩存档,不交报告者此次成绩为零分。
古城概述(一)商丘古城商丘古城即明清时期归德府城,现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
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丘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业、商品、商文化发源地之隐喻。
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时叠压着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
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遗址。
商丘古城城墙周长3.6 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地势为龟背形,城内建筑多为四合院建筑。
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
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
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
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在城门外再建一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
如今的商丘古城内街道仍保持着古代的建筑风貌。
坐落在古城内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的“ 壮悔堂” 招引着八方的游客。
在商丘古城南古宋河畔有名扬中外的、镌刻着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手迹《八关斋会报德记》的八关斋。
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商丘古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抚、御史、总兵等。
由于几千年来黄河决口所致,在目前商丘古城以下还叠压着春秋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朝的应天府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
空中俯视,整座古城内方外圆,形成古代的方孔圆钱,寓天圆地方,天地相生,招财进宝之意。
砖城内面积1.13平方公里,93条街道形如棋盘,古四合院鳞次栉比,内有大成殿、明伦堂、壮悔堂等名胜古迹。
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结构布局城内地势呈龟背形状,共93条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学说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3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93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这93条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小块,格局如同棋盘。
俯瞰全城,如棋盘状。
建筑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
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西两门相错。
东门偏南,西门偏北,错开一条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
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吏卒、总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
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状,布局合理。
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
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
城南河面较宽,南北500多米,东西1300多米,水下叠压着春秋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朝的应天府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
护城大堤距城墙约500米,周长9公里,基宽20米,顶宽13米,高3.3米。
现存商丘古城已500年,历经战乱,但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
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现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商丘古城叠压着春秋宋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朝的应天府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
为了古城的长久存在,不得不考虑黄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的造访(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约有1500余次,其中在16世纪,平均4、5年就要发生一次).商丘古城现在的格局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城墙外约500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即现存的城郭,已改建成环城公路)才形成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
这与世界遗产标志的外圆内方基本一致。
据载,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
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
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
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
整个归德古城规划严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朴,举世罕见,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三)景区介绍壮悔堂(1)壮悔堂简介壮悔堂位于商丘古城北门内,为明末才子侯方域壮年著书处,是一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
上下贯通的四排圆柱和八十八根根线构造成一木间架,墙装青砖,顶盖垄瓦。
屋脊有青兽压顶。
屋内有木屏相隔。
门窗镂花剔线,圆柱浮雕龙凤。
该建筑通体显现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壮悔堂前20米处有五间过厅,建筑风格与壮悔堂相同。
侯方域(1618—1655年),字朝宗,号雪花,商丘人,清初诗文大家。
祖父侯执蒲为明朝太常侍卿,父侯恂为明末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为明南京国子监祭酒。
候执蒲、侯恂、侯恪都是进步的东林党首领,与魏忠贤的阉党势不两立。
(2)建筑特色壮悔堂,为中国古典名剧《桃花扇》主人公、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所建。
壮悔堂庄重典雅,古色古香。
五脊之上形态别致、姿势各异的奇兽独具风采。
楼里门窗和格扇的镂花剔线精致。
26根圆柱上龙凤浮雕栩栩如生。
根根圆柱同62根横梁巧妙扣合的木质结构浑然天成,使楼的内部骨架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即使拆去四壁,楼堂仍安然无恙,建筑技巧令人叫绝。
奇妙的设计和精巧的技艺令无数能工巧匠折服。
(3)相关故事侯方域受其先辈的教育和影响,参加了进步的爱国团体复社,与魏志贤的余党又展开了积极的斗争。
秦淮名妓李香君对侯方域倾心相爱,并支持他揭露和抨击阉党。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被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编成名剧《桃花扇》该剧除被多种剧种上演外,还搬上了银幕和荧屏,影响颇大,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明朝灭亡后,三十五岁的侯方城回到归德老家。
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很不已,发誓终生不仕。
他建造了壮悔堂,致力于研究学问,创作诗文。
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
三十七岁时,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身亡。
2005年7月,睢阳区政府投资制作了三组共12个蜡像,有侯方域和常氏夫人、香君拂琴等,个个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还有从民间收藏的近百余件古式家具、陶瓷器具陈列其间,极大地丰富了景点的内涵。
睢阳区还投资100余万元,重修了侯方域父亲、明代户部尚书侯恂的故居,又从民间征集了大批珍贵古物充实其间。
穆式四合院穆氏四合院位于商丘古城内,是商丘保存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群之一,穆氏家族是清代归德府城内的富商,也是当时的“七大家、八大户”之一。
明末清初时,商丘出现了沈、宋、侯、叶、余、刘、高、杨八大户。
清末民初,商丘人做官的少了,但大户依然不少,于是便出现了陈、蔡、穆、柴、尚、孟、胡七大家。
穆氏四合院便是七大家之一的穆氏故居。
穆氏,即穆炳坛家。
兄弟8人未做官,有田百顷。
穆氏是清代归德府内的一家富商,他所盖的四合院建筑群显然超越了皇帝的规定,是按照清朝的要员官宅建筑而成的。
穆氏四合院是按一定的轴线组合成的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它反映了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
穆氏四合院整个建筑群80余间房屋,一宅三院五门相照,座北面南的清代建筑群,现存四合院是中宅院和楼院,共31间。
中宅院正堂五间,进深3间,明三暗五,前出后包,青砖小瓦,五脊六兽的硬山式建筑。
前有过厅3间,东西厢房各3间,形成一个方正的四合院,是我国传统的一种院落式住宅。
其窗户、隔扇皆为木质透花雕刻,房檐处和山墙上的砖雕亦古朴典雅,人物、花鸟等雕刻造型别致,栩栩如生。
建筑以后楼为主体,以中宅为中心,左右对称,前低后高,清幽淡雅,构成了安静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像穆氏四合院这样的明清四合院建筑物,商丘古城内保留较为完好的尚有20余处,古色古香,各具千秋。
应天书院北宋景德三年(1006),宋州(今商丘)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北宋陪都、四京之一。
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到北宋商丘已为全国第二大都市。
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随着范仲淹等资深名人的加入,商丘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并且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
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
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张巡祠张巡祠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雎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