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暖:温度变化,尤其是寒冷的刺激可降低支气管粘膜局部的抵抗力,加
重支气管炎病情,因此,家长要随气温变化及时给患儿增减衣物,尤其是睡眠时要给患儿盖好被子,使体温保持在36.5摄氏度以上。
二、多喂水:小儿支气管炎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水分蒸发较大,应注意
给患儿多喂水。
可用糖水或糖盐水补充,也可用米汤、蛋汤补给。
饮食以半流质为主,以增加体内水分,满足机体需要。
三、营养充分:小儿患支气管炎时营养物质消耗较大,加之发热及细菌毒
素影响胃肠功能,消化吸收不良,因而患儿体内营养缺乏是不容忽视的。
对此,家长对患儿要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给予清淡、营养充分、均衡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如稀饭、煮透的面条、鸡蛋羹、新鲜蔬菜、水果汁等。
四、翻身拍背:患儿咳嗽、咳痰时,表明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为促进分
泌物顺利排出,可用雾化吸入剂帮助祛痰,每日2-3次,每次5-20分钟。
如果是婴幼儿,除拍背外,还应帮助翻身,每1-2小时一次,使患儿保持半卧位,有利痰液排出。
五、退热;小儿支气管炎时多为中低热,如果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
一般无需给予退热药,主要针对病因治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体温高,较大儿童可予物理降温,即用冷毛巾头部湿敷或用温水擦澡,但幼儿不宜采用此方法,必要时应用药物降温。
六、保持家庭良好环境:患儿所处居室要温暖,通风和采光良好,并且空
气中要有一定湿度,防止过分干燥。
如果家中有吸烟者最好戒烟或去室外吸烟,防止烟害对患儿的不利影响。
二、
小儿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措施。
按传染病常规护理,加强营养,指导患儿加强
锻炼。
一、心理护理由于该病病情复杂,高热持续时间长,退热效果不理想,外周血中又可见变异的淋巴细胞,患儿及家长思想负担重,并且对本病缺乏认识。
因此对年长儿可通过安慰、解
释和鼓励做好心理护理,对年幼儿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去关心,并建立感情,可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沟通和建立信任。
对于患儿家属,除了关心和安慰外,还要及时说明病情预后情况,以及诊疗、护理措施,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支持诊疗计划,并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二、高热护理发热是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70%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部分患儿伴有畏寒、寒战,T38.0~40.0℃不等,热程数日至数周,某些患儿高热易至惊厥、抽搐,因此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做好降温处理,必要时可用镇静剂,高热患儿应每4h测量体温1次,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脉搏、呼吸及血压等。
出汗较多者应及时揩干汗液和更换衣裤,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多饮开水,并做好口腔护理,同时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三、做好病情观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不同病期,可出现不同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如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并发症。
因此,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神志、血压、脉搏、呼吸等情况,急性期应嘱患儿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输液速度,给予高热量、优质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服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四、按传染病常规护理实行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避免疾病的传播
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防可治。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
该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
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
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
三、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四、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也可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新的易感者。
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再经口传播。
五、手足口病的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2、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3、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5、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6、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7、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8、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