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管窥

关于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管窥

关于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管窥
论文摘要: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他强调以力从事,施行职业技能培养;倡导知行合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寓爱于教,关注职业道德养成。

他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研究其职业教育思想,对办好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论文关键词:墨子;职业教育思想
先秦诸子中的墨子继孔子之后,兴办私学,张扬个人主张,“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创立了与儒学并称为显学的墨家学派,成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毛泽东曾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蔡元培称赞他:“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在春秋战国时代,墨子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创办了亦工亦读的私学,教育弟子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巧,可谓开辟了中国职业教育之先河。

笔者就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一些探讨。

强调以力从事,施行职业技能培养
墨子是我国躬行实践的伟大教育家。

他推行“上说下教”,认为鸟兽虫鱼可以以羽毛为衣服,以蹄爪为脚和鞋,以现成的水草做饮食,“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

但是作为社会的自然人只有“赖其力”、“强力从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存与自身的发展。

他强调王公大人早朝晚退,处理刑狱,办理政事,这是他们分内的事;士君子用尽他们的体力和脑力,在内治理官府,在外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利益,以充实府库仓廪,这是他们分内的事;农人清早出门,晚上回来,忙着耕稼树艺等农事,聚集些豆子粟米,这是他们分内的事;妇人早起晚睡,纺纱织布,制造些麻丝葛布绸绢等,这是她们分内的事。

他反对命运之说,力主“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教导弟子必须强力从事。

这是因为“不强力从事,即财用不足”。

所以,他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文明需求出发,对弟子进行了广泛的从俭求富、强力从事、重视技能、利民生财的教化。

《墨子》洋洋洒洒,精炼地传授了诸多科学知识与技能技巧,堪称为一部微型的古代百科全书,同时,也是墨子对弟子施行技能培养的教材。

墨子教育弟子的主要是农业和各种手工业生产的技能和技巧,他的目的是把“农与工肆之人”培养成各从事其所能的“兼士”。

墨子说:“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赣、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墨子·节用中》)可见,天下的百工技能都是墨子的教育内容。

《墨子·经下》篇中还有关于光学知识的阐述,介绍了光、物、影三者的复杂关系以
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中物与像的关系。

“景(影)到(倒)在午,在端与影长,说在端。

”介绍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小孔成像的原理。

墨子是世界上第一个讲述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的人,其成就在当时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鉴团,影一小一大,而必正,说正得”。

介绍的是凸面镜成像的原理,凸面镜的成像有大小之别,这是由于物体距离凸面镜的距离远近不同造成的。

近者,所得影像大,远者,所得影像小,但是无论影像的大小,必定是正影。

“鉴位,景(影)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内外。

”说的是凹面镜成像的原理,凹面镜的成像有大小、正像、倒像之别,凡是在凹面镜焦点以外的物体,其影小而且是倒立的;凡是在凹面镜焦点以内的物体,其成像是放大的,而且是正立的。

《墨经》囊括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内容,阐释了由“影论”到“像论”的框架,系统而概括,堪称少而精的典范。

在力学方面,墨子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力学的基本原理,比牛顿力学三定律要早整整2000年。

《墨子·经上》中指出:“止,以久也。

”意思是说,运动着的物体如果没有外力去阻止,其运动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不会停止。

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第一定律。

墨子曰:“力,形之所以奋也。

”指出力是物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

他还讲述了杠杆与衡器的利用问题,从力与力矩的关系上揭示了杠杆平衡的道理,还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力学现象,其中涉及浮力、惯性等问题。

《墨子·尚贤上》记载了墨子有关提高射御技能的思想。

他说:“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
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意思是说,假如要让这个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一定要使他们富贵,尊敬他们,赞美他们,然后国家里善于射箭驾车的人才可以增多。

对于有贤能的人也是这样。

敦厚德行,善于言谈,精通于治国的道术,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栋梁呀!也务必使他们富贵,尊敬他们,赞美他们,这样国家里的贤能之士才能增多。

墨子秉承这一思想和办法施教,无形之中推动了习武艺、博道术、重贤士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
倡导知行合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墨子强调“行动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执行力”。

我们把潜意识作用下的行为称为习惯。

在意识的支配下,行为可以变成习惯。

当一种行为逐渐演绎成习惯后,其价值就会彻底彰显。

墨子要求弟子都能做到“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即主张“化之所致也”,“化”字很微妙,意思是把内在的知识和行动力整合在一起,即俗话说的“知行合一”。

墨子说:“士虽存学,而行为本焉”。

他在教学中强调知行一致,志功统一。

这也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强调实践的职业教育需要弘扬的一个方面。

墨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墨子强调任侠精神,并且墨家有勇有谋,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都有,可为实现政治诉求而身体力行。

墨子重视生产知识与应用技术,所以他从实践经验中得
到的许多科学知识,都用来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突破与发展。

如《墨子·经说下》:“谁(堆):并石、累石耳夹带者法也。

方石去地尺,关石于其下,县丝于其上,使适至方石不下,柱也。

胶丝去石,挈也。

丝绝,引也。

未变而石易,收也。

”这是讲建筑时砖石的堆砌之术,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墨线来进行奠基的原理和方法。

而且墨子还亲自带领他的弟子进行军事防卫工事的建筑实践。

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

“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

这些都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墨子本人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双师型”教师。

他通晓力学、光学、几何学、军事学、逻辑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非常注重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

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

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

为反对侵略,他研究和制造了专门的守备器械,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这些教学理论对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重寓爱于教,关注职业道德养成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墨家学派最高的道德准则。

兼相爱,交相利,达致和谐是墨子的处世观、育人观。

墨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社会极为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墨子认为“圣人以
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就是说,天下之所以混乱,之所以有相互争斗,之所以有的国家总是企图侵略别的国家,以便从中谋取好处,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相爱。

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主张:“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而使“兼相爱,交相利”得以实施的方法就是把别人的国家看作是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家看作是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看作是自己的身,所以诸侯相爱,就不会发动野战,家主相爱,就不会互相争夺,人人相爱,就不会互相损害,君臣相爱,必定上惠下忠,父子相爱,就会上慈下孝,兄弟相爱,必定和睦相处。

天下的人都相爱,强不凌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天下所有的祸害、抢夺、怨恨都可以让它不发生。

墨子希望实施“兼爱”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安)宁无忧”(《墨子·天志中》)的政治理想。

他发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墨子·尚贤上》)因此,为了把“兼爱”付诸实践,他感到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大批“兼爱”思想的执行者,即“兼士”。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崇尚“兼”而反对“别”,所谓“兼”即视人如己,所谓“别”就是贵贱有等。

他讲求“爱人若己”,期盼人类爱无差等,呼唤人与人的相互尊重与关爱,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我们当今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墨子从“兼爱”的思想出发,引申出最高的道德规范——“义”。

相关主题